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之实践应用(二十九)
(2022-03-14 20:05:42)“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之实践应用(二十九)
读时评,关注其是如何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体现思维的深度的。
思辨,可以说是议论文写作的灵魂。所谓思辨,就是要有思考,有分辨,能够全面地观察问题,一分为二地剖析问题,从而有效地避免分析问题的表面性、片面性和主观性。具有思辨性的文章,才能更有深度、更富新意、更全面公允,更能给读者以启发和教益。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内容与时代和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论述类文体亦成为高考作文的主要文体类型,高考作文命题的思辨性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加强思辨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而有效途径之一我以为便是阅读时评,从时评中学思辨。
时评,即时事评论,是近年来媒体上走俏的一种文体。它是评论者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现象、问题在第一时间表达自己观点主张的一种理性、思想和知识兼具的论说性文体。时评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手法都值得中学生学习借鉴。
在写作中,“思辨”之“辨”要由“辩”体现出来。也就是说,作者必须具备较为丰厚的思想文化的积淀,有睿智的眼光和具有分析能力的头脑;还要注意语言表达上的修炼和打磨,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阅读时评,既可积累思想文化,亦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阅读时评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位欣赏者,更要仔细探究每一篇时评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的原因和方法,进而将这些方法“据为己有”,成为自己议论文写作的“利器”。这样,就能保证我们的阅读有目的,有积累,有效果,有收益。我们在阅读时评作品时,可从下面三个方面探究时评作品是如何做到表达的理性、辩证、深刻、全面的。
一篇优秀的时评,对问题的认识绝非仅仅停留在表面,仅仅凭借表象就贸然下断语作结论,而是会细加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得出具有深度的结论。我们不妨读一读刊登在《光明日报》上的谢伟锋的《别样的元宵节,共同的家国情》中的片段:
燃灯放焰、舞狮舞龙、猜灯谜……“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欢乐氛围,这些具有很高的辨识度的民俗活动,沿着千百年的时光轴而来,构成了元宵节的全景。然而,每个时代也有每个时代的境遇。庚子年的新春,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人们的过节模式也发生了改变,更多的是以居家的方式来完成从个人到家庭的坚守。
客观来看,即便在“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时节,“没事不出门”的疫情防控理念还需要持续;但是辩证来看,由“闹”至“静”,元宵的传统内核依旧。元宵的节日氛围回归到当下的现实环境,那就要面临“些许冷清”的变化。当然,这是一时的,民众也是理解和接受的。要论我们中国人最深沉的情感关键词,不就是“平安”和“团圆”吗?今年元宵节可能不再“闹”,但这恰恰是对“平安”和“团圆”的最好呵护。
如何度过传统节日,是管窥一个民族气质的最好窗口。中国人的伦理情感与文化认同是传统节日的主题,里面的家国情怀,则居于秉轴持钧的位置。它见于细微,现于丝发。“待在家里也是贡献”“不乱跑,不添乱”——网络社区的留言、小区微信群的刷屏、大街小巷的标语里,书写着每个人对抗击疫情的责任与意识。此情此景,让元宵节看似“外冷”,实则“内热”。
作者从去年元宵节的“外冷”,看到了民心的“内热”,看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对抗疫情的责任和意识。这一点,体现了作者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深度。
看一篇模考作文《我的英雄观》片段,考生亦深得“透过现象看本质”之精髓:
回首过去的2020年,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抗疫英雄”:他们中有“最美逆行”冲在战疫最前线的领军人物,像钟南山、李兰娟、陈薇、张文宏……有英勇殉职倒在病房中和手术台前的白衣天使,像李文亮、黄文军、朱峥嵘、夏思思……严峻的疫情,将这些平素身心健康的人很难接触甚至很少听闻的“无名之辈”推上了“抗战最前线”,见难而上的激情与决战病魔的烈焰将他们锻造成了全国人民有口皆碑的“抗疫英雄”。
国泰民安时是凡人,国难当头时是英雄——这就是伟大的志愿军将士和抗疫中的白衣天使们的共同之处。其实不仅仅是他们,还有千千万万为共和国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们,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潜质:平素里,恪尽职守,默默付出;关键时,挺身而出,视死如归。他们心里只有一个意愿——服从祖国的调遣,听从人民的召唤。就像林则徐诗中所言的那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考生从志愿军将士与抗疫英雄的所作所为,看出这类英雄的共同“潜质”:平素里,恪尽职守,默默付出;关键时,挺身而出,视死如归。看到他们的特质:服从祖国调遣,听从人民召唤。透过表象,看到“潜质”,是这位考生的高明之处,也是文章的深度所在。而停留在事情表面,蜻蜓点水,是无法达到这样的深度的。这一点值得广大中学生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