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渔洋绝句十二法(三、四)
(2019-01-19 16:10:03)
标签:
转载 |
分类: 古典作品及理论收藏 |
渔洋绝句十二法(三、四)
【鱼洋绝法三】: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
《裂帛湖杂诗六首其四》清王士祯
宣宗玉殿空山里,箫鼓楼船事已非。
何似茂陵汾水上,秋风南雁泪沾衣。
【注释】:
裂帛湖:北京海淀区西山山麓、颐和园西侧玉泉山望湖亭下。是清朝著名皇家园林之一的静明园所在地。玉泉涌湖底,状如裂帛,故得名。是由乾隆正式命名的“天下第一泉”涌出而成。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七:“去(玉泉)不数武,遂湖,裂帛湖也。泉逆湖底,伏如练帛,裂而珠之,直弹湖面,涣然合于湖。”
静明园,为辽代玉泉山行宫和金代芙蓉殿行宫遗址,相传金章宗曾在此避暑。元世祖在此建昭化寺,明英宗时又添建上下华严守,清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改名澄心园。康熙十九年(1680年)增修很多园林建筑,于康熙三十一年改称静明园。
宣宗: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年),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十二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宣德。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日,逝于乾清宫,享年38岁。在位13年。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
玉殿:皇宫。此诗中借指皇陵。
空:空置。
箫鼓:箫与鼓。泛指乐队。
楼船:一种高级游船。
事:作动词用,侍奉之意。
非:不同于,改变。
何似:与比何其相似?
茂陵:是西汉五陵之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区与兴平市之间的五陵塬上,距西安约40公里,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规模最大的西汉帝王陵。所在地原属汉代槐里县茂乡(今陕西省兴平县),故称茂陵。
汾水:即汾河。在山西省中部,长716公里,流域面积约39,000平方公里,为黄河第二大支流。
沾:浸湿。沾衣,沾湿衣服。唐·
王士祯的《裂帛湖杂诗六首》,表面上看,貌似山水诗,其实都是借山水而咏古。这首也不例外。
【译文】:
宣宗玉殿空山里,箫鼓楼船事已非。
何似茂陵汾水上,秋风南雁泪沾衣。
明宣宗的陵墓长空置在山里,
乐队和楼船的主子今昔已非。
比茂陵和汾水感觉何其相似?
一样是秋风和南雁使泪湿衣。
【手法】:
一、脉络和句法:
1、前两句是起承倒置。
第一句是虚景,因为明宣宗景陵在现北京昌平区北部的天寿山,而裂帛湖则在北京海淀区西山以西的玉泉山,可见不是眼前实景,与作者游览裂帛湖并无任何关系。
第二句是实景,因为裂帛湖是皇家园林,应有供皇亲宠臣游玩的游船。想当年,明宣宗想必也常在这里乘坐楼船玩赏山水。
明宣宗朱瞻基,
宣宗在治国方面颇有成就。他继承了前代与民休息的政策,多次下诏开仓赈济受灾百姓,免受灾地区的田赋。在宫廷生活上,他注意节俭,反对奢糜。在用人行政上,宣宗亲贤臣,远佞倖。在外交上,派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与东南亚、中东、东非诸国发展了友好关系。
如果从触景生情的角度说,应该是先看到裂帛湖上的游船,再联想到明宣宗陵墓。此诗则先言联想之虚景,再承以眼前实景。实际上是起承倒置。
这种把起承倒置的手法,其实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先有景陵,后有作者所见的楼船。而楼船又非今日才有,明宣宗的时候就已经有,且延续至今。这样,“景物依然在,人事却已非”的感慨就自然而然地兴发出来了。
但在诗的格式上,首句就是“起”,这样的“起”,叫“隐起”,首句乍看与题目无关,而由承句点题。例如:
《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二首其一》【唐】李白
潮水还归海,流人却到吴。
相逢问愁苦,泪尽日南珠。
第一句与见韦参军毫无关系,次句点题,说韦参军要到吴国(东阳即今浙江省东阳市)。
按诗的起承关系,王士祯此诗倒置后的起承关系,就是以“非”承“空”。这两个字,正是两句的句眼。
2、三四句是一句话分作两句说。
第三句用疑问代词“何”,引出设问句:由景陵联想到茂陵,由裂帛湖上的楼船船联想到上汉武帝当年在汾河上的楼船。
这句仅仅是设问而已,句意并不完整,需要第四句来作出回答。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刘彻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
刘彻4岁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54年(公元前141年3月21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死于公元前87年3月29日(后元二年二月丁卯日(十四))。
汉武帝继位后,先平定南方闽越国的动乱。后开始着手以军事手段代替带有屈辱性质的和亲政策来彻底解决北方的匈奴的威胁。派名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封狼居胥,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阴山甚至更远。
公元前113年,刘彻时年28岁,登基12年后,他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中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绝调《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第四句回答设问,景陵与茂陵、裂帛湖与汾水,同样是秋风、南雁,催人泪下。
这个合句,更回扣了承句的“事已非”。物在人非,又何止明宣宗,汉武帝不也一样吗?
