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阅读教学设计李文娜
(2018-08-12 22:24:30)分类: 2017年小课题 |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阅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三个片段描写,本组教材以“作家笔下的人”为专题,采取了不同的手法,刻画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重点写的是林黛玉初进贾府,与“凤辣子”王熙凤见面的经过。通过对这一见面过程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泼辣张狂、善于阿谀奉承、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人物形象。课文通过两个方面的描写,展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一是从正面对王熙凤的描写,二是从侧面对王熙凤的描写。
学情分析 :班上绝大多数同学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述能力,五年级学生对于《红楼梦》并不熟悉,课文又是节选自原文,虽略有修改,仍有很多语言艰涩难懂,甚至连读通都不容易;而且王熙凤语言话中有话,学生没有关于《红楼梦》的背景知识和生活体验,理解更为不易。
教学目标 :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肖像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通课文,通过课文中的相关描写感受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所以,本课时的教学,主要是学生的自读感悟和教师的引导并举,突出学生的自读感悟,同时采用趁热打铁策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猜测王熙凤性格。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2、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凤辣子”就是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主要人物。有些文章的题目可以启示我们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这课题目中你可以知道什么?(课文主要内容)
3、从“凤辣子”这个词猜测一下王熙凤是个怎样的人?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针对“凤辣子”这一绰号来猜测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一方面对人物有一个模糊的意象的感知,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以提高读课文的兴趣。】
(二)、初识王熙凤,观其形。
1、说实话,读了这段描写,王熙凤头上戴的、裙边系的、身上穿的我也不太能读懂,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强烈的感觉到王熙凤这身穿着打扮怎么样?
学生说,自己板书。
【设计意图:语文本身就具有模糊性,对于这段肖像描写,一般人都很难想象到王熙凤的打扮到底什么样子,只有红学家们才去研究。但不影响理解,所以我让学生从外貌上初步感受人物形象并将自己的感受写到黑板上,从这一细节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当课堂主人的快乐。】
(四)、又识王熙凤,听其言。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重点引导学生聚焦另外一些本阶段能读懂而且有待读透的文字,即抓住对王熙凤的语言、神态描写来体会她的形象。】
1、文中不仅写了王熙凤的穿着打扮,还写了她的语言、神态,默读课文,想一想她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热情、关心别人、开朗、放纵、会说话、会讨人喜欢)
生说,板书。
2、很多同学说她很热情,很关心人,那你们主要从哪里感受到的呢?请你们再一次浏览课文,找出你们觉得体现王熙凤关心、热情的那些句子,把它划下来。
(1)、课件出示:“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有人说王熙凤是一个语言学家,会说话,这一段话也就五六十个字,但是她关心到了林黛玉的方方面面,你们每一个人读一读这段话,呆会儿我们交流,它关心到了哪些方面呢?
(年龄、学习情况、身体状况、日常生活)
(2)、假如你是林黛玉,母亲刚刚过世,又初来乍到,来到荣国府,心理是很复杂地,听到王熙凤的这段话,你会怎么想?然后指导学生把这份热情和关心送进文中读出自己的理解。
(3)创设情景,师生对话。
师:请问妹妹几岁了?她上过学吗?现在吃什么药?
师:王熙凤不是明明已经问了,怎么就不知道呢?为什么呀?
启发学生如果王熙凤真的想知道答案,就刚才,我们读的这段话里边有一个地方肯定要停顿,哪一个地方?如果她真的想知道答案,哪一个地方她必须停顿啊?
师:对啊,三个问题提完了肯定要停一停听林黛玉回答。如果她很想知道答案,在这段话里边估计她要停三次,对不对啊?每一个问题后面都得停一停。但是,王熙凤根本没有停下来,因为她根本不想知道答案,因为她说这段话别—有—用—意。那么她说这段话用意何在,用心何在呢?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视)
(她在讨林黛玉喜欢,让林认为她很热情。)(她在炫耀自己的权势)(在讨好贾母,让贾母知道她跟贾母一样关心林黛玉)
结合学生的交流追问、点拨:就这一段话里边你从哪个关键词看出她在炫耀自己的地位?(只管)
现在你认为王熙凤是个怎样的人?
