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物素材之——孔子
(2013-07-19 21:06:13)
标签:
教育高考人物素材 |
分类: 作文 |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人物事略】
1、尽善尽美
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重视的,它赞美古代乐舞《韶》及《九辩》完善的艺术形式。《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而对周朝乐舞《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以高度赞扬外,对其表现周武工伐纣灭商的战争功绩的内容却给予批评:“《大武》,尽美未尽善也。”
2、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4、君子固穷
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家,居住了三年。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徒被围闲,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同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告诫君子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w.w.w.k.s.5.u.c.o.m
5、逝者如斯夫
孔子伫立于尼山脚下,望着滚滚辽河,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形容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这也是“白驹过隙”的来历。
6、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莹旁痛哭哀号,于是询问。妇女回答说:“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孔子让子路问道:“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人回答道:“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暴政。”孔子对随从的弟子们说:“苛政对人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
7、待价而沽
孔子游说诸侯,想得到重用,却四处碰壁,十分感伤,常暗中自怨自艾。某日,子贡得一美玉,来问孔子,是要收藏,还是找个识货的卖掉。孔子大声叹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意为: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人哩。比喻等待有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出来效劳出力。
【名家点评】
(战国)孟子: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汉)司马迁: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己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唐)唐玄宗: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槛奠,当与梦时同。《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明)朱嘉: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明、清)顾炎武:道统三王大,功超二帝优。斯文垂彖系,吾志在春秋。车服先公志,威仪弟子修。宅闻丝竹响,壁有简编留。俎豆传千叶,章逢被九州。独全兵火代,不藉庙堂谋。老侩当庭发,清洙绕墓流。一来瞻阙里,如得与从游。《谒夫子庙》
(现)钱穆: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
【孔子名言】:
1、人生态度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
孔门弟子亲眼目睹了孔子的人格魅力,并为其所吸引。正如颜渊所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即使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孔子在很多地方同样让人钦敬。
一、孜孜不倦的学者
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孔子三岁时死了父亲,十七岁又失去了母亲,家境贫困,没有机会受正规教育,全靠读书自修。他自幼好学,拜许多人为师,所以精通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计算等本领。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孔子自己承认:“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对学习要求极其严格,“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他常常担心自己的学习不进则退,因此时时策勉自己。孔子好学,而对外界要求不高,“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把学习作为终身的事业,在学习上不断修养自己,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满有信心的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以学为乐、以学为荣的精神一望便知。
二、知人论世的智者
孔子看人不从片面出发,而是详细的考察一个人,作出综合评价。因此,孔子能看到一个人的不足,同样也能看到一个人的长处,不把人一棍子打死。所以,孔子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很恰当。
颜渊是孔子非常欣赏的学生,孔子曾多次褒扬他。但孔子也指出:“回(颜渊)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论语•先进》)孔子含蓄批评了颜回缺乏怀疑态度的精神,此中可以看出,孔子看一个人是深刻的,不因自己欣赏而去回护他。这也表明孔子知彼知己、谦虚谨慎、不骄不傲。
