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法家邓石如篆书欣赏

分类: 书法艺术 |
邓琰,字石如,号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讳,故以字行。他的篆书纵横捭阖,字体微方,接近秦汉瓦当和汉碑额。他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筯篆的樊篱,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
邓石如书法之深广,可从其篆书渊源的自叙中可见一斑。他说:“余初以少温为归,久而审其利病,于是以《国山》石刻,《天发神谶》文,《三公山》碑作其气,《开母石阙》致其朴,《之罘》28字端其神,《石鼓文》畅其致,彝器款识尽其变,汉人碑额博其体,举秦汉之际零碑断碣靡不悉究,闭户十年不敢是也。”
他的篆书一扫清前期瘦骨柴立的造形,表现出“茂密浑劲,苍古奇伟,雅健妙丽”的特色。邓石如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不谨守一家门庭,而是遍取古今之长。可以看到邓石如的作品端庄中见洒脱,遒劲呈婀娜。
经过许多邓石如篆书爱好者总结,可以知道其作品的三个特点:
第一、方与圆
笔法多变是邓石如篆书的一大特点。方为刚,圆显柔,刚柔相济,才能相得益彰。邓石如善用他那柔韧而易于起倒的长锋羊毫和娴熟的技巧,方圆并用,大大的丰富了篆书的用笔。
圆笔用逆锋入笔,向右行笔,至画末端,稍加驻笔,即提笔回收,得浑厚朴茂之致而无力怯之病。如“高”“蒙”“实”等字。
方笔用中锋逆入,杂锋铺毫,至画末端,戛然而止,猝提笔管,辄成方笔,得斩钉截铁果敢之力,而无折木之弊。如“层”“奇”“盖”等字。
第二、齐与不齐
邓石如篆书与李斯,李阳冰篆书相比较,字形虽属长形,但他刚劲杂婀娜,在垂脚处理上更有特色,使人能于不齐中见齐,参差中见平稳。
长脚曳尾,是独具匠心的地方,在这里他运用了多种处理方法:
1.双垂脚,采用对称者齐平,如“高”“空”;非对称者一般左短右长,如“人”“如”。
2.三垂脚,对称者齐,余等长,如“不”“南”;非对称采用梯形,如“老”。
3.四垂脚及以上,采用两级方法,如“大”“北”;三级方法如“修”;采取多级多样的方式,以求统一,并于统一中求变化。
第三、疏与密
孙过庭“书谱”云:“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以隶书“精而密”的方法作篆书,达到“婉而通”的艺术效果,是邓石如字体结构的重要特征。
我们看到:
1.有垂则疏,无垂则密。
2.画少者则疏,画多者则密。
3.缩者密,伸者疏。
4.有垂脚者上密下疏。
5.平脚者下密上疏。
6.左垂右平者则左疏右密。
7.左平右垂者则左密右疏。
字字须有紧密处,亦须有疏放处。紧则不致松懈,疏则绰有余地。这就加强了“分明”的效果,其篆书凝练团结,坚实浑厚,但至空白处则垂脚曳尾,极尽遒劲婀娜,诙谐流畅之致,从而形成疏宕与坚实,空灵而又不失丰厚的对立的多样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