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之实践应用(四十四)
(2022-10-17 11:53:38)“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之实践应用(四十四)
作文的思辨性是指思考辨析能力。
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思辨能力首先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
近几年高考经常考察思辨性的作文,所以,在高考复习备考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思辨性作文的审题立意和素材的选择使用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下面笔者提供一些示例及范文示例。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整体思维。如中国的文艺创作、鉴赏注重整体把握,所谓“气象”“神韵”“格调”等,都是文艺作品给予欣赏者的总体感受。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分析的方法在西方发展起来,要求把事物分割成尽可能小的部分,分别加以考察。分析方法的发展以及学科分工的细密,曾促使科学长足发展,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但分工过细,也可能互相割裂,未必能发现事物的普遍规律。
在现代化进程的今天,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关于审题】
材料取材于教材,主要表达了两的意思。指出中华化具有注重整体思维的特点,并以艺创作和鉴赏为例,进了解释。另指出近代分析的法对科学发展的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分过细的不。由材料可知,整体把握和局部分析是东化背景下类认识世界的两种法,在类明的进程中,者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也可能存在定的不。整体把握和局部精细分析是组辩证的关系,是盾统的两个。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既要观照整体,也要讲究局部细节;既要突出整体性,也要善于对细节进取舍;整体应照顾到局部,局部也要服从整体;只有两者互相配合,互相成就,才能更好地发现事物的普遍规律,促进现代化的不断进步。由此可,材料本身就提供了些思辩的度和意的向。考可以肯定“整体思维”的意义,反思“精细分析”的缺点;也可以思考“精细分析”的优点,对“整体思维”的促进;还可以阐述这两种思维各的优缺点,取补短,交融互通。需要注意的是,材料限定了写作的情境:“在现代化进程的今天”,要求考“结合的学习和活经验”写作,这就要求考于现实和当下来思考问题。具体到学习活的常中,整体把握即追求博的宏观境界,包括教育培养全发展的,提倡跨学科研究等;精细分析即要深到局部的精细和微观之处。
【意及评分标准】
考如能扣住“整体思维”和“精细分析”者之来写即为符合题意,以43分为基准分;如能在“整体思维”和“精细分析”的基础上,思辨者的利弊,并联系活实际,且从字顺,篇章结构清楚的,建议48分以上;如抛开“整体思维”和“精细分析”,泛泛谈中化差异或倡导弘扬中华传统化等,给36-40分。阅卷时重点关注考章观点是否明确、结构是否清晰、内容是否充实、议论有说服;避免打保险分,对于优秀作要敢打分;严厉打击套作,如明显属于套作30分以下。
范文:
观江河之盛景,不忘万千点滴
“伟不只在事业上惊天动地,他时常不声不响地深思熟虑”,克雷洛夫之言无疑告诉我们:宏图伟业根植于精耕细作。中华文化注重整体思维,西方科学追求分割细究,若两者周旋归一,人类文明必将卓然于世。
回溯历史长河,中华民族的每一次大发展都镌刻着先驱者和领导者远见和卓识的印迹。风雨飘摇,红船斩浪,革命先驱们高瞻远瞩,确定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春风普度,点燃梦想,中国共产党运筹帷幄,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大道致远,海纳百川,新时代领导人发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引领世界开启新的发展航程……远见是一种格局,卓识是一种智慧,它镌刻在我们的民族基因里,让我们懂得回首过往,环视寰宇,审时度势,眺望未来。正因为中华文化自古以来的整体思维,中华民族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从未停止,并通向烨烨之未来。
揆诸当下盛景,华夏英才细察事物本质,攻克科技难关,促使科学长足发展,助力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复旦大学博士李小康面对核酸截图“查验难”的问题,勤于动脑,透过表象,细究本原,运用所学知识开发130行代码程序,800幅截图,原来要几个人核对一个多小时,现在只需等2分钟,程序就会自动输出核查后的Excel文件结果,彻底解决核酸检测繁难问题。北斗卫星科研团队沉心研究,苦心钻研,以极快的速度实现北斗发射的目标。叶嘉莹先生在世俗洪流中静守本心,坚守住中华传统文化墨香的继承与远洋。在时代洪流中,科学之光点滴凝聚,中华文明如日中天。
警惕眼前网疾,在这个碎片化信息盛行的互联网时代,快速阅读、浏览自媒体新闻,躺着“听书”、刷抖音及类似短视频等海量信息欲将我们淹没,“键盘侠”们评头论足,混淆视听,网谣、网暴屡见不鲜。孔子曾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而现实中,很多人却丧失了细察明辨的技能。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唯有深度学习,追求分割细究,我们自身和我们的民族方能永沐朝阳,邂逅不老的风景。
古人云:“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细之事。”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的我们面对星辰大海,须将眼前的学业和日后的事业对接,将青春的相册和家国的底色融合,定可抵达无远弗届的理想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