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字的来历(耳、眼、鼻)

(2014-08-10 11:52:34)
标签:

文化

   
 

 

耳:

    早期甲骨文 像是被切下的蘑菇状的人类听觉器官的外廓。造字本义:长在人体头部侧边的听觉器官。 晚期甲骨文 在蘑菇形状 上加两个短竖指事符号, 表示用手抓住割下的听觉器官。早期金文 将晚期甲骨文 的短竖指事符号明确为 (“又”的变形,抓),表示用手抓, 因此,“耳”  其实是“取”(金文字形为  )的本字。篆文 有所变形,将金文字形 中的 写成似手非手(抓)   的形象。 早期隶书 基本承续篆文字形,晚期隶书 严重变形,手形完全消失。  远古战场上,士兵割下死敌的耳朵作为评价战绩的依据。“耳”  变成名词后,甲骨文 再加“又”(抓)另造“取”代替。 :耳,主听器官。象形。所有与耳相关的字,都采用“耳”作边旁。

鼻:

    自, 甲骨文 像鼻子。“自”的“鼻子”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 (田,像鼻孔)加 (大,人)另造“鼻”,造字本义:人的脸部中央突出的呼吸器官。篆文 基本承续金文字形。 鼻,引气自 也。从自 。凡鼻之屬皆从鼻。 

眼:

    艮, 甲骨文 (目)   (人),像回头张望。造字本义:人类用以观察的视觉器官。“艮”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 再加“目” ,另造“眼”代替。隶书 、楷书 的“艮”失去“目”形。眼,目。字形采用“目”作边旁,“艮”作声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