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秋兴八首(其一)》中理解杜甫的悲秋
(2017-06-15 15:45:58)如何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呢?诗歌《秋兴八首(其一)》为线索,走进杜甫的秋天。
首联擒题,从大处落笔,写夔州深秋的肃杀凄凉景象。“玉露”,白露。“枫树林”,枫叶经霜而红,有“红于二月花”之誉,深秋之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何等壮美!然而诗人极目所望的却是“无边落木萧萧下”,如此“把美好的事物撕毁给人看”,便具有一种悲壮美的意味。“凋伤”二字写出了“枫树林”叶被秋露侵凌衰枯而后纷纷飘落的情状。“巫山巫峡气萧森”,自上而下,渲染山巅深峡的肃杀气氛。两句境界高远阔大,气势沉郁悲壮,为全诗笼罩了浓重的悲凉气氛。
颔联紧承首联次句。“江间波浪兼天涌”承“巫峡”而来,峡底江水咆哮澎湃,涌向天际,高浪滔天;“塞上风云接地阴”承“巫山”而来,深谷激浪飞溅,水雾迷蒙,与风云相接,混茫为一。江水流行于地,却云“兼天”,风云上行于天,却谓“接地”,二句关合照应,写出一派惊涛骇浪、风惨云愁的萧瑟景象。
诗人写现实而又能超越现实,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急湍、塞上风云、三峡深秋的外貌特征,诗人捕捉到它们的内在精神,而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取的是眼前景物——自然之秋,而其言外乃有无限凋伤之叹,既有诗人的忧思和胸中的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化无常和危险的不安的前途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后世被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秋兴八首》这组诗正是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流寓夔州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唐王朝的元气大伤,继而的是藩镇割据,吐蕃、回纥乘虚侵入,战乱时起,中兴已然渺茫。诗人忧心殷切,壮志难酬,年暮体衰,贫病交加,知交零落,流滞他乡,归期无日。岂不是人生的秋天吗?
诗歌颈联开始写情,“丛菊两开他日泪”,诗人看到菊花又开,不禁意识到离开成都漂泊流浪业已两年,从而感到触目惊心,于是移情于物,把菊花上的露珠看作饱含已久的泪珠,流露出滞留夔州而无可奈何的无限伤悲。“故园”指长安。诗人在长安生活十多年,故有此称。“孤舟一系故园心”,将身世、国事融为一体,身在天涯,心思故国。
前一篇:古典诗歌鉴赏常识积累
后一篇:教学归纳: 古典诗词分类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