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文言开篇 1913年魏易先生译
(2014-11-11 14:34:36)
标签:
文化 |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 - in
short,
the period was so far like the present period, that some of its noisiest authorities insisted on its being received, for good or for evil, in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comparison only.
时之圣者也,时之凶者也。此亦蒙昧世,此亦智慧世。此亦光明时节,此亦黯淡时节。此亦笃信之年,此亦大惑之年。此亦多丽之阳春,此亦绝念之穷冬。人或万物具备,人或一事无成。我辈其青云直上,我辈其黄泉永坠。当时有识之士咸谓人间善恶或臻至极,亦必事有所本,势无可绾。但居之习之可也。
此为《双城记》中华书局1913年版,时为《二城故事》,魏易先生译。
一阅惊艳,深厚文字功底可见,这是我最喜欢的译版。
魏易先生人物介绍,转自百科:
魏易(1880-1930),字冲叔,杭州人,初受旧式教育,出身书香门第,中文造诣甚佳,十六七岁时,听说上海梵王渡学院(即圣约翰大学前身)不收学费,就决定去就读。三年后,他大学毕业回到杭州,得遇林纾,两人合作翻译《黑奴吁天录》。
《黑奴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原名《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女作家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所著一部流传甚广的反奴隶制小说。对于翻译此书,魏易这么说:“近得美儒斯土活氏所著《黑奴吁天录》,反复披玩,不啻暮鼓晨钟。以告闽县林先生琴南,先生博学能文,许同任翻译之事。易之书塾,与先生相距咫尺,于是日就先生讨论。易口述,先生笔译,酷暑不少间断,阅月而书竣,遂付剞劂,以示吾支那同族之人。”这书费时66天,在杭州求是书院内译成。林纾曾一再表示其翻译此书之目的:“余与魏同译是书,非巧于叙悲以博阅者无端之眼泪,特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不能不为大众一号。”可见林纾是想藉此来唤醒当时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激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列强,拯救中国于“国将不国”之境。因此它不同于原著的写作目的,这决定了林纾与魏易不可能字字对译,它必然要删减、增添、改写来达到他们的翻译目的。
《黑奴吁天录》出版后,其影响力不亚于《巴黎茶花女遗事》。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于1906年成立了名为“春柳社”的话剧团,就将《黑奴吁天录》改编为一个五幕话剧,1907年在东京上演。1908年,“春阳”话剧团将其在上海上演。此外,译本还被改编为诗歌、绘画等等。正如原著被认为是改变世界历史的16部作品之一,《黑奴吁天录》也被认为是改变中国近代社会的100种译作之一。
按照当今学院派翻译家的看法,魏易的翻译不无可议之处。有些批评家早已指出,所有的“林译小说”都有讹译、错译或大段删节的地方。魏易的女儿魏惟仪(前驻美大使沈剑虹的夫人)在《我的父亲——魏易》一文中说:“林先生不太了解译书必须忠于原文,不可随意窜改,往往要把自己的意思加进去,自然不免有时会与父亲发生争执;结果林先生总是顺从了父亲的意见,仅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眉批里。”这也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书中林纾冠以“外史氏曰”的按语,是由于魏易监督的结果。
钱锺书在指出林纾的缺点外,他说后来他重温了大部分的林译,发现许多都值得重读。林纾对原作除了删节外,还有不少增补,功力甚至胜过原作,得出“宁可读林纾的译本,不乐意读哈葛德的原文”的结论。而名翻译家高克毅更说“拿魏、林译本来跟《Nicholas
Nickleby》原书对照,我发现许多地方译文流畅,简洁而传神,难怪英国翻译大家韦理(Arthur
Waley)要说林纾译狄更斯的文字有去芜存菁之妙。”
魏易在1909年后,放弃教师及翻译工作,转入仕途,担任大清银行的正监督秘书,因此停止和林纾的合作。辛亥革命以后,他与北洋政府中首脑人物关系密切,蒙熊希龄先生赏识,在熊希龄组阁时,曾任秘书长,同时兼顺直水利委员会主任委员多年。熊阁结束后,魏易弃官从商,改任开滦煤矿公司总经理。1930年死于咯血之症,年仅五十。
魏易在和林纾的长时间合作中,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学修养。1913年他自己独译了狄更斯的《二城故事》(即《双城记》),此外还有法国作家勒东路易的《冰櫱余生记》、大仲马的《苏后玛丽惨史》和历史学名著《元代客卿马哥波罗游记》,都是在与林纾分手后译出的。
魏惟仪说:“最使我们这些子女惭愧的是,由于八年抗战颠沛流离,把父亲的书全部散失,他的书多半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战后我们曾去购买,但发现该馆在闸北所藏旧书已全毁于战火,父亲的书于是成了绝版。三兄景蒙在世时曾到处托人搜寻只觅得数本。在这儿我要向高克毅先生致谢,他曾为我们寻得《孝女耐儿传》,并影印后寄与三兄。”不幸的是魏景蒙于1982年去世,高克毅在文中说:“可喜的是,这项任务现在有惟仪接过来积极推动。她和剑虹兄曾去中央图书馆请求协助。随后由该馆出版品交换处代为函询,获悉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书内,竟有林魏合译小说18种;如哥伦比亚、密西根、柏克莱加大等东亚图书馆,也各有两三种不同的;现已用中央图书馆名义,请各该馆代为制作缩影本。在此同时,我又从私家藏书借得两部狄更斯小说的中译本:《滑稽外史》和《冰雪因缘》。惟仪影印二书后来信告知,等各图书馆的缩影到手,再加上其它可靠的来源,这项进行多年的猎书记,仅差五种,就可以圆满结束了。”魏林的译本终于在其子女的寻访中,重回国人的眼前,这不能不说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