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杨湾桥
杨湾桥:旧名杨旺桥,位于威宁县城西15公里处,海拔2180米,清朝属全化里,民国时期属双潮乡,1991年前属小海区,现分属双龙乡和草海镇,是双龙乡政府所在地。年平均气温10.6℃。年降雨量955毫米,无霜期208天,日照率为41.2%。适宜多种植物生长。主产玉米、洋芋、小麦、大豆、苦荞、油菜、半夏、大白菜等。
境内有三条流河,一条名响水河,长约4公里,发源于托着,发源处形成一自然小瀑布,高约5米,流量约0.7立方米/秒;另一条叫白石岩河,长约2公里,发源于白石岩,流量约0.5立方米/秒。响水河与白石岩河于呆步桥交汇后流入杨湾桥水库。再一条河叫双龙河,长约5公里,发源于白岩箐山林中,流量约0.3立方米/秒。因于双龙桥处与另一龙潭汇合后有二龙奔潭之势,故名双龙河,河水流入杨湾桥水库。杨湾桥水库,水域面积5平方公里,是威宁县城及小海镇、双龙等乡镇生活用水供应应源。
杨湾桥范围面积约45平方公里,主要的回族村寨有松林头、小山营、马家屯、所家院子、沟边、江林、莲花、碗单、聋关山、老屋头、清水沟等,约有回族1600余户,6000余人,
杨湾桥是贵州及滇东北26姓回族的发源地,有26姓回族的祖坟山同在杨湾桥一带。威宁、昭通、鲁甸、宣威、曲靖、水城、六枝等地的马家屯马、松林马、刘、所、孔、卯、丁等的祖陵都在该地,陵园碑贴文化遗产较多。咸同年间回族曾经在此构筑据点抵抗官兵,扎营遗址尚存。
该地回族性格强悍,部分人争强好胜,上世纪末期治安状况不太好。不过此地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缺吃少穿者少,大部分人都能识字。相当部分回族男子会吸烟喝酒,教门风气有待转换。
该地清真寺也比较多,最早的是建于明朝时期的杨旺桥清真寺和马家屯清真寺。新建的有如海清真寺(莲花)、双河清真寺(江林)、映海清真寺(沟边)、老屋头清真寺、清水沟清真寺。
二、西凉山
西凉山:位于威宁县中部,草海南面,距县城30公里,与威宁县城隔草海相望,东西逶迤延绵20余公里,头接马摆,尾连牛街,总面积近100个平方公里。
境内有贵州第三高峰陆家大营,海拔高度2853.7米。西凉山地形为高原山地丘陵地貌,平均海拔为2500米左右,由于海拨高、气候冷凉,故有凉山之称。四季不太明显,晴天紫外线强,春季风沙大。年降雨量966毫米,无霜期192天,年日照率41%,元月均温为0.3℃,七月均温16.2℃,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有耕地面积21000多亩,因长年气温偏低,农作物产量不高。主产洋芋、荞麦、燕麦、兰花籽等。西凉山荒岭草坡较多,占总面积的52%,适宜于发展草地畜牧业,是畜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之一。
西凉山内的主要回族村寨有王半山、小枧槽、对门、洼子头、玛撒驿、高枧槽、陡半坡、凉山顶、董家沟、波泥沟、牧场、铁厂、水坪子、夹马石、桂家营等,约有回族1800余户,9000余人。
西凉山内的玛撒驿,在明清时期比较繁荣,为古驿道驿所所在地,回族在此居住的时间长,人口多,有建于明代的清真寺一座------玛撒驿清真寺,另有建于清代中期的高枧槽清真寺、波泥沟清真寺和夹马石清真寺。现代建的还有凉山顶清真寺、董家沟清真寺、牧场清真寺、箐外头清真寺、烂箐清真寺、陡坡清真寺、半坡清真寺、王半山清真寺、洼子头清真寺、桂家营清真寺等
西凉山回族,经济低子溥弱,文化有欠发展。但传统的木缸腌酸菜、手搓荞面汤、荞凉粉、火烤燕麦粑、火焐苦荞粑为威宁一绝。
凉山回族妇女心地善良,手巧无比,她们工于刺绣,花围腰、花裤带、花鞋子做工精美,十分好看。还擅长做小吃,如撒苦荞花粑粑,能撒得又薄又脆又好看,做燕麦粑做得如小团簸那么大,清、香、脆、甜,十分可口;凉山回族妇女大多能一次搓两股荞面汤,可谓手工一绝。
凉山回族男子则纯朴厚道,勤俭温和,吃苦耐劳。他们在劳动之余,为消除疲劳创造了丰富的“山歌文化”。这些山歌不但为他们抒发了感情,解除了疲劳,同时还有很高的民俗和文化价值,唱起来粗旷豪放,别具风味。这里随意抄几首供欣赏:
妹的门前一颗槐,
手扒槐花望郎来;
大(平声)妈问我望哪样,
我望我的槐花几时开。
隔山看见小瓦房,
三颗柱子九重堂;
高房大屋逗(招惹)燕子,
小妹好看逗小郎.
