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秋兴八首(其一)》中理解杜甫的悲秋

(2017-06-15 15:45:58)
                                                ——从《秋兴八首(其一)》中理解杜甫的悲秋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如宋玉的《九辩》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惊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曹丕的《燕歌行》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如何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呢?诗歌《秋兴八首(其一)》为线索,走进杜甫的秋天。
      一、  缘景——自然之秋
     《秋兴八首(其一)》从夔州景物着笔,通过对深秋景物的浓重渲染,兴发出悲秋之感。
首联擒题,从大处落笔,写夔州深秋的肃杀凄凉景象。“玉露”,白露。“枫树林”,枫叶经霜而红,有“红于二月花”之誉,深秋之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何等壮美!然而诗人极目所望的却是“无边落木萧萧下”,如此“把美好的事物撕毁给人看”,便具有一种悲壮美的意味。“凋伤”二字写出了“枫树林”叶被秋露侵凌衰枯而后纷纷飘落的情状。“巫山巫峡气萧森”,自上而下,渲染山巅深峡的肃杀气氛。两句境界高远阔大,气势沉郁悲壮,为全诗笼罩了浓重的悲凉气氛。
颔联紧承首联次句。“江间波浪兼天涌”承“巫峡”而来,峡底江水咆哮澎湃,涌向天际,高浪滔天;“塞上风云接地阴”承“巫山”而来,深谷激浪飞溅,水雾迷蒙,与风云相接,混茫为一。江水流行于地,却云“兼天”,风云上行于天,却谓“接地”,二句关合照应,写出一派惊涛骇浪、风惨云愁的萧瑟景象。
诗人写现实而又能超越现实,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急湍、塞上风云、三峡深秋的外貌特征,诗人捕捉到它们的内在精神,而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取的是眼前景物——自然之秋,而其言外乃有无限凋伤之叹,既有诗人的忧思和胸中的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化无常和危险的不安的前途
      二、知人——人生之秋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后世被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开元十九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秋兴八首》这组诗正是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流寓夔州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唐王朝的元气大伤,继而的是藩镇割据,吐蕃、回纥乘虚侵入,战乱时起,中兴已然渺茫。诗人忧心殷切,壮志难酬,年暮体衰,贫病交加,知交零落,流滞他乡,归期无日。岂不是人生的秋天吗?
      三、明情——家国之秋
      家国之秋,既有思乡之情,又有忧国之悲。
诗歌颈联开始写情,“丛菊两开他日泪”,诗人看到菊花又开,不禁意识到离开成都漂泊流浪业已两年,从而感到触目惊心,于是移情于物,把菊花上的露珠看作饱含已久的泪珠,流露出滞留夔州而无可奈何的无限伤悲。“故园”指长安。诗人在长安生活十多年,故有此称。“孤舟一系故园心”,将身世、国事融为一体,身在天涯,心思故国。
      尾联更将忧国忧民的情怀彰显出来。“寒衣处处催刀尺”,秋深天寒,这是家人为在外的游子、将士赶制寒衣。兵荒马乱,徭役繁重,家家户户都有外出之人,故云“处处”。“白帝城高急暮砧”实写所闻,由自己思乡念及家家眷念远人,进而推想远方战事、国家前途的悲秋之情不言自现。
      整首诗情景交融。写景处景中有情,于波浪连天、风云接地中寓有政局动荡不安和心潮起伏之意;写情处情中有景,“丛菊”、“孤舟”及“白帝城”之“急暮砧”皆以眼前景写心中情。景情互生,浑然一体。
      在自然之秋和人生之秋中,还渗透着一个家国之秋,正是这个“秋”充斥着杜甫的心胸,并且与自然之秋、人生之秋产生了共鸣,所以,杜甫心中的“秋”是“家国之秋”,只有这个“秋”才是诗人所悲之秋的真正灵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