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老师:回归市场客研底层逻辑,构建以客户为核心的定位策划

(2022-07-13 17:34:02)
标签:

助理小敏17321015224

分类: 地产营销

回归市场客研底层逻辑,构建以客户为核心的定位策划

标杆房企市场客研、定位策划模式与实战案例策略解析

 

【课程背景】

当下房地产面临的困难局面,既来自行业周期下行,也源于经济发展的阵痛。近期政府出于稳定经济大盘的目的,重新赋予地产行业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但可以明确的是,地产“高杠杆、高周转”时代必然已经结束。作为地产从业者,也应该清醒认识到,“躺赢”必然成为过去式。

正如世间万物不会非黑即白,“躺赢”的对立面也不会只是“躺平”。处于困难时期,大家更应该反过来“向内求”,回归地产作为一门生意的本质,以用户的需求和体验为核心,去做到持续盈利。本课程从项目定位和产品策划的角度展开,期望能够帮助夯实专业基础,提升相关专业在困难局面下的协同和攻坚能力。

【课程收益】

帮助房企梳理市场客研底层逻辑,专业夯实专业基础以做好上层建筑

标杆房企研策方法论的剖析,提升实操中解决问题能力

帮助房企相关管理层做好产品策划离开舒适区,关注未来产品价值提升

【课程对象】

房地产营销部门负责人,营销各模块负责人及团队(尤其是销售、市场、策划)

房地产投资部门负责人及团队

设计、成本等强相关专业的工作对接人员;其他关注市场、定位、产策的管理层

【课程时长】1-2天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方法篇]项目定位的底层逻辑与方法论

一、合格定位的三原则和四要素

1、因地制宜:土地分析基本逻辑

2、需求导向:客群分析基本逻辑

3、知彼者智:市场研判基本逻辑

4、知己者明:运营评估基本逻辑

5、各要素交圈,独立的定位思考路径

二、定位是逻辑闭环的系统工程

1、如何看待市场系统性机会和风险

城市基本面与市场容量分析的模型

2、土地价值最大化

找城市发展规律

看政府规划思路

量化土地现状价值与未来演变

3、完整的客户研究体系

城市背景、城市客群划分

细分市场、选目标市场、划分产品品类(产品线)

目标客户研究、产品研发落地

三、核心方法论分享:第一性原理

案例1:“价值”与“价格”之争

案例2:万科张家港某项目的市场研判和定位考量

案例3:碧桂园在常州市场投资时机的选择

 

第二部分:[策略篇]市场下行,从市场、产品维度谈应对策略

一、区域市场容量不足

应对策略1:通过价格调整实现扩容

应对策略2:通过产品调整实现扩容

应对策略3:通过市场再细分、再定位寻找机会

二、市场上行忽视竞争策略,导致淡市时面临同质化竞争

应对策略1:抢先进入、产品力评估、差异化竞争

应对策略2:板块内由单项目转向多项目开发,制定组合式竞争策略

三、对土地价值认知偏差,导致定位水土不服

应对策略:前期随意拔高定位,市场调整时,回归土地本质属性,修正产品

四、忽视判别因子,导致产品做错

常见问题:1、配套不足带来产品性能不足;2、产品力随着时间递减,竞争力下降;3、产品解决方案与用户需求不匹配;4、单价过高导致竞争力下降;5、配置过高导致总价过高。

应对策略1:做准产品,找到判别因子

应对策略2:打造产品差异性,在细分市场建立产品优势

五、应对策略小结

 

第三部分:[战略篇]跳出既定范式,构建以客户价值为核心的产品策划

一、过去的成功不可复制,房地产经营模式必须转变

1、“高周转+冲规模”是房地产行业过去的经营模式,但行业游戏规则发生变化

杜邦公式解析

片面追求周转率只属于特殊历史时期,继续将其当作企业战略是一种误导

案例分析:做高周转和下沉市场的标杆——碧桂园的“劳斯莱斯”战略

2、需回归以客户价值为核心的增长模式

二、创造价值,以客户为中心

1、产品的价值创造三部曲

美感与功能结合,高价值占位

以质量为底盘,价值创造在于注入形象/情感/影响力/高性能/人性化

品牌特征:物理属性与精神属性

2、如何从操作层面实现价值创造

以往开发商产品研发的典型做法:(1)生产线、相互独立;(2)客户和老板需求间的平衡,各专业间的妥协;(3)标准做法,定总图、定单体;

未来的操作方式:(1)外部讲视角——以体验为核心,了解并满足客户的基础需求和期望;(2)内部讲整合——营销(市场客研)、设计和工程的协同交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