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的现代诗歌作品
(2025-03-14 16:15:24)
标签:
文化情感历史教育 |
获奖的现代诗歌作品
摇太阳
我的小手可以摇动太阳
只需向平静的湖面
扔出一块石子儿
——子墨
专家点评:
《摇太阳》是一首充满童趣与想象力的诗,犹如孩童在沙滩上描绘的宇宙简图,短短三行完成了从日常经验到超现实想象的诗意飞跃,用最朴素的语言道出了生命世界的奇幻体验。
“我的小手可以摇动太阳”,起首一句,将小手的动作与巨大的太阳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夸张的对比,也打破了常规认知,令人对后面的诗句产生期待。第二句设置了一个场景,引入湖面的平静,似乎有很强的跳跃性,实则是埋下伏笔。第三句石子投湖引发涟漪,进而摇动太阳,产生了强烈的动态感。逻辑上的因果,构成一组意象链,小手—太阳—石子—湖面,通过巧妙组合产生了新意和力量:小石子激起的涟漪竟能摇动太阳。这种反差制造出强烈的陌生化效果,恰似孩童眼中万物皆可触碰的世界观。在这里,太阳、天空被解构了,实现了庄重与稚拙、远与近、高与低的审美对冲。
这首诗通篇没有复杂的字眼,保持了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其叙事留白既有认知的跳跃性,又为读者创造了参与二次创作的诗意空间。石子入水的涟漪本是有限度的物理现象,但在诗人的魔法设定中,这种微小动作却能撬动宇宙天体。这暗含着对“蝴蝶效应”的诗意诠释,将孩童随意的嬉戏升华为改变世界的潜在力量。我们可将此诗看作探讨的是个体力量与自然的关系。
作为孩子能感受到该诗的切近感,这是曾经发生了自己身上的事。作为成人读者,应该领悟到一种动人的提醒:真正的诗意往往诞生于理性认知的裂缝处,那些未被成人世界规则所驯化的想象,恰恰蕴藏着最本真的创造力。
——沈念(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南文学》主编,鲁迅文学奖得主)
瀑布宝宝
从山上一跃而下
河流怕他摔伤
早就铺好了一个长长的垫子
——陈云瀚
专家点评:写瀑布的诗歌不少,古人李白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徐凝有“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将瀑布似银河泻落、卓尔不群的浑然壮美写到极致。可在本诗中,高崖上充满力量、如雷轰鸣般的万丈飞瀑,也只是一个尚未长大的“宝宝”。瀑布是调皮的,宝宝也是。从这短短的三行诗里,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淘气的孩子,全身满是水珠,从高山跃下,潜入山下缓缓流淌的长河。作者通过童趣视角和拟人手法,将瀑布生命化、生活化、情感化,仿佛一幅嬉戏山间的温情亲子图,河流是瀑布的母亲,怕在青山玩耍的孩子跌落深涧,早早的于大地之上,铺上一条具有保护作用的垫子。长长的河流如同地毯,相对于瀑布的动,“垫子”一词不仅有河流的表面特征,更将静水流深的河流的“静”形象写出,一动一静,加之“跃”“摔”“铺”三个动词的精准巧用,共同构成了诗歌的动态平衡和气息守恒,尽显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仿佛流连在大山的不是瀑布、河流,而是一条条漫溢情感的水带,淋湿了读者的眼睛,浸润着我们的内心。孩子的想象力是奇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诗人,《瀑布宝宝》充分阐释了这点。
——杨晓澜(《芙蓉》杂志编辑部主任,中国作协会员)
黑夜的胃口
黑夜每天都吃一个太阳
用那月亮嘴
和星星牙
—— 吴逸尘
专家点评:
这首诗以人类最初的眼和最初的想象重构了黑夜、月亮、星星和太阳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一个神话。诗共十九个字,简单到只用全是词根的名词和动词,极具动感地呈现了黑夜吞噬太阳的奇幻场景,天真而合理地对日夜更替这一自然现象作出了新奇的解释。
第一句十个字,先声夺人,不带情感,仿佛宣示一个铁律,给人以强烈的心理冲击。第二句和第三句,五个字和四个字,月亮嘴和星星牙,光屑飞溅,明暗搏奕,生死依存,略带暴力的意象同时具有奇异的美感,短促的节奏自带声效,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又给人以想象中的听觉冲击。情节完整,逻辑缜密,意境宏大,意蕴丰富,可作多维解读,颇具张力。