两个伟大的皇帝,两座空锁深山的陵墓,两艘豪华的楼船,时隔差不多1000年,在王士祯的笔下,产生了共鸣。当年的王士祯,就这样不着一字,怀古之感慨,尽在其中矣。
二、设问句的作用:
此诗所用引导设问句的是疑问代词“何”。
“何似”,不是“哪像”的意思,而是“与。。。相比,为什么如此相似?”之意。
作者此诗的写作意图是感怀汉武帝与明宣宗。用什么方法使两位时隔千年的明君相联系?把他们做对比,无疑是必须的。
而采用设问方式,,用“何似”把前两句所述的明宣宗与下文将要用以比较的汉武帝联系起来,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手法。
这样的手法,既不突兀,顺理成章,
再看:
《灞桥寄内之二》清 王士祯
太华钟南万里遥,西来无处不魂销。
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
【注释】:
、灞桥,在西安市东十二公里,是历史上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桥,故称“灞桥”。同时它也是历史上一座富有诗意古桥。《西安府志》中云:“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因灞桥是长安向东方出入的要道,唐人送客多到此地,折柳赠别,不禁黯然伤情,故又名“销魂桥”。
、寄内:写给妻子的诗。内:内人。古人对妻子的称谓之一。
、太华、钟南:似为两个地名。太华应是作者家所在,而钟南则是作者要去的地方或写诗时所在地。
、西来:说明诗人离家时往西方去。
、魂销:失魂、伤感。近似于“断肠”。
、闺中:原指未嫁女的房间。这里借指家。
、若:如果。
、金钱卜:古代以钱记爻,唐时始有人掷金钱卜问吉凶。其法所传不一,一般用六枚制钱放在竹筒里,祈祷请神后连摇数次,使制钱在内翻动,然后倒出排成一列长行,看六枚制钱的背和字的排列次序,以推断祸福。
【译文】:
太华钟南万里遥,西来无处不魂销。
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
你在太华我在钟南相隔万里之遥,
自从离家西行我无处不悲愁魂销。
如果你在家用金钱卜问我如何了?
