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调查问卷总结报告

(2016-01-07 09:20:36)

调查问卷总结报告

 

第一部分:概况

一、调查目的: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了解我校学生学习的现状、合作学习的能力、课堂效率的提升效果等,设置本次调查问卷。

二、调查时间20151210

三、调查对象:实验组全体学生,共计436人。

四、调查方法:每个学生按实际情况填写。

五、调查内容:调查问卷见卷面。

 

第二部分: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1.从问卷统计数据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很难做到整节课程都认真听讲配合老师授课,更多的时候是需要老师进行引导和关注的。另外就是学生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及对于小组合作学习对自己学习帮助的作用方面认识比较清楚到位,能够很好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并享受这个学习过程,最终从中获取知识。

2.学生回答客观公正,能够很大程度上反映目前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目前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期待和诉求。为继续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推行EEPO教学方式、切实落实5F在课堂中的效果、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数据。

二、具体数据分析

1.关于课程教学学生参与情况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仅有20-30%的学生可以做到整节课程都注意力高度集中,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54.82%的学生只能做到“遇到感兴趣的知识时才会认真听讲”;有63.73%的学生整节课程中只能做到“有时参与课堂讨论或者回答问题”。在学习交流的环境中也是56.88%的学生反映“有时能够讨论一些问题”。这些都说明我们目前的中学课堂中还不能让绝大多数的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授课思路完成教学过程,更多的学生会在课堂上“溜神儿”、“跑偏”。课堂教学只有设计的更加多元更加贴合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正在全程参与进来。

2.关于EEPO教学模式教学方面。

    学生对于以往的教学方式上有34.76%的同学表示不喜欢或者喜欢度一般,也就是说有超过1/3的学生并不是非常认同之前的教学方法,而对于EEPO教学方式学生表示非常喜欢的人数就已经达到35.78%,另外还有48.17%的学生表示喜欢EEPO教学方式,仅有16.06% 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或者喜欢度一般,其中仅仅0.92%的学生表示不喜欢EEPO教学方式,这两项数据的对比非常明显的说明了EEPO教学方式在学生接受程度上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巨大优势。

3.在合作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方面。

    从调查问卷的数据来看无论是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小组讨论时的参与方式、倾听别人的发言的态度以及对合作学习的理解和收获方面均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表达了对合作学习的认同和喜欢,学生能乐于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方式,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认真聆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和建议,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普遍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整个教学过程显得生动、和谐、快乐、积极。这些数据都说明我们目前的EEPO教学方式,我们的合作学习模式是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和参与的,当然在这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我们通过合理有效地使用5F中的一些措施,也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增长,学生的团队协作配合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4.在开放性问题回答方面。

    问卷在最后一部分设置了一些开放性问题,比如“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如何做”、“如果学生是老师会如何解决课程形式单一的问题”、“对于团队合作学习高效进行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等,学生积极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总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希望老师能够更加关注班级中的“不活跃分子”等,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合作学习和讨论中来;第二,学生希望老师能够提供更多更有意思的学习主题来增强课程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学生希望老师能够进一步下放“权利”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老师更多是引导和督促;第四,老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合作的意义和作用;第五,老师要在合作讨论的环节做好班级的管理,维护好班级纪律,确保课程可以高效进行。

 

第三部分:总结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到了学生对于EEPO教学方式的认识,对于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细节,同时也反映出了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都将为我们后续改进工作,提高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效果指明努力的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