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设计科学课教案

(2017-06-28 15:52:45)

转自明珠家馆。

题记:一直以来,很多涉足新教育的人,都质疑过新教育只学习人文科学,不学习自然科学。其实,对于12岁以前的孩子,今日学堂是以科学课为主的,科学课的学习目的是帮助孩子建立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推理模式,有了这个思维模式,孩子想问题的方式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而不是说空话、废话的乱元思维模式,具有这样思维力的孩子,长大后他再做任何专业研究都是很容易的。

如何设计科学课教案?以下是我在朱云龙老师游学课程中学到的:

一、首先,为什么要设计教案?

  1、老师上课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上好一堂课。这个准备的第一步是设计教案。

  2、教案拿出来在同事之间挑毛病,提问题,互相切磋,能促进老师教学水平逐步提高。

  3、老师明确课程的目的、围绕目的认真选材、思考,设置问题等是教学中的重点。

二、科学教案怎么设计?题材:美国国家地理《超视觉世界》视频。我的教案和个人收获。

(一)我的教案的问题

1、设置的目的过多,有三个。其实有两个目的是不需要设置的。老师说要“损之又损”,一堂课能达到一个目的已经足够了。

2、对于视频要不要暂停的问题,朱老师通过暂停的好处和坏处,不暂停的好处和坏处,正反两面,前提假设(比如,暂停是不是一定让孩子不专注,连续看下来就一定专注吗?假设你想象的孩子专注力不够的这种情况不存在)等方式,让我思考并得出结论。

3、在指出同学的问题时,老师建议我们抛开自己固有的观念,不要想当然认为他应该这样做。而是多想想别人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4、设置的问题没有和目的相呼应,问题提的不全面。

(二)学到如何设计教案:

1、  教案的目的。设计一个课程要有目的,如果连目的都没有,更别提要达

到什么效果。本质上这门课要上成什么样子,老师要竭力想到能达到目的的终

点和极限。

2、 课前铺垫(铺垫的目的是让孩子对将要看的科学视频更有兴趣)。

3、 围绕目的设计课前问题和课后问题。(课前问题是让孩子带着问题连贯

地去看完视频,课后问题目的是老师总结归纳,回应开篇的目的,老师再延伸

到更高的一个层次,激发孩子学习科学精神的一个过程)

 

附:重改后的科学课教案

       科学课《超视觉世界》教案

一、  课程目的:培养科学精神。(任何科学素材都指向一个目的: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即看到现象、质疑现象,建立并训练思维习惯,让学生的思维形成这样一个“因果链”:学会前面找方法,后面找原因)

二、 学生年龄:7-12岁;课程时长:一个小时

三、 课前准备:教具:显微镜、放大镜、一杯水、一株植物的花、视频

四、 课前铺垫:(铺垫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孩子的兴趣)

1、先让孩子们找眼睛能看到的事物,一一列举出来。

2、让孩子们想想有什么是看不到的,却是真实存在着的。一一说出来。比如、空气、冷气、热、光线。

3、拿一杯水,让孩子看看水里有什么?再把杯中的一滴水放在显微镜底下,让孩子观察,有什么新发现。

4、把一个小花放到放大镜底下,问孩子们看到了什么?

5、给孩子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放大镜、显微镜、相机、还有很多更精密的科学仪器、设备打开了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另一个世界。

五、设置问题:下面我们带着问题来看一个视频。

必答题:

1、科学家能看到哪些肉眼看不到的现象?你们找找看,是什么?(尽可能多的列举)

2、为什么科学家能够看到?他们用了哪些方法?

3、视频中出现了哪些仪器?(尽可能多的列举)

4、每种仪器解决了什么问题?(选择你最能讲清楚的两个)

5、你对片中的哪个研究最感兴趣,请描述一下(限时5分钟)。

选答题:

1、一杯水里面有很多种生物吗?你怎么证明这一点?

2、人的身上有很多寄生微生物,你能想办法让我们看到吗?

五、播放视频:

六、设置课后问题:(通过结论引导:科学家们没有满足现状,而是持之以恒,不断探索的。并举例子给学生,以引导学生遇到问题想办法的思维模式)

1、科学家为什么能发现这些现象?

2、如果人们只相信眼睛看到的,不去质疑和思考,我们怎样知道真相?

3、你知道哪些人物或你身边的人是有科学探索精神的,请举例并说明。

七、后续延伸:

 可以让孩子口头讲述一个实验过程的前因后果,或写一篇科学实验文章;做一些限定条件的小实验等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