【设计意图:这里采取演一演的方式,创设让学生一口气回答我一连串问题的情景体验,让学生在手足无措中去体验王熙凤对黛玉的关怀备至并不是真关心她,而是表演给众人看的一场戏罢了。这里尊重学生学习的真实状态,抓住文本的细节,揭示矛盾,引发深思,引领学生从偏差走向正确,由浅表逐步深入,对人物的认识也逐渐丰满,从中感受读书的乐趣。】
3、你从哪里看出她很会说话,很会讨人喜欢呢?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生自学
交流
(1)、(课件出示: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夸林黛玉长得标致,讨林黛玉喜欢;
生:她故意装作流泪来讨好贾母让她知道她很关心林黛玉。
静静读读整句话,嫡亲的孙女是怎么样的?(天下最标致的人物)
(体会:因为贾母失去了她最疼爱的女儿是很伤心的,所以她这时候是最心疼林黛玉的,王熙凤这样说,是懂得贾母把所有的爱都转到林黛玉身上,王熙凤这样一说,正好把贾母的心理话都说出来了。
板书:语言、动作
(2)、(课件出示: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学生朗读贾母与王熙凤的对话)注意王熙凤的两个动作──用帕拭泪、转悲为喜。板书:神态
(3)、细读之后,你对王熙凤这个人物有什么印象?她是怎样一个人?(虚伪、假情假意)
生说,板书
【设计意图: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的“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她的言语中,最有魅力的是她的“言外之意”。依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阅历,是比较难理解王熙凤的“言外之意”的,那么,从这些语言中,学生到底能感觉到一个怎样的王熙凤?这就是我们所需要了解的学生的“前体验”。在孩子的心中,王熙凤这样说,这样做,也许是热情,大方,幽默,关心人的,这是学生原始的真实的感受,这也是感悟“言外之意”的基础。我们不能过早地将“奉承”告诉学生。也正是这些原始真实的感受,才有了王熙凤丰满的形象。】
(五)、再识王熙凤,侧面观。
【设计意图:抓住林黛玉、贾母对王熙凤的感觉、评价等侧面描写语言,要学生体会到侧面描写对于刻画人物的重要性。】
我们通过对王熙凤的肖像描写、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对王熙凤有了一定的了解,像这样直接写王熙凤的描写叫正面描写。除此之外,从别人的话中或别人的心理活动中也能看出王熙凤的为人,叫侧面描写。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
(六)、拓展阅读,引向课外
【设计意图:从外表言行,学生心中有了一个丰满的王熙凤形象,那么,将阅读的视野引向课外是必要的。课文的阅读仿佛是一扇窗子,打开了窗子,学生就可以从窗子飞出去,走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而窗子里的阅读给予学生的是“方法”──读懂人物方法。也正是这方法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让语文课堂最终回归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去。】
师:你看,我们细读之后对王熙凤有了很深的认识,如果你再细读课文,通过林黛玉的思忖、纳闷,通过贾母对王熙凤玩笑般得评价,你会对王熙凤有更新的了解。
经典就是值得这样一读再读,而且我们没遍读的时候最好带着不同的任务不同的问题,这样读书才有收获。有一个人读了一辈子红楼梦,最后他是这样评价王熙凤的。课件出示: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可以说对王熙凤这个人,我们不能简单的用好人获坏人来概括她。如果你读完整本《红楼梦》,对王熙凤这个人物还会有其他的理解,要了解王熙凤,走进《红楼梦》。
走进《红楼梦》,你还会读到"高傲人性、多愁善感却又聪颖纯真"的林黛玉,你还会读到心地善良、性格叛逆却又聪明灵秀的贾宝玉,走进《红楼梦》,品味人物描写,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