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 浅析名著导读的导与读
(2014-05-15 15:31:46)
【摘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语文教学过程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关注学生人格、思想、道德等教育,教师要善于营造大的语文场。丰富的的课外阅读是一个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学好母语、培养人文素养的必由之路,而高中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关键在于教师的“导”,即教师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不断培养学生对于经典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能力。
【关键词】:名著导读
文学名著是人类历史的缩影,更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艺术瑰宝,阅读文学名著不仅能增加高中生语感积累,扩大知识范围,提高人文素养;还能丰富精神世界,锤炼意志品质。同时,在高中新教材《语文》(必修1-5)也设计“名著导读”这一版块,将它作为教学的重要部分,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走近名著,与经典同行,感受文化熏陶,感悟人文情怀。但目前,高中生的阅读现状令人堪忧,所以,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阅读中的“导读”作用就尤为重要,“导”什么,怎么“导”,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从导的方法上下功夫,根据学生学情特点及名著相关材料,制定有效的导读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喜爱,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部分包括三部分,即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背景介绍主要是介绍作者情况和作品产生的主要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在文化或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导读部分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对全书内容的简要概括,对书中人物形象的性格剖析,对全书思想和艺术价值的深入分析。思考与探究一般包括2~3道思考题。这些思考题有的侧重于思想内涵的理解,有的侧重于艺术表现方法的探究,有的侧重于结合现实,深入理解名著的文化意义。学生可在读完全书之后,通过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名著导读不同于名著本身,老师对学生进行名著导读实际上只是起个示范作用,只是引导学生大概了解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实际上它无法体现名著所蕴含的那种深刻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娴熟的艺术技巧,也不能产生学生个体阅读差异和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名著导读时,必须摆正导读的位置,借名著导读这个平台,把学生引进名著的大门,引导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主动阅读整部书籍,如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名著导读”该如何导?
现在我们知道的很多歇后语、俗语成语都是来自名著本身,以及一些名家名言,学生往往对这些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们可以引荐这些引导学生走进名著世界,感悟名著文学都有的魅力。比如:可以以“一纸荒唐言,满眼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诱发学生对《红楼梦》的兴趣;以“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向学生介绍《西游记》;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向学生推介《论语》;以“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向学生推荐《名人传》里《贝多芬》;以“知识就是力量”向学生介绍《培根随笔》等等。
三、怎么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语文名著导读中,我们只注意兴趣的培养还不够,还应当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让孩子读出门道,读出味道,读出兴趣。依据书目的编排结构,可指导学生在读书之前先翻翻前言、后记和目录,对书的背景、作者和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依据不同文体特征,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精读、略读甚至跳读的方式阅读,这样以来,方法对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