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鉴赏炼字导学案(教师用)

(2013-11-05 18:56:21)
标签:

教育

分类: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炼字导学案(教师用)

【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确《2013年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

2、使学生掌握炼字题的解题要素及步骤,并形成规范的语言表达。

3、通过炼字题型的解题指导,使学生明确鉴赏诗歌的某些方法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无论题型怎么变,但万变不离其宗,从而突破诗歌鉴赏拿不到高分的困境。

【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炼字题的解题要素步骤及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2、 难点:诗歌中关键字、句及情感主题的把握。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

【 考点分析】

《考试大纲》对诗歌鉴赏这一考点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语言鉴赏是重要的考点之一,而炼字则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考查形式。06、07、08三年高考,炼字这一考点出现了14次之多,仅2008年就出现了6次。2009年的四川卷、广东卷、山东卷又再次考查了这个点,2010年湖南卷、广东卷、四川卷、2011年天津卷,2012年安徽卷、湖北卷、四川卷、浙江卷,2013年天津卷、福建卷、湖南卷又考查了这一考点。有时虽没直接考查炼字,而是考查了对关键诗句的赏析,但究其实质还是在考查“炼字”。赏析诗句肯定都离不开对重要字词的理解,理解诗歌肯定都离不开对语言的解读。在这样一种大形势下,这一考点应引起充分重视。

【教学设想】

基于前面的考点分析, 本堂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课的内容,我把它定位在炼字题的词语定位及解题指导上,而这也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的。学生碰到此种题型,如果找不到所炼之字,一切都是空谈,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的解题步骤,诗歌鉴赏题目又会大面积失分。故而本堂课的重点放在炼字题目标定位和的解题要素步骤上,力图在这两点上做到突破。

【 教学课时】二课时

【 执教老师】于凤然

【时间地点】2013年10月14日

一、导入:

古人非常讲究炼字,即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袁枚:“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

二、认识探索

【试题回顾】

浣溪沙•咏橘   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 [注]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注】噀:xùn,喷。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两句中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请结合诗句加以点评。(5分)

答案:“惊”“怯”(1分)“惊”:吃惊、惊讶; “怯”:胆怯、害怕。(1分)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1分)。“惊”“怯”通过初尝新橘时的心理感受从侧面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橘的多汁、芳香味美(1分),表达了对橘的喜爱之情(1分)。

【归纳总结】1.炼动词。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常常充当谓语的是动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 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

【作用总结】生动形象,描摹物态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描摹心理能妙传人物心绪;描摹情景能让人身临其境。

【练一练试题巩固】

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绝句·杜甫

                            江碧鸟愈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山青花欲燃”中的“燃”用得好,请简述理由。

答案:“燃”为燃烧之意(释词)。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异常灿烂!(描述)作者化静为动不仅突出了花的颜色,而且具有动态美,这是典型的乐景,与后文有家难回的哀景形成对比,以乐景衬哀情。(手法+作用)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谁家。

问法一、“不知秋思谁家”中的“落”用得好,请简述理由

答: “落”为飘落之意(释词)。诗人举头望月,想: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飘落在谁的家里(描述),作者化抽象为具体,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新颖妥帖,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

问法二、《全唐诗》录入此诗时,“落”写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字好,还是“在”字好?

落”字好。“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作者化抽象为具体,给人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 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问法三: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1)后两句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2)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3、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

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答案:步骤1: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①敌,不仅有对的意思,还有抵挡、承受的意思。(释含义/明手法)

步骤2:②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描景象) 步骤

3:③“敌”字传达出寂寥、凄寒的意境,同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寂寥凄怆之情。 (点情境)   而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试题回顾】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泊  船  瓜  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对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绿活用为动词,是“使……变绿”的意思。(释字义)“绿”字表现了在春风吹拂下,江南大地的野草由枯到荣的变化过程。仿佛春风一过,江南大地便万物复苏一般。(描景象)“绿”字更好地写出江南春天时节家乡的美丽景色,诗人借以此景表达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表感情)

【归纳总结】2.炼形容词。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增强诗词的感染力、表现力。具有双关意义的形容词:在写景诗中,可以写景也可以体现人物情感。如: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冷”不仅写出了中秋月夜里露珠的冰凉,同时衬托出诗人孤寂无眠的苦思之情。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凉”不仅写出秋天的夜色给人带来如水一样的凉意,同时也表现出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练一练试题巩固】

1、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和“冷”。(确定字)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释字义,描景象)“咽”、“冷”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描写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衬写出诗人本身禅寂的心境。(点意境,表感情)

2、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过山村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

你认为“闲着中庭栀子花”中的“闲”有什么妙处?