郎要走来妹要留,
没有礼物心发愁;
送哥一根花裤带,
系在腰间想心头。
妹在山上割燕麦,
哥在山下吹木叶;
听见哥的木叶响,
手提镰刀懒割麦。
三、稻田坝
杨湾桥:旧名杨旺桥,位于威宁县城西15公里处,海拔2180米,清朝属全化里,民国时期属双潮乡,1991年前属小海区,现分属双龙乡和草海镇,是双龙乡政府所在地。年平均气温10.6℃。年降雨量955毫米,无霜期208天,日照率为41.2%。适宜多种植物生长。主产玉米、洋芋、小麦、大豆、苦荞、油菜、半夏、大白菜等。
境内有三条流河,一条名响水河,长约4公里,发源于托着,发源处形成一自然小瀑布,高约5米,流量约0.7立方米/秒;另一条叫白石岩河,长约2公里,发源于白石岩,流量约0.5立方米/秒。响水河与白石岩河于呆步桥交汇后流入杨湾桥水库。再一条河叫双龙河,长约5公里,发源于白岩箐山林中,流量约0.3立方米/秒。因于双龙桥处与另一龙潭汇合后有二龙奔潭之势,故名双龙河,河水流入杨湾桥水库。杨湾桥水库,水域面积5平方公里,是威宁县城及小海镇、双龙等乡镇生活用水供应应源。
杨湾桥范围面积约45平方公里,主要的回族村寨有松林头、小山营、马家屯、所家院子、沟边、江林、莲花、碗单、聋关山、老屋头、清水沟等,约有回族1600余户,6000余人,
杨湾桥是贵州及滇东北26姓回族的发源地,有26姓回族的祖坟山同在杨湾桥一带。威宁、昭通、鲁甸、宣威、曲靖、水城、六枝等地的马家屯马、松林马、刘、所、孔、卯、丁等的祖陵都在该地,陵园碑贴文化遗产较多。咸同年间回族曾经在此构筑据点抵抗官兵,扎营遗址尚存。
该地回族性格强悍,部分人争强好胜,上世纪末期治安状况不太好。不过此地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缺吃少穿者少,大部分人都能识字。相当部分回族男子会吸烟喝酒,教门风气有待转换。
该地清真寺也比较多,最早的是建于明朝时期的杨旺桥清真寺和马家屯清真寺。新建的有如海清真寺(莲花)、双河清真寺(江林)、映海清真寺(沟边)、老屋头清真寺、清水沟清真寺。
二、西凉山
西凉山:位于威宁县中部,草海南面,距县城30公里,与威宁县城隔草海相望,东西逶迤延绵20余公里,头接马摆,尾连牛街,总面积近100个平方公里。
境内有贵州第三高峰陆家大营,海拔高度2853.7米。西凉山地形为高原山地丘陵地貌,平均海拔为2500米左右,由于海拨高、气候冷凉,故有凉山之称。四季不太明显,晴天紫外线强,春季风沙大。年降雨量966毫米,无霜期192天,年日照率41%,元月均温为0.3℃,七月均温16.2℃,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有耕地面积21000多亩,因长年气温偏低,农作物产量不高。主产洋芋、荞麦、燕麦、兰花籽等。西凉山荒岭草坡较多,占总面积的52%,适宜于发展草地畜牧业,是畜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之一。
西凉山内的主要回族村寨有王半山、小枧槽、对门、洼子头、玛撒驿、高枧槽、陡半坡、凉山顶、董家沟、波泥沟、牧场、铁厂、水坪子、夹马石、桂家营等,约有回族1800余户,9000余人。
西凉山内的玛撒驿,在明清时期比较繁荣,为古驿道驿所所在地,回族在此居住的时间长,人口多,有建于明代的清真寺一座------玛撒驿清真寺,另有建于清代中期的高枧槽清真寺、波泥沟清真寺和夹马石清真寺。现代建的还有凉山顶清真寺、董家沟清真寺、牧场清真寺、箐外头清真寺、烂箐清真寺、陡坡清真寺、半坡清真寺、王半山清真寺、洼子头清真寺、桂家营清真寺等
西凉山回族,经济低子溥弱,文化有欠发展。但传统的木缸腌酸菜、手搓荞面汤、荞凉粉、火烤燕麦粑、火焐苦荞粑为威宁一绝。
凉山回族妇女心地善良,手巧无比,她们工于刺绣,花围腰、花裤带、花鞋子做工精美,十分好看。还擅长做小吃,如撒苦荞花粑粑,能撒得又薄又脆又好看,做燕麦粑做得如小团簸那么大,清、香、脆、甜,十分可口;凉山回族妇女大多能一次搓两股荞面汤,可谓手工一绝。
凉山回族男子则纯朴厚道,勤俭温和,吃苦耐劳。他们在劳动之余,为消除疲劳创造了丰富的“山歌文化”。这些山歌不但为他们抒发了感情,解除了疲劳,同时还有很高的民俗和文化价值,唱起来粗旷豪放,别具风味。这里随意抄几首供欣赏:
妹的门前一颗槐,
手扒槐花望郎来;
大(平声)妈问我望哪样,
我望我的槐花几时开。
隔山看见小瓦房,
三颗柱子九重堂;
高房大屋逗(招惹)燕子,
小妹好看逗小郎.
郎要走来妹要留,
没有礼物心发愁;
送哥一根花裤带,
系在腰间想心头。
妹在山上割燕麦,
哥在山下吹木叶;
听见哥的木叶响,
手提镰刀懒割麦。
三、稻田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