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良先生谈:治未病观念迫在眉睫

古中医是一门实践的哲学与科学,更是一门顶级艺术,从一次次与病魔的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现实社会中存在一个看病难,看病贵的极端现象,要想脱离这个现象,大家得真正学会治未病的真理。世上没有道理,只有真理。
真正的好医生,是在病人还未患病之前,就能下药铲除病根,很多病人
治未病”才是大智慧: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古中医历来是防重于治。
1.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发之前,采取积极措施防止疾病发生。
2.已病防变:当疾病出现后则应及早调理,控制疾病的演变。
3.愈后防复:病愈后要防止复发,治愈后遗症及并发症。大病初愈的人群:这群人通常体质较虚弱,抵抗力弱,很有可能再染新病。应及时调理,预防旧病复发。
“治未病”强调的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可惜大多数的人观念存在问题,只着眼当下,很少考虑对未来的影响,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问题才寻求弥补。
肺腑之言,千万不要拒绝和你谈健康的人,不要不理会送给你健康的人,不要轻视给你讲解健康知识的人,那些愿意与你交谈健康的人,是你生命中可遇不可求的贵人,当然要有选择性。
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
我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养生之道,正气强盛是必备,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养生要身心协调,慢性疾病也就难以发生。哪怕流行病袭来,也可以减少感染,即使患病,康复也快。
所谓的治未病,是延长生命力减弱的时间,尽可能的在相同的时间内,减少人体机能的损耗。从理论,生病就是加速损耗的过程,但并不是说没生病的时候就没有损耗,而是损耗的比较少而已。
古中医所讲究治未病,就是在平衡还没打破,但身体运行已经出现负担的时候,帮助人体器官减轻这种负担。
古中医言: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所说的“腠理”、“肌肤”、“肠胃”、“骨髓”,就是古代中医对于人生病轻重缓急的一种划分,病在腠理的时候,很轻易就能治好,而等到了骨髓,那就是华佗在世也无力回天了。
我认为,人体是一个独立的小宇宙,像大自然界一样,周而复始,以看不见的方式,生生不息的循环,其五脏六腑各尽其职,互相配合又互相制约,共同组成一套微妙的平衡。
其生病,就是平衡被打破,治病是依靠药物的属性,帮助人体重新回归于平衡。如同自然界生态平衡被打破之后,需要时间来恢复一样,人体小宇宙的平衡不是一天打破的,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治好的。
百病皆生于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变化而生。一旦把握不好这种变化,治病就可能得到南辕北辙的结果。
现代精准医学针对准确的人、在准确的时间、用准确的药,在部分明确驱动基因的癌症中自认为取得傲人的疗效,但由于癌瘤的异质性和宿主内环境等变化,能够治愈的患者仍少之又少。
精准医学为人类预防疾病和治愈肿瘤、疑难杂症等,,提供了美好的愿景,但实际应用中,仍属起步阶段,面临重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