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小论文——烩面,河南饮食文化的感叹号
(2013-01-10 11:01:0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河南文化”小论文 |
“河南文化” 小论文 |
烩面,河南饮食文化的感叹号
——“河南文化”小论文
姓
班
辅导老师:王国奇
单
烩面,河南饮食文化的感叹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碗碗烩面暖人心。我们河南就有这碗烩面。想起了河南,就想起了河南的烩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家喻户晓的河南烩面。
一、烩面的起源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前的一个隆冬雪天,患寒病落难于一回民农院。回民母子心地善良,将家养的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羊非羊、蹄似牛非牛的四不像(亦称麋鹿)屠宰炖汤,又和面想做面条为李世民解饿。但追敌逼迫,情形紧急,老妇人草草将面团拉扯后直接下入汤锅,煮熟后端给李世民。李世民吃得满身冒汗、暖流涌身,不觉精神大振,寒疾痊愈。于是策马谢别。
二、烩面的制作
烩面的种类很多,其制作方法也有不同。下面就以羊肉烩面的制作为例谈一谈烩面的制作。羊肉烩面的制作一般分以下四步:
a、熬汤煮肉
1、羊肉切成大块,羊肉和羊骨头用清水洗净,用清水浸泡约1小时,捞出,冲洗干净。
2、姜切片、葱切段,同八角、大料、草果、茴香一起用纱布包裹,制成调料袋。
3、锅中填满水,将羊肉和羊骨头放入,大火煮开,撇去浮沫,放入调料袋,转小火慢炖2-3小时,熬至羊肉软烂,捞出调料袋,加入盐调味,待凉备用。
b、制作面坯
1、面粉中加入一小勺盐,混合均匀,慢慢加入清水,揉成软硬适中的面团,蒙上保鲜膜醒20分钟。然后再揉10分钟后盖上保鲜膜醒20分钟。反复3-4次。
2、将揉好的面团搓成粗长条,分成剂子,将每个面剂擀成厚度约1厘米的长方形面片,在面片上抹上色拉油,盖上保鲜膜,醒20分钟即可。
c、准备配料
1、粉丝用水泡软。
2、木耳泡软,将木耳撕成小朵。
3、海带泡发后洗净,切丝。
5、羊肉切片。
d、抻面煮面
1、锅中放入熬好的羊肉汤,煮开后依次放入羊肉片、黄花菜、木耳、海带、豆腐丝,搅拌均匀。
2、再次开锅,开始抻面。取一块面片,双手捏住两头轻轻抻开,将面片抻成宽约1厘米的面条,下入锅中。如此反复,将所有面片抻好入锅。锅开后下入粉丝,加盐调味。面条煮熟即可出锅,搭配着糖蒜和辣椒酱食用。
三、烩面的流派
按饮食业权威的说法,郑州的烩面发展到今天,有三大流派:一种是合记,传统制作方法,清真型;一种是萧记,新兴的,清香型;另外一种是"惠丰园"系列,滋补型的。
说起烩面的发展,不能不提乔赢这个人。
如果说王遂周是上个世纪郑州亚细亚“商战”的策划者,而乔赢则是上世纪郑州饮食领域的“弄潮儿”。他所演绎的"红高粱挑战麦当劳"、"大碗面叫板汉堡包"、"河南小子挑战巨无霸"之类的活动犹如一颗颗重镑炸弹震撼着国人的心灵。在洋快餐充斥国人口舌的时候,乔赢推出“红高粱”烩面快餐,推出的不仅仅是河南烩面,更是河南人、中国人的志气和民族感情。
遗憾的是,因为市场定位和经营决策的问题,风光一时的“红高粱”话剧最终谢幕了,犹如亚细亚商场在光环中消失。
这不,河南人又有了烩面新做法。
中国第一台多功能烩面机的诞生:
1996年3月: 胡书玲女士在长葛市区烩面馆打工期间,发现师傅手工制做面坯费工、费时,于是萌发研制烩面机的想法。
1996年7月:王朝民、胡书玲夫妇开始研制烩面机。历经三年多的艰辛,克服重重经济困难和技术难关,到1999年11月,第一台样机研制成功。烩面机的诞生,填补了食品加工机械行业的一项空白。随后,王朝民又先后研制出抻面、扯面、刀削面、拉条、棒棒面、手撕面、揪面片、混沌皮、饺子皮等多种刀具,使烩面机成为能够生产多种面食制品的多功能型设备。
1999年11月:多功能烩面机发明人王朝民先生,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创办首家烩面坯专营店,取名“长葛市一品鲜烩面店”,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机制烩面坯第一人!
2002年,长葛一品鲜在河南《大河报》上连续刊登招商广告十个多月,专业经营烩面坯项目火爆河南各地,迅速发展近百家接产客户。
自2003~2006年,长葛一品鲜食业创始人王朝民、胡书玲夫妇的创业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七频道的《农家女》、《农民之友》、《每日农经》、《致富经》等诸多栏目多次采访报道。把专业经营烩面坯项目作为城镇居民脱贫致富的黄金项目进行推广。
无独有偶,为了让河南烩面走出河南,让省外的河南人找回家乡人的河南情结,让热爱河南名吃的朋友们品尝到正宗的河南美食,郑州国华食品有限公司经过多年攻关,于2008年研制出了类似方便面包装的河南烩面速食食品。
河南文化厚重而灿烂,亘古而久远。作为百花园里盛开的一朵奇葩——烩面,有其独特而鲜明的特色。它不仅继承了传统,而且还引领了时尚;它不仅脱离了发展初期的稚嫩,而且还壮大成了一个产业。它是河南的骄傲,更是河南的自豪。它不愧是河南文化的感叹号。
点评:
作者以其娴熟的笔法、优美的语言向我们道出了河南烩面发展的历程,展现了河南烩面发展的风貌。作为一个河南人,真为河南烩面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感到自豪。因为有了他们,河南又多了一张名片;因为有了他们,河南烩面得到了发展壮大。
小作者能够深入了解河南烩面发展,可见也下了不少功夫。有句话说:搜集资料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写论文的过程,就是整理资料的过程,就是将资料融汇的过程,从而提升观点的过程。不错,通过这次小论文的写作,作者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不少见识,对河南烩面有了全新的认识。
特别是小作者能够将这些素材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且采用排比段落的形式将河南烩面介绍的清清楚楚,有滋有味,很不简单。
尽管这里面借鉴了不少别人的东西,但也不为过。我想,当作者再次品尝河南烩面的时候,会油然而生一种特殊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