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草海的由来及简介
(2013-04-13 14:24:31)草海位于云贵高原东部,贵州省西北部威宁县城西南侧,有 高原明珠 之称
草海的历史是一个变迁的历史,总体上可分为自然衍化和认为影响两个阶段
据考证,草海形成于15万年以前 早在更新世纪初,草海的雏形是一条古河道,曾经是长江上游洛泽河一级支流的河段 到中更新世纪末,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和断层构造活动,使草海断块下陷而积水成湖,草海得以生存 之后,由于草海下游的地区地下裂隙通道 落水洞等岩溶作用发育以及河流溯源侵蚀作用,草海漏水而成无水盆地 1857年, 落雨四十昼夜,山洪暴发,夹沙抱木,把盆地大部分落水洞堵塞,水淹盆地,草海得意复苏
草海复苏后,水域面积达45平方公里 从1958开始,草海即多次遭到认为破坏,尤以1958年和1970年为最
由于每年6 7月雨季时节,草海常因洪水泛滥而淹没湖滨的滇黔公路干道及部分农田,形成水害,为保证交通 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关部门于当年实施了排水工程,草海水域面积减少到31平方公里
1970年,为了得到更多的耕地,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开始了大规模的排水工程,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耗费了130多万元和200万个劳动工日,炸毁了草海出水口的大桥节制闸,到1972年,草海仅存约5平方公里的水面,而原计划造田46500亩的打算也落空,仅开垦出农耕地5700余亩,而有高原名著之称的草海却就此消亡
草海消亡的后果是什么呢 贵州师大教授黄威谦主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草海排水后使局部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空气湿度减小,威宁当地大气中每年损失970万吨水汽,大气降水量减少,年均气温降低,灾难性天气增加,春旱加剧,夏季低温,秋雨增多,大风 冰雹增多,霜冻加重,对农作物生长十分不利 由于湖泊消失,地下水位降低,流量减少,湖滨周围村寨井水干涸,水质矿化度增大,生物种类减少,迁飞鸟类几乎绝迹,等等 有鉴于此,专家,学者和公众一致呼吁恢复草海水面,重建草海湿地生态环境
1980年贵州省政府决定恢复草海水域 1981年动工蓄水工程,1982年水面恢复到25平方公里 1985年,省政府决定建立草海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珍稀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并列为省级重点自然保护区,成立保护区管理处对草海进行管理 1992年草海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草海重新蓄水后,水生植物 鸟类 鱼类的种群数量逐年增加,草海开始真正复苏。
坐落在县城西郊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海,与青海湖、滇池同为中国三大高原湖泊,被称为"物种基因库"、"天然博物馆"、"鸟的王国",有"高原明珠"的美誉。1992年10月,国务院公布草海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20平方公里,草海逐渐引起了世人的瞩目,成为全球十大最佳湖泊观鸟区之一和鸟类研究的重要基地,在最新一版的全国小学德育教材中,《黑颈鹤之乡--威宁草海》一文被编入教材。草海属长江水系,是金沙江支流横江的上源湖泊,是贵州高原上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水面海拔高度2170米,比泰山主峰还高600米。湿地与农田为邻,湖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地下水,年补给水量800~900万立方米,湖区平均水深2米,最深处5米,湖中遍布水生植物,现有海菜花、芦苇、蒲草、水葱、紫萍、金鱼藻等水生植物40余种,因此得名"草海"。草海之美,独臻其妙,广阔的水面,环海峰峦逶迤曲折,远近高低,层叠有次。东南海面,六洞桥长堤卧波,西海水域,阳关山苍然突兀。山围水抱、秀迤委婉。登山尽可观海,游海亦可见山,山水相依,浑然天成。草海是鸟的乐园,湖里共有鸟类208种10万余只。我国现有鸟类1186种,贵州有417种,而到草海栖息的鸟类占全国的六分之一还多,占贵州近一半,草海因此成为中国第二大迁徙鸟的乐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颈鹤、金雕、黑鹤、白尾海雕等7种,二级保护鸟类灰鹤、白鹭等20余种,中日候鸟协定保护的鸟类56种,国家珍稀濒危重点保护动物27种。各种珍稀鸟类中,以有着"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黑颈鹤最为珍贵,它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的15种鹤中唯一生活在高原上的鹤类,也是科学上记载最晚的一种鹤,全球仅存7000余只。据最新的观测数据显示,从2008年春到草海越冬的黑颈鹤有1194只、灰鹤774只、斑头雁3820只。水是草海的另一景,特别清,特别蓝,像 透明的玻璃,一眼可望到游鱼、水草。
前一篇:贵州威宁草海生态面临4大威胁
后一篇:威宁凤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