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班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微型课题 研究计划

(2015-04-12 16:07:09)
标签:

育儿

教育

                       《中班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微型课题 研究计划

                                        负责人:赵晓红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1)课题提出的现实依据

俗话说:“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这就是说,良好的习惯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实现的。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孩子自立自信,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孩子事业成就。因此,培养良好习惯是必要的。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一生。”其中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幼儿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有了好的行为习惯,许多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反之,会为幼儿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十分有必要的。但现在对幼儿养成教育人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家长在培养孩子方面最关心的依次是学习、健康和品德。大多数重智力开发、艺术熏陶、体能锻炼,轻习惯的养成。从幼儿园的角度看:部分幼儿园在教育活动中也存在重知识传授、特长教育,轻良好习惯培养的趋势。许多的幼儿园教育完全是让家长牵着鼻子走,为了满足家长暂时看到的表面知识,忽视了教育的真谛——教育要回归本质,养成良好的习惯。其实幼儿园是培养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关键期,如果错过关键期,对习惯的改造将要比塑造艰难得多。 

    今天我又重新提出幼儿养成教育,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为孩子可持续发展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理论研究表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10岁之前是各种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要“培养合作的精神,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等等。《纲要》的颁布,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人的各种习惯综合成系统,就形成了“人格”。而习惯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成为一个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有诚意、有创造力、没有怯懦自卑心理的人。

2、选题背景及研究现状评述

    当前世界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是:人的发展。只有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的人,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收获一种习惯,就收获一个成功”,一个人习惯的培养往往在儿童时期的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自我保护、品行、健康心理等习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

    目前的独生子女,由于受家长的宠爱和溺爱,养成了各种不良的习惯,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自我保护等方面的培养。随着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造成人口流动性大,我园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我园学习,据统计流动人口孩子已占我园幼儿人数的30%以上,这些孩子大多较聪明,有灵气,但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研究证明,在学前阶段家庭对儿童发展的贡献大大高于幼儿教育机构。因而,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形成有机的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因素也是重要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1、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独立做事的意识和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幼儿学会与他人友好和睦的相处,学会关心和参与集体活动。

3、培养幼儿安全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了解生活中的安全标识,了解身体主要功能及重要性等的自我保护常识,养成集体活动中的规则意识,了解户外活动中的保护方法。

4、培养幼儿安全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了解生活中的安全标识,了解身体主要功能及重要性等的自我保护常识,养成集体活动中的规则意识,了解户外活动中的保护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幼儿园工作规程》以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这两个幼教法规文件,非常鲜明的给我们的幼儿教育指明了方向。《规程》总则第五条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二十六条:“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幼儿教师要时刻谨记自己的职责,就是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是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同时,要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栏,家长开放日,班级小报等及时向家长宣传这些正确理念。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清楚:知识点的学习不是最重要的。让孩子学习做人、学习尊重人、学习与人相处才是真正重要的,也是他们将来终生受益的东西。真正爱孩子,就应该懂得究竟应该教给孩子什么。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分析我园目前幼儿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不足,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实验研究。把教师搜集、观察、调查到的信息,运用到她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并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作出分析、评价。

     2、调查法、文献法:采用问卷和家访的方式,调查不同教养环境方式对幼儿不同个性的影响。收集国内外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借鉴其研究成果,针对我园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3、观察法:有目的、有步骤地观察幼儿一日活动中的言语和行为表现,从而了解已有的行为习惯,加以分析、研究、评价其发展情况,并作好观察记录与分析。

     4、情境测验法:设置一个具体情境,观察幼儿在这一情境中作出的反应,从而测定幼儿的发展水平。

     5、谈话法:通过循循善诱、耐心交谈,帮助幼儿明确是非,增强观念意识,从而作出积极的行为表现。

     6、经验总结法:对课题分阶段实施情况定期分析总结,并通过分析来认识规律,寻找新方法。

    五、课题研究对象

    幼儿园中班全体在园幼儿。

    六、课题研究阶段安排

    准备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1月)

    1、确定研究目标、任务,制定课题实施计划和方案。

    2、现状调研分析,并学习有关理论。

    研究阶段(2015年1月—2015年5月)

    全面进行课题实施活动,开展各种活动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收集、整理行为习惯的方面的资料,记录研究情况,进行阶段性汇总。

    结题阶段(2015年5月—2015年6月)

    运用经验总结法回顾、反省、分析、总结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与资料,鼓励教师不断挖掘,及时总结提炼成功的活动经验,撰写有关的经验论文。撰写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整理一系列物化的研究成果,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阶段性研究成果以论文、行为规范、教育个案的形式体现。

    2、课题研究结题,形成一篇终期成果报告。

    3、在研究过程中,做好理论学习笔记、个案研究分析、教师论文汇编、问卷调查情况分析、教师观察笔记等资料,将开展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一系列研讨、观摩活动和论文交流会,以此丰富课题的研究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