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何必曰利》教学反思
(2014-05-27 12:31:32)
一直以来,高中语文选修课都没有形成一个固定成熟的教学模式,也很少有值得借鉴的经验,所以上选修课文的时候,我们经常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每到结束时,总觉得遗憾颇多。
《王何必曰利》这篇文章出自选修课本《先秦诸子选读》,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先秦诸子论著,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认知社会、人生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内在修养,所以我把它确立为一个主要的教学目标。又因其属于文言文,本着继续加强学生文言功底的原则,我把“积累文言知识,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作为重点。
教学目标确立后,授课时,我的教学步骤大体分为三步:
1.初读课文,积累知识
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读时注意一些文言知识的积累,要求他们画出重要和有疑问的知识点,之后进行小组内自主合作学习,把阅读中遇到的一些疑难文言知识点或查工具书,或讨论,力求学生自己解决,完成学案,最后仍有解决不了的,我再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
2.再读课文,交流探讨
这一环节,我先针对不同的段落提出不同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读书,寻找相关信息,读完后组内根据各自的观点进行探讨交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孟子有怎样的义利观?选文通过怎样的论证手法来证明?你认为孟子的“先义后利”的思想在当时行得通么?说明理由。
结果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3.拓展延伸,紧扣高考
在学生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拓展,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得到提升和升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这些做法,取得了一定收获,但还存有不少遗憾:
1.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字词是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我采取提前安排学生预习的方式,或者采用两课时三课时的办法教授,但这破坏了课堂的整体性。
2.课前预习,课上检查,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有限,问题较多,所以费时较多。这样一节课的时间就显得尤为紧张,以致最后一环节的动笔作文,只能让学生自己谈谈看法,而没有时间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