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微型课题 阶段总结
(2015-04-12 17:10:43)
标签:
教育 |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1)课题提出的现实依据;
(2)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2、选题背景及研究现状评述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1、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独立做事的意识和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幼儿学会与他人友好和睦的相处,学会关心和参与集体活动。
3、培养幼儿安全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了解生活中的安全标识,了解身体主要功能及重要性等的自我保护常识,养成集体活动中的规则意识,了解户外活动中的保护方法。
4、培养幼儿安全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了解生活中的安全标识,了解身体主要功能及重要性等的自我保护常识,养成集体活动中的规则意识,了解户外活动中的保护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幼儿园工作规程》以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这两个幼教法规文件,非常鲜明的给我们的幼儿教育指明了方向。《规程》总则第五条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二十六条:“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幼儿教师要时刻谨记自己的职责,就是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是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同时,要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栏,家长开放日,班级小报等及时向家长宣传这些正确理念。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清楚:知识点的学习不是最重要的。让孩子学习做人、学习尊重人、学习与人相处才是真正重要的,也是他们将来终生受益的东西。真正爱孩子,就应该懂得究竟应该教给孩子什么。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2、调查法、文献法:采用问卷和家访的方式,调查不同教养环境方式对幼儿不同个性的影响。收集国内外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借鉴其研究成果,针对我园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3、观察法:有目的、有步骤地观察幼儿一日活动中的言语和行为表现,从而了解已有的行为习惯,加以分析、研究、评价其发展情况,并作好观察记录与分析。
4、情境测验法:设置一个具体情境,观察幼儿在这一情境中作出的反应,从而测定幼儿的发展水平。
5、谈话法:通过循循善诱、耐心交谈,帮助幼儿明确是非,增强观念意识,从而作出积极的行为表现。
6、经验总结法:对课题分阶段实施情况定期分析总结,并通过分析来认识规律,寻找新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几个阶段
准备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1月)
1、确定研究目标、任务,制定课题实施计划和方案。
2、现状调研分析,并学习有关理论。
研究阶段(2015年1月—2015年5月)
全面进行课题实施活动,开展各种活动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收集、整理行为习惯的方面的资料,记录研究情况,进行阶段性汇总。
结题阶段(2015年5月—2015年6月)
运用经验总结法回顾、反省、分析、总结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与资料,鼓励教师不断挖掘,及时总结提炼成功的活动经验,撰写有关的经验论文。撰写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整理一系列物化的研究成果,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阶段性研究成果以论文、行为规范、教育个案的形式体现。
2、课题研究结题,形成一篇终期成果报告。
3、在研究过程中,做好理论学习笔记、个案研究分析、教师论文汇编、问卷调查情况分析、教师观察笔记等资料,将开展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一系列研讨、观摩活动和论文交流会,以此丰富课题的研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