这首诗最妙在轻松解构了千百年来人类叠加在太阳、月亮、星星、黑夜这些事物上的文化审美和科学顺序,以儿童的天真、无畏和奇异想象,为黑夜、太阳、月亮、星星重新排序,重构了一个创世神话。它演排得如此轻松、肯定,如儿童在玩一个笃定知道结局的游戏,不恐惧,也不会有心理阴影。因为,黑夜虽如此庞大而神秘,有着咬合不定的月亮嘴和锯齿一样的星星牙,永吃不饱,永不餍足,但无论怎样,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生命循环,天地有序,世界安稳,直至永恒。
——张战(著名诗人,中国作协会员)
守夜
火盆里,父亲的遗物燃烧着
我们在冬天围拢
像在借走,父亲的最后一点余温
——李遂
专家点评:
《守夜》是一首颇具情感冲击力的短诗,冬天的火盆在渐渐燃烧,火苗吞噬的不仅仅是父亲的遗物,还有生者的气息,音容,回忆,这极具象征意义的一幕既是缅怀,也是告别。火盆即祭坛,燃烧即涅槃。父亲的遗物,以灰烬的方式来见证这场生死离别,碳化的过程俨然一场生命的终极轮回。
全诗最动容处,莫过于末句的“借走”与“余温”,斯人已逝,遗留下来的物品却化为供亲人取暖的燃料,这种违背人伦的诗性表达,蕴含出一股强大的情感张力:盆中之火终将冷却,父亲却在最后一刻以逝者的余温,将死亡转化为能量的纽带,给生命画上一道永恒的休止符;而火盆中渐渐冷却的灰烬,此刻正以记忆的形态,持续温暖着人间每位孤独的亲人。
——郑小驴(著名作家,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夏日午睡案
老树数着年轮打盹
影子偷走最后一枚太阳金币
蝉在正午报警
——郑舒予
专家点评:
《夏日午睡案》用三个画面勾勒出夏日午后的悬疑感。老树打着盹,年轮像是它在数的账本,时间一下子静了下来;影子悄悄“偷”走了太阳的金币,日影慢慢西斜;突然,蝉鸣打破了寂静,像是拉响了警报。诗人把自然现象变成了一出戏,让原本静止的午睡场景动了起来。
这首诗的巧思在于把日常细节重新演绎。年轮不再是树的年龄标记,而是老树打盹时的消遣;树影移动被赋予了“偷窃”的情节,光影变化成了故事的线索;蝉鸣也不再是简单的叫声,而是生态系统里的“报警器”。这种手法既保留了夏日的真实感,又让人眼前一亮。
语言上,动词用得特别到位。“数”“偷”“报警”三个动作,分别带着慵懒、隐秘和突兀的感觉,一步步拉紧了情节。尤其是“偷”字,既符合树影无声蔓延的样子,又暗示了时间流逝的无奈——就像金币被偷走后没法追回,西沉的太阳也终将被黑夜收走。
全诗只有三行,却把现实和幻想结合得很好。树影“偷光”的童话感和蝉鸣“报警”的生活味,都来自真实的夏日体验。诗人把抽象的时光变成了能摸得着的细节,让读者在琢磨隐喻的时候,自然感受到光阴的流逝,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或深奥的说教。这种微妙的紧张感,还带着读者跟着光影去发现生活里诗意的小惊喜。
——陈新文(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芙蓉》杂志社社长)
秋夜得句
每当夜晚来临,窗外渐渐清冷
玻璃的光线反弹着蟋蟀的声音
瓜藤又长了两寸
——粟城
专家点评:
首行“每当夜晚降临,窗外渐渐清冷”平淡无奇,仅仅交代时节的变化。次行“玻璃的光线反弹着蟋蟀的声音”承接上句,又表达出某种变化:蟋蟀的声音予人宁静与慰藉,让人遗忘了清冷而感受到温暖。这一句中,“反弹”用词讲究,不仅表达出蟋蟀声音的乐感,也传达出玻璃所属的机械世界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尾句“瓜藤又长了两寸”是诗思的结晶,别开生面。六朝以来的中国传统诗歌和日本俳句,正是在自然生机的发现上顿悟诗意,如王维的“木末芙蓉花,纷纷开且落”,如小林一茶的“真美啊,透过纸窗破洞,看银河”。
也许,作者所谓得句,就是天真的发现:“咦,瓜藤又长了两寸”吧。在一个由机械更迭为数字符号的世界,这种天真之心当然是应该得到奖赏的。
——李作霖(湖南写作学会会长,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瓜藤又长了两寸”
——第三届麦田格三行诗大赛获奖作品述评
文 / 草树(著名诗人,批评家)
梅开春来,樱花烂漫,第三届麦田格三行诗大赛的获奖作品,与春花争奇斗艳。今年的特别金奖得主子墨36岁,作品透出的气质,却不失天真和锐气。作者将自己戏拟一个孩子,以天真的想象去挑战一种不可能,或者以弱小去挑战强权、必然性,如此宏大的主题,却用一个极为平常意象实现了精湛的表达。诗的构思巧妙,语言朴素,形式单纯却意蕴丰赡。
本届有两位作者荣获金奖。10岁的陈云瀚的《瀑布宝宝》充满童趣,拟人手法的运用和孩子的天真无缝咬合,关爱之心溢于言表,被成人滥用的比拟在孩子这里恢复了活力——妙在天真、自然,不是将世界对象化,而是以物观物,我和世界齐物为一。吴逸尘的《黑夜的胃口》有着新颖的类比,“月亮嘴”“星星牙”的生造并无生涩之感,反而从万千的月亮和星星的修辞中,显出它的陌异和新鲜。诗的本体结构封闭又无限敞开,主题的庄重和修辞的童趣恰成一种张力,举重若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