孔子考察人一生的行事之后,提出了忠告,认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这是孔子对人们心理与生理的细致分析,对今人还有警示作用。
三、兼善天下的仁者
“仁”是儒家的中心学说,孔子把“仁”从人性与人际关系的立意上引申到了兼善天下这一层次,强调要把内在的精神修养扩展出来而为他人、为天下做出贡献。“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不光这样说,他也这样做了,如周游列国,授徒讲学等等。孔子为此付出了大半生的精力,他是真正的仁者。他对自己的“仁学”抱有极坚强的信念,矢志不渝。他还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还自信的说:“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对自己的“仁学”不但有坚强的信念,甚至可以为此献出生命也再所不惜,“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与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正相对照。虽然孔子没有亲眼看到自己的主张变为现实,有时还很落魄,但在他身后有一大批人继续发扬光大他的学说,使他的学说在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他的这种思想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的士人,使他们怀着极大的责任感积极服务于社会,为中国的治平与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孔子“仁”的学说对中国士人学有所用、积极用世的思想影响是深远的。
四、乐天知命的通者
孔子一生不得志。早年奔波于列国,尝尽辛苦,晚年退而修书讲学。虽然孔子不得志,所历艰难,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在乐天知命、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句话是对颜回的肯定,实际上也是孔子自己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孔子还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若浮云。”这种淡泊明志、宁静自得的精神支持了孔子,使他能在各种厄难中站住脚,努力追求着自己的人生境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正因为对事情看得比较开,所以当在陈、蔡被围时,子路已经不耐烦了,而孔子却可以“讲诵弦歌不绝”。在一次弟子们的言志中,曾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后,喟然叹曰:“吾与点(曾皙)也!”这种诗化生活触动了孔子的心弦,并深深为之向往,但又被诸事阻绊,因此才有“喟然”一叹。
孔子对现实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他知道自己的主张可能得不到时人的认同,在积极用世的同时,也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样实际的思想出现。所以说,孔子抱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做事,但也顾及到了实际情况,他不是不知变通的人,否则他晚年也不会回到鲁国去修书教学了。孔子的这一思想,可以说影响了以后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
以上撮取几方面谈了孔子的人格魅力,我们看到了一个性格丰富的、有声有色的孔子。从孔子身上,我们也可以约略观察到儒学之所以能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些原因。
【佳作欣赏】
孔子颂
当布谷鸟的歌声插上翅膀,春天还会远吗?
当高山之巅传来溪流舞动的奔放,生命还会远吗?
当诗书礼易之声刺破那半昧的晨暮,叩响我们心中所有的悸动,那彼岸的灯火还会远吗?
当至圣的每一言,每一语,乘着齐鲁的风,驾着晋楚的云,飞向那远古的悠扬,圣王之治还会远吗?
那个遥远的时代,仿佛已历历在目,志者的双脚在漫漫的荒原上踩下一道道足印,圣贤的话语在寂寥的天空中匆匆地流过,谁能追随你无定的身影,谁又能体会到你内心中角落里那最微妙的语义流转?
突然间,我的眼前站出一个魁梧的身影,他似乎在向我毫不厌烦地诉说,又像是在对我殷切地嘱咐,只恨我愚钝,只恨我懵懂,未曾体会到那言语中的微言大义,只恨天难长地难久,只恨时间太匆匆,孤独的我眼睁睁看着那身影渐渐地离我远去。但是那一声声一句句仿佛还留在茫茫的楚天云际,任我恣肆地采撷。
我知道那是孔圣的召唤,我也乐于随着那铿锵的训导奔向君子的归乡,因为只有那里才是我梦的地方。在这路上我回望着圣贤曾踏过的土地,似乎在泥土的清香中找到了一丝慰藉,一丝欣喜。
在这条前行的路上,我心中不住发问:孔子的心中是不是也像我一样有他自己的那一份向往“远古”的情怀呢?“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那“先王”的“礼”就是他心中最可珍惜的寄托。他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他人生中片刻不曾忘却的信条;他说过“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礼”是他看待人生看待天命的恒常准则;他说过“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礼”是他政治信仰中的最高追求和达成仁政的不二法门;他说过“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礼”是他全部道德体系中贯穿始终的活的灵魂。为了维护礼的尊严,他可以舍弃政治前途,舍弃荣华富贵,看到季氏公然欣赏天子乐舞,愤愤然离开鲁国,“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是什么样的气节,这是什么样的骨格。为了维护礼的公平,他忍受着对颜回的思念,忍受着巨大的悲痛,拒绝了旁人厚葬颜回的请求,“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这里又有多大的无奈,多大的痛苦。孔子从未因一己的欲望和好恶而破坏礼的威严。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这是怎样的高洁与刚毅,这又是何等正直的品格。孔子志于出仕,但绝不为名,绝不为利,而是时时刻刻把握着自己人生的尺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是他出仕的准则,“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是他对义的诠释。儒家的思想是出仕的思想,即使不能“达则兼济天下”,也要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最不济也要做到“穷则独善其身”,所以我们看到孔圣的话语中时时刻刻满载着对天下黎庶的关怀,所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才成为孔子的理想,成为他为之穷尽毕生不懈追求的人生的彼岸。
