《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设计
(2013-09-03 10:03:48)
标签:
说课与评课 |
分类: 精品教案 |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波的形成与传播。知道产生机械波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
(2)这些运动与我们学习过的物体的运动有什么不同?
新课教学
师:刚才看到的几种运动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在物理学上称这样的运动为机械波。
一、机械波
生讨论后得出:过去研究的运动都是单个或几个质点的运动,而机械波这种运动形式却是无数个质点的集体运动。
投影出示问题2:波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学生活动:
通过实验总结出:
机械波产生的条件:振源和介质
振源——引起初始振动的装置。如:在手中的不停抖动绳端;触动水面的笔尖。
介质——传播振动的媒质。如:绳子、水、
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称为机械波。
投影出示问题3:波是如何形成并传播出去的呢?
学生先观看视频:运动会上人浪表演。然后由十个学生表演实验(分两种不同情况):
学生活动:
1、每个同学开始振动时在时间上同步吗?
2、每个同学起振的方向和第一个同学起振方向是否相同?
3、各个同学在振动的过程中有没有随波迁移?
4、波向什么方向传播?每个同学做的是什么运动?
应用与思考
例题:日常生活中,发现球掉入池塘里,能否通过往池塘丢入石块,借助石块激起的水波把球冲到岸边?
解析:不能.向水中投入石块,水面受到石块的撞击开始振动,形成水波向四周传去.这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水波向四周传播而水只是上下振动并不向外迁移,所以球也仅仅是上下振动而不会向岸边运动.
介绍波的两种形式:横波和纵波
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
(观看视频:珠子横波.mp4
观看后,详细分析:绳波的形成过程:
1.绳子各部分看成许多质点组成,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弹力.
2.沿波的传播方向上后一个质点比前一个质点落后一段时间,质点依次被带动.即离振源比较远的质点振动时间依次滞后,离振源比较近的质点带动离振源比较远的质点依次做受迫振动。
3.振动的形式传播出去形成波.
二、横波的特性:
1、横波定义:质点的振动方向跟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叫做横波.
2、波峰:在横波中凸起的最高处叫做波峰.
3、波谷:在横波中凹下的最低处叫做波谷.
4、横波也叫凹凸波.
纵波的形成过程:
三、纵波的特性:
1、纵波定义:质点的振动方向跟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波叫做纵波.
2、密部:在纵波中,质点分布最密的地方叫做密部.
3、疏部:在纵波中,质点分布最疏的地方叫做疏部.
4、纵波也叫疏密波.
四、声波和地震波
声波是纵波.
波到底传播的是什么呢?
得到结论:1、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2、波传递的是振动的形式,或者说波传递的是信息。为什么这样说?
①各质点振动的周期相同,是由振源来决定,并与振源周期相同;
②各质点振幅相同;
练习
A、有机械振动必有机械波
E、机械波一定有波峰和波谷
2、关于波动过程特点的论述,正确的是(
A、后振动的质点总是跟着先振动的质点重复振动
B、在任何情况下,所有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C、介质中各质点只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D、机械波中各个质点振动的起始时刻是相同的
E、介质中的质点由近及远的传播形成机械波
如果时间允许,再做两道练习题。
4.一列绳波某时刻的波的形状如图所示,已知质点a此时正在向平衡位置运动,判断b的振动方向
板书设计
一、机械波
1.介质和波源:介质——借以传播波的物质.波源——保持持续振动的物体.
2.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
3.产生机械波的条件:同时存在振源和介质.
【注意】有振动不一定存在波,有波一定存在振动
4.机械波向外传播是振动形式的传播,介质中各质点不随波发生迁移.
(1)当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各个质点均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2)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各质点依次开始振动.
5.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6.
二、波动与振动
1.区别
2.联系
今天作业:
1、教材P24:练习与评价1—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