答案:闲是悠闲无事的意思。夏日雨中,仍要“浴蚕去”,则可知农事的繁忙。妇姑浴蚕去了,雨中的山村,唯有桅子花悠然无事地独自“闲”在庭院里。用庭院中的栀子花闲着来反衬农家的繁忙景象。描写了山村的幽静和谐而又繁忙充满神奇的农家景象。

三、课堂小结:

1、高考常见题型

常见提问方式: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试题变形:
(1)此诗有点版本作这样,有的版本是那样,你觉得这两

个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2)比较两首诗中的某个字,哪个更好?为什么?请分析。

(3)某诗评中(前人论述中)提到,诗歌中的某个字用得

好,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你的看法是什么?

2、“炼字”题答题思路总结

第一、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语法现象以词类活用为主,多数情况形容词用作动词。修辞手法则以拟人等为主。当然还可能出现化动为静等表达技巧

第二、结合炼字所在具体诗句展开联想,描述景象,写出什么景物特点

第三、在诗歌情感角度起到什么作用,表达的是什么情感或者哲理

课后作业

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华子岗》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后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第二课时

一、作业答案展示

《华子岗》答:这首诗后两句的“诗眼”分别是“侵”和“拂”。(锁定目标字)“侵”指云光追逐诗人的足迹(释字义)不仅写出了夕阳下诗人一步一步下行的情景,也写出了夕阳余晖逐渐消散的过程。(描景象)“拂”字增强了动感,写山色好似轻拂诗人衣衫,描写出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释字义,描景象)

这两个动词运用了拟人手法,使云光山色获得了生命,(明手法,点作用)表现了他们对诗人眷恋不舍的深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表感情)

江间作四首(其三)答案:“拳”和“退”。拳是指像拳头一样蜷缩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退”是后退的意思。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传达出了作者内心的悠然与闲适。

 

二、新课内容

3炼副词,副词表示事物性质、状态的程度或动作行为的范围、时间频率、语气等。其主要语法功能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但不能修饰名词。副词的锤炼,则可以使我们的文章语言更加准确、连贯、简练、深刻。

一、程度副词:  古典诗歌常用最、极、更、尤、稍、分外等副词表示程度。

例如韩愈的《早春呈张水部十八员外》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最”表现的是诗人们喜爱早春、喜爱“小儿”的程度;

“自古多情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的“更”突出了清秋时节“伤离别”的程度超越一般。古诗常用的表示范围的副词有都、皆、尽、一律、只、但、仅、惟、单单、偏等等。

唐人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里“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风中的芦笛唤起征人思乡之情,“尽”字写出了所有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乡愁,把将士们久戍思归的哀怨心情和盘托出。辛弃疾也善于使用副词:“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皆,全都,可见没有例外,奸臣小人必定没有好下场,还含有乐观坚定的意味。

杜甫诗句“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房前屋后“皆”春水漫漫,“但”有鸥鸟为友,“皆”“但”两个表示范围的副词突出诗人虽然清闲但太寂寞,深盼友人来此的情绪,也为下文友人的意外来访带来的惊喜作了铺垫映衬。

二、时间与频率副词:

古诗中经常使用表示时间、频率的副词。

比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总”,总是,表示频率的副词,强调英雄人物及其英雄事迹被历史的风风雨雨吹散是必然的规律,又有几多沧桑和无奈;“自古英雄出少年,从来纨绔少伟男”,“从来”,从过去到现在,也是强调它的规律性。

古诗也常用“再”“又”“还”“也”等表示频率的副词。诗人谢枋得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他的《庆全庵桃花》中“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的“又”写出了年复一年、时间推移,也强化了国家灭亡、自己避世隐居又一年的感慨。

杜甫《从军行》里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一个“还”则告诉我们,征夫们怨情加重、忍无可忍了: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应休息,不料又被派去前线,统治者的残酷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其中也包含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强烈不满。

使用时间副词往往平中见奇。比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已”,已经,是岁月蹉跎、年华已逝,抒发的是壮志未酬的悲愤,也暗示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同是“已”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里强调的是速度之快,急于回家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溢于“已”外。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终”,始终,表达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是打败敌人的坚定决心。古诗中的“犹”字,有“依然”“仍然”的意思。“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犹”突出赞美之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仍”,仍然,用来强调突出旧桥还在、繁华已逝的冷清沉寂。

三、否定或肯定的副词:  表否定、肯定的副词也能咀嚼出言外之意。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必”表明这是自信的价值宣言,高度自信的狂放之情流露无遗。“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会须”“会”都有必定、一定的肯定意义,都表示意志的坚决,一个强化了诗人的豪迈形象,一个凸显出诗人的自信形象古诗中的“当”“准”“确”也有相同的作用。