孔子对生活总是怀着一颗坦荡的心泰然处之。在金钱和地位上,他时时刻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从不会为金钱权势所迷惑,甚至为了心中的理想他可以忍受饥饿,忍受贫穷,忍受他人的误解与毁谤。他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他还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见孔子心中只有道,只有义,金钱和权势只是他眼中的一粒尘埃,匆匆飞过,何足道哉。他对生命的态度也是泰然的。所以他才会有“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的生命感悟。在小人的威胁下,他也表现出坦然的作风,齐国的大夫桓魁要杀他,他淡然一笑,“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又是一位道德的倡导者,一位苦口婆心的劝世者。它将交友作为成就道德的终南捷径,他将“友直,友谅,友多闻”作为择友的准则,又将诚信作为交友的根基,他说过“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除在交友上,他也认为一切的道德都应该遵守“信”的准则,他说过“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他又说过“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他还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些都反映了孔子对信的追求和内心深处对“诚”的膜拜。
孔子无疑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开创了完全不一样的教育局面,他发出了“有教无类”的呐喊,他开辟了对平民讲学的先河,他开创性地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也就使得他的理论具有了多义性,成为万人皆可效法的不易之学。编撰诗书,考订礼易,教徒授业,宏法传道,这些都无不成为在他身后竖起的一座座丰碑。
而我眼中的孔子,似乎也在那一句句警训中固化成我心中的一个概念,或者说是一种追思,一种对“礼”的追思,一种对先王政训的追思,再或者是一颗对天下人的珍重之心,一份奉献于天地祭坛上的生命酬飨。我仿佛已经坐在孔圣的面前,感受着他言语中的停顿和呼吸中的急缓,我虽无法与颜渊并驾,无法与子贡齐驱,但我早已将孔子作为心中永远的老师,一位让我毕生学习的至圣先师!
孔子吾师!孔子吾师!
2004年的高考作文:
文庙,是古时的学府。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精神的中心。中华各地的文庙大成殿中,当面傲立的,便是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
可以说,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孔子,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崇敬孔子。孔子生前并非皇族,但在其以后的时光封号却一再提高,从“大成至圣先师”直至“大成至圣文宣王”,孔门盛极一时,孔子万古流芳。
儒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孔子做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养极高的人。孔子一生行迹依《礼》,非礼勿行。颜回去世,孔子赞曰:“贤哉,回也。”内心极推崇他,但依礼反对厚葬。他对诸侯公卿公然欣赏天子乐舞而感到愤怒,他对列国不纳其言感到委屈,但又绝对平静。身处乱世,一老者默对现实,独善其身。既有伯夷叔齐般高义,又有微子、箕子、比干之胆识。“见贤思齐”是他的理论,论语中他直抒胸臆:“殷有三贤人。”
儒家求出仕,孔子自然亦是。在做鲁相的日子中,其能大展其才,但因国君不明,只得周游列国。或而谓之游,可此绝非游说之路——诸侯无一纳其言。但其在天下纷争中,为天下奔走,为他人奔走。在所有人都觉得“礼”已不会富国强兵之时,其却矢志不谕,东方诸国遍布了他的足迹,中华大地撒满了他的喟叹。圣人居于天地间,绝非呼天抢地地狂号,只是留下一片静默,一片永恒。“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静默中孕含了无穷的力量。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孔子七十二门生为贤人,另有三个人感其教化。孔子身体力行的教学,是无愧于先师的称号的。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能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孔子注重文化的传承,其修《春秋》《诗》虽是为儒家而修,对《诗》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无疑将中华的文化传了下来。否则哪有“关关睢鸠”的千古绝唱?孔子是个文化人。他回望是历史,低首是现今,远望是将来。汉代的独尊儒术使其学术的传承初见成效;传至宋代,程朱理学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续扬。一门能傲立千年的学术以其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能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证明了它在华夏的生命力,无人可挡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也随川前行,奔流不止。
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世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其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才乎!
步入文庙,孔子静默。一身宽服的他目视远方,目视将来。“圣人不拘于时”,他自能望见的将来,不知儒士能否长存,但儒学必将仍扎根每个国人心中。
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至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