在秋风秋雨中我正独自过着灞桥。
起句“太华钟南万里遥”,交代作者的行程及其路之遥远。
承句“西来无处不魂销”,表达作者一路西行的离愁。
转句不说自己思妻,却故意设问:“闺中若问金钱卜”,你会不会也在家中用“金钱卜”来求问我的状况?设问之妙处尽显。
这就是第三句用设问句作为“转”笔。
然后合句“秋风秋雨过灞桥”,以自问自答回答了第三句的设问。
对比杜甫的《月夜》相比: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诗第二句不用设问句式,而用肯定句式,在第七句才用设问句,其实是异曲同工。只不过杜甫是律诗,有八句,如果把中间二联删去,简化为绝句,其实是一样的。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可见,此法并非王士祯所首创。前人如李白、杜甫都有此法。
使用法三的渔洋作品还有:
《题胡玉昆宋梅图为程翼苍》
风雨崖山事杳然,故宫疏影自年年。
何人寄恨丹青里,留伴冬青哭杜鹃。
《夹江道中二首之二》
嘉阳驿路俯江流,寒雨潇潇送暮秋。
谁识蛮中风景别,洋州风竹戴嵩牛。
《罗江驿夜雨》
前旌已拂鹿头关,风雨勾留不肯闲。
何处行人最愁绝,潺亭亭下水潺潺。
《落凤坡吊庞士元》
沔上风流万古存,鱼梁洲畔向江村。
何如但作鸿冥好,采药相携去鹿门。
【渔洋绝法四】:
《杨枝紫云曲之一》清王士祯
名园一树绿杨枝,眠起东风踠地垂。
忆向灞陵三月见,飞花如雪飐轻丝。
【注释】:
、紫云曲:传说的仙界乐曲。典出《神仙感遇传》。
、名园:著名的园艺园林。
、杨枝:杨柳的枝条。旧俗于分别之际常折以送行。
、眠起:一觉醒来。此处指柳树经过“冬眠”,在春天又重新长出新枝。
、踠(wn):弯曲。
、灞陵:在汉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宫前殿遗址东南57公里处,是两座位西汉长安城东南的西汉帝陵之一。灞陵前的灞陵桥(简称灞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飐(zhn):动词,风吹物使其颤动。
【译文】:
名园一树绿杨枝,眠起东风踠地垂。
忆向灞陵三月见,飞花如雪飐轻丝。
名园里满树杨柳萌发绿枝,
被东风吹醒后弯向地面垂。
忆起三月曾在灞陵相见处,
杨花如雪颤动在轻柔柳丝。
【手法】:
一、全诗脉络:
全诗是睹今怀故,寄托离愁。
先看蓝箭头标示的大结构:
一二句述眼前景;通过“忆”字,引出三四句的怀想旧事。
以“追忆往事”作“转”,这是渔洋绝法三的特征写法。
再看红箭头标示的起承转合关系:
首句点题“杨枝”;第二句承写春天杨枝的实况——已“垂”;第三句因“垂”转忆起霸陵相见旧事,第四句又由“三月”带出飞花如雪的旧景作合;第四句句尾回扣题目“杨枝”。
此诗还有一个特点,是第二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三句的两段式结构。
二、句法:
第一句“名园一树绿杨枝”,是“赋”法起“兴”,看似平实铺陈地点及所咏之物,中性描写。但“绿”字暗喻节令,同时也在表达一种欣喜之情。
第二句“眠起东风踠地垂”,“眠起”、“东风”扣首句的“绿”。
此句前四字“眠起东风”是为平仄合律而采用倒装手法,本应是“东风眠起”,意指经过“冬眠”之后,杨枝被东风吹醒。
这句表面上是描写杨枝的实景,但却因“起”和“垂”,而表述出转折:
前四字“眠起东风”承首句后三,“春风吹,柳芽起,绿杨枝”,仍然是暖色调;
然而后三字“踠地垂”,柳枝长长却又垂了下来,感情色调转冷。这是承句的一种手法。
承句不应前四后三平铺,要么后三是前四的递进,如《渔洋十二法》之二所引《灞桥寄内二首之二》的承句“西来无处不魂销”;要么后三是前四的转折,如此诗的“眠起东风踠地垂”。
比王士祯大九岁的清代词人、骈文作家陈维崧有《长相思》词:
漱金卮,阁金卮,不是樽前抵死辞。今宵是别离。
捻杨枝,问杨枝,花萼楼前踠地垂。休忘初种时。
同样有“踠地垂”三字。所表达的同样是离愁。
王士祯与陈维崧有历时近20年的交情。从1659年王士祯任扬州推官起,便与陈维崧结识,常常有诗词唱和。至1678年王士祯在北京翰林院任明史纂修官,陈维崧等一百三十四名聚集应考参与修史,陈维崧获第十名。
由于缺乏相关资料,不能判断二人是谁先用“踠地垂”。但似乎二者应有关联。
第三句“忆向灞陵三月见”,因目睹杨枝“踠地垂”,回忆起灞陵上的“三月见”。
一个“忆”字,明明白白地说明这是“转”,既是由景入情,也是由今追昔。