四、语气副词:  语气副词当然能强化语气。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竟”表示出乎意料:四手相执,泪眼相对,情满心中却语哽咽喉。“竟”字深刻地反映了离别的痛苦之深。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我的名声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赫呢,官倒是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罢退。“岂”,难道,加强反问语气,意在言外:诗人本志是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不能得官以实现本志是他一生的憾事,而诗名满天下并非他的追求;“应”,表示理所当然,但是杜甫因上疏为人求情而触怒皇帝被罢官,不愿怨君也不敢怨君,只能含蓄说出。他用“岂”“应”传递了这些言外之意。

五、情态、方式副词:  鉴赏古诗更不能忽视表示情态、方式的副词。“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暗”有悄悄的意思,声音很低,是不愿惊动他人,更不愿冒失地打扰弹奏者。李白《春城洛城闻笛》诗也用了“暗”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凄凉幽咽也悠长,隐约传来却吸引了所有无眠人的心灵,以至“何人不起故园情”。“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夜来幽梦忽还乡”,“忽”字写来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那是压抑在心灵深处的痛苦汹涌而来,令人措手不及!

【试题回顾】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第一步:“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释字义)

第二步: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描景象)

第三步“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表感情)

【试题巩固】

1、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去。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释: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1)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
答案 (1)空:白白的,徒然。诗人登舟望月吟诗,联想到袁宏乘月泛舟咏诗遇知音,受到谢尚的赏识,名声大著。而自身空负袁宏之才,却谢尚不复可遇。"空"字抒发了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问: 有人说三、四句将"在物之境"与"在我之情"融合无间,请以"乱"字为例简要分析。 
答案 一个"乱"字,既写莺啼,更是写诗人的心乱。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人正是借鸟的乱啼表现出他此时凄迷烦乱的习绪。

4、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①叠词。它的作用不外两种:增添了诗歌的韵律美、音乐美或是起强调作用。答题除了回答通用的作用之外,还要注意找出各个叠词关涉的对象然后进行相关分析。

【试题回顾】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注]渔阳:本为秦代郡名。据《史记?陈涉世家》,秦二世元年,发闾左谪戍渔阳,后因以“渔阳”称代征戍之地。

这首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何妙处?(4分)

分析:“袅袅”“青青”都是叠词,可先解释其含义----分别指动态和颜色,再分析其表达效果。对此类题而言,是有一定的解法规律可循的。首先是一个通用的答语——增添了诗歌的韵律美、音乐美,其次要注意找出各个叠词关涉的对象然后进行相关分析。“袅袅”对象是柳,可以归为盖茨写出了微风浮动柳条随风婆娑起舞,婀娜多姿的动态;“青青”对象是桑,所以可归为它生动的写出了田间路上那青翠葱绿茂盛可爱的桑叶的状貌;然后再从全诗的整体高度上对二词的表达效果加以总结,得出其二词共同渲染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

答案:“袅袅”写柳枝摇曳之态,(1分)“青青”绘桑叶青葱之色,(1分)这两个叠词渲染出一种融合骀荡的无尽春意,(1分)同时又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1分)

【试题巩固】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黄氏延绿轩【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答案:“葱葱”状写出溪边树木的葱茏茂盛,“靡靡”写出江芜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的情态。(释字义,描景象)

这两个叠音词写出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表达了诗人对浓重春色的喜爱之情。(析作用,表感情)

②.炼数量词。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问题: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妙处。

答案:将“数枝”改为“一枝”,照应题目,突出其开放之“早”,显示出“早梅”的不同寻常,更突出它傲然独立的个性。(语意相近即可)

③表颜色的词。表颜色的词: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综合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歌尾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
答案 (1)"迸"在诗中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迸"字显示了力量,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
或: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魄,百感交集。
"入"字,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态,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诗人的乡愁如钱塘江水一样膨湃起伏,无休无止。
(2)第八句总括全诗
"短愁"指羁旅之愁、思乡之感或: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

2、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泊江州 陶 安
                      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

一点远帆如白鸟。数声急鼓隔苍烟

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

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

注释:江州:今江西九江。陶安:元末明初诗人。

(1)请赏析"一点远帆如白鸟"这句诗,有人认为是量词用得好,有人认为是比喻用得好,你的看法是什么?


(2)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


(3)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点:突出了远帆的"远",因为远,远帆细小,像一个小点一样,所以用"点"较恰切。"如白鸟",也是因为距离远,而江面又是水天相连,感觉到远帆像一只白鸟在移动。量词和比喻的运用,都突出了江面的寥阔苍茫。
(2)运用典故。在清夜在浔阳江头,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酾酒祭奠,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
(3)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的景物。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江水空阔明亮,与水上的雾气相连。远处一只帆船,黄昏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过来。江州支流众多,水面广阔,而远处的庐山的山峰直插云霄。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又有人在旅途的淡淡的离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