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惩戒的艺术(随笔)
(2014-05-11 10:36:12)分类: 教育随笔 |
特级教师张万祥写过这么一段话:现如今,赏识教育的理念可谓深入人心,即便普通的家长也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很多人以为找到了灵丹妙药,认为“赏识”能包治百病。但是,现实却很快给他们泼了冷水。这些孩子怎么了?怎么越表扬,孩子越不听话了呢?怎么在赞美声中,孩子的自私、自大心理越来越严重了呢?
在困惑和思考中,大家又想到了被打入冷宫的“惩戒”,可是“惩戒”早已变成纸老虎,大家只是议论,争吵,只是无奈的叹息、愤懑地发牢骚,却没人敢去触碰。
我们 家长与老师不敢,是因为怕过度!原因如下——
1.来自职业的倦怠与疲惫、对孩子的控制欲,过分权威意识,纯粹出气,固有的不良印象等等都是容易诱发过度惩戒的原因。我们要保护心爱的孩子,所以我们坚决远离体罚。
2.国家规定,不准教师体罚学生,保护青少年免受家庭暴力。
于是,家长退缩了,把孩子交给了老师。
我想坦白地说一句:我们老师不能。
当您把对孩子的“严格管教”的责任都交付给老师的时候,老师已经失去了一只帮助孩子的有力的臂膀——家庭教育,孤军奋战的我们真没那么神奇的能力。
特别是目前——体罚与变相体罚如此敏感的当下,有时批评学生,让学生交代一下犯错误时的想法,也被激进的专家学者称作“心罚”。我们老师总是时刻走在“红线”的边缘,自身的压力也请理解。
可是,完全不要惩罚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而且我们实践证明过,教育惩戒和赏识教育并不是有我无他的矛盾,两者是互相补充的。
今天,我想对家长说:拿起你教育惩戒的权杖!
学生身上的行为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值得提倡的,需要学生坚持做下去的,我们要赏识和鼓励;另一种行为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甚至会损害他人的利益,这种行为不符合学校规定和社会要求,我们要进行纠正。
这样,我们利用赏识来增加学生某一良性行为的发生频率,用惩戒来减少某一不良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和倾向性。
理论上我们寻找依据:
1.中国自古“棍棒底下出孝子”“无规矩不成方圆”。
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的……他之所以受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犯错。
3.赫尔巴特:如果只教不管会让教育徒劳无益,管理是教育的一根粗绳,必须“坚强而温和地”抓住他它,才可以使存在于儿童身上的哪些“不驯服的烈性“盲目冲动的种子”“率真的欲望”得到束缚,特别是教育开始阶段
4.马卡连柯: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不惩罚的方法只是对破坏分子有益。
5.杜威:儿童必须要接受有关领导能力的教育,也必须接受有关服从的教育。
实际上也有数不清的例子:
某班主任“美丽的一脚” 让一位迷途知返的学生觉得需要改变。因为他的老师说:如果不是看你还有救,我才懒得踢你。
所以我认为,该管束时要管束,树立起自己的威严,使为则为,使止则止,决不能听之任之,把人的管理和教育的责任推给将来的社会。
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必须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班级中,学生的常规意识也离不开“惩戒”——
班主任的教育惩戒本来就规定有的,只是在普通老师身上比较难以执行,这样的不良后果有三:
孩子自身难以树立规则意识;
违规学生无所畏惧;
导致其他学生权利进一步受到损害。
我建议我们的老师正确看待教育惩戒,也希望家长给我们一个允许的空间。
执行说明:
1、明确惩戒要求:孙武训宫女的例子
2、年龄特点:年级过低不管用,适宜中高年级
3、及时:“破窗理论”
4、合理的处罚(提前和孩子商量好可选择的处罚方式)
5、有爱的语言,方式为“惩”,目的在“戒”
总之一句话:教育孩子上,让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