“灞陵”说明回忆所在地。因为灞陵前的灞桥已被历代文人描述为告别之地,且王士祯本人也到过灞陵和灞桥,有《灞桥寄内二首之二》为证,而灞桥两岸又遍栽柳树,所以选择“灞陵”这个意象,最能表达离别愁苦。
“三月”,是指晚春即农历三月,而不是数量词三个月。此时,柳絮纷飞,故友分别,惜春加惜别,是这个意象的深刻寓意。
“见”,一字双关:一是此时正可见杨花如雪,二是与故友在灞桥匆匆一见。寓景又寓情。
由此可见,写诗时的意象选择,有着重要意义。
转句的造境造意均化臻界,且“三月”又为合句的以景合情做了充分的铺垫。
而王士祯用“回忆”来宕开思路,由景入情,“转”得自然、合情合理。这是初学者模仿的好句式。
表示回忆的常用词语还有:缅、怀、记、怀念、回想、回味、冥想、冥思、追忆、难忘。。。
第四句“飞花如雪飐轻丝”,既承了第三句的后三“三月见”,描写了晚春三月的实景,又以“景结”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这是王士祯的常用结法。
我们都知道,诗的结句,是作者用以宣泄情感,也就是“言志”的。景结的妙处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谓“不着”者,是不多着、不更着也。已着诸字,而后“不着一字”,以默许言,相反相成,岂“不语哑禅”哉。
此句前四“飞花如雪”,“飞花”指柳絮飞飘,本已足表别意;“如雪”,更添一份冷意。这就造出了一个凄惨告别的意境。
后三“飐轻丝”,则暗含不舍之意。“轻丝”指的就是柳丝。柳絮不忍飞去,与柳丝一样在风中颤抖,就如同将要离别的友人,依依不舍,欲走还停。
这首诗,全篇没有一个“别”字,用以表现人的行为的只有一个与“离别”反义的“见”字,却让人读后沉浸在离别的愁绪之中,这就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神韵所在。
【渔洋绝法四】:
又如:
《真州绝句五首之二》清王士祯
白沙江头春日时,江花江草望参差。
行人记得曾游地,长板桥南旧酒旗。
【注释】:
、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市真州镇。真州是一座有着
王士祯曾出任扬州推官,常去真州,有《真州绝句》四首,(其一)有:“扬州西去是真州,河水清清江水流”句;(其三)有:“白沙亭下潮千尺,直送离心到秣陵”句。
、白沙江:流经真州的河。河边建有白沙亭。
、参差:不整齐。
、曾游:曾经来这里游玩过。
、长板桥:无资料佐证,应是真州白沙河上一座桥之名。
、酒旗:酒家门前挂着的写有酒字的旗。即酒家的广告。
【译文】:
白沙江头春日时,江花江草望参差。
行人记得曾游地,长板桥南旧酒旗。
春日和暖在白沙江头游览时,
江边花草茂密看来参差不齐。
行人记得曾经游览过的地方,
在长板桥的南面挂着旧酒旗。
【手法】:
起句实写作者游览真州时的地点和时间。承句具体描写在白沙江看到的春景:江边的花颜色各异,绿草长短不一,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这是今景。
转句则用“记得”来引出旧事,说明这是故地重游。
合句进一步说明当年来真州时的记忆:在长板桥南面有一家酒家,门前飘扬着一面旧酒旗。
“记得”就是引起旧事的常用词。
王士祯使用第四法的绝句还有:
《绝句》
波绕雷塘一带流,至今水调怨扬州。
年来惯听吴娘曲,暮雨潇潇水阁头。
第三句用“年来”加上“惯”这一频率副词,大家便可知道,“年来”其实是“多年以来”,这当然是说的旧事。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二》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第三句,则是用“十年旧约”来说明这是缅怀往事。
《大风渡江三首之三】》
连山喷雪浪嵯峨,片片乘流竹箭过。
忆昨伤春三月暮,江东门外柳枝多。
《雨宿山家二首(之一)》
郁冈山下雨潇潇,山店寒更断丽谯。
遥忆青溪杨柳岸,一篙新绿涨江潮。
《卢师山》
卢师昔日经行地,惆怅苍崖古木风。
最忆深秋飞瀑下,四山寒叶乱流中。
《裂帛湖杂咏六首之三》
水轩面面似船窗,沙燕鵁鶄尽作双。
忽忆梦回闻柁鼓,一枝柔橹破烟江。
这几首都是用“忆”字引出旧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