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专权,先后立了两位傀儡皇帝。为了巩固政权,大力扶持外戚,吕氏家族权倾朝野。吕后死后,大臣周勃、陈平等诛杀吕氏一党,迎刘邦之子代王刘恒进京即皇帝位,史称汉文帝。文帝即位后勤俭节约,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使汉朝初期衰微的国力得到快速的发展。和其子汉景帝刘启共同开创了“文景之治。”
文帝死后葬霸陵,霸陵位于西安东南的白鹿原凤凰嘴。依照祖制文帝应葬于咸阳塬上的西汉陵区,而为何文帝要另辟蹊径把自己葬在白鹿原呢?有一说是文帝故意为之,为的是要远离自己的父皇,和刘氏宗亲保持距离。这还要和刘恒的身世说起。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还是楚汉战争时期,刘邦打败了一个名叫魏豹的地方小诸侯。刘邦好色,宠幸了魏豹的妾叫薄姬。没过几天,薄姬就不受宠了,但是薄姬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一子就是刘恒。因为母亲不受宠,刘恒也不受刘邦待见。后来干脆把刘恒打发到又穷又乱的边陲代地做代王。吕后残害刘邦诸子。曾试探刘恒要改封刘恒为赵王,被刘恒好言谢绝了。刘恒这样做既保住了自己,也在群臣中留下了敦厚的形象。这也是他被迎立为皇帝的原因。
刘恒痛苦的成长经历,中央朝廷的权力斗争,让刘恒对自己的家族产生了巨大的排斥心理,他并不以生在皇家,生在刘家而感到光荣。所以他死后要将自己的霸陵修的远远的,不跟皇族们葬到一块。那么事实真是这样吗?有些人提出了置疑。据史书记载,刘恒为人宽厚仁慈。不是那种个性很强的皇帝,一国之君,凭借个人好恶更改祖制,肯定会遭到朝臣大臣们的反对。刘恒要面对的很可能是大臣们无休止的劝谏,甚至招来天下人的非议。作为一个皇帝,他会坚持自己的做法吗。所以有人认为,因为跟父亲的关系不好,因为对家族的排斥,这并不是霸陵葬在白鹿原的根本原因。
有人提出了新的观点,那就是昭穆制度。所谓的昭穆制度,是我国古代一种很重要的宗庙制度,一个王朝的历代君主在宗庙里边应严格排位,始祖居中,其下依次排列,父亲居左为昭,儿子居右为穆。西汉帝陵的布局就是按照昭穆制度设计的,高祖刘邦的长陵占据祖位,汉惠帝刘盈的安陵位于长陵之右,完全符合父左子右的昭穆制度。那么问题来了,刘恒和刘盈都是刘邦的儿子,可在昭穆制度里属于儿子的穆位只有一个,刘盈的安陵占据了穆位。刘恒就很尴尬了,所以刘恒就开辟了新的陵区,把自己安葬在白鹿原,这样也不会有大臣反对。也有利于自己母亲的安葬。刘恒当皇帝后,母以子贵,薄姬理所当然就成了薄太后。太后理应合葬刘邦的长陵,可长陵后位以被吕后占据,长陵不可能有两个后陵。刘恒于是把母亲也葬于白鹿原,跟自己在幽冥之中相依相伴。薄太后的南陵就在凤凰嘴的西南方向,起封土为陵,有西望吴夫,东望吴子之说。
还有个问题,根据史料,霸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依山凿建的帝陵,是真的吗?根据考古专家实地考察勘测,在凤凰嘴周围的陵区没有发现任何人工的痕迹,在凤凰嘴的山体里也没有发现人工开凿的空洞。这说明凤凰嘴并不是霸陵所在地。那么真正的霸陵到底在哪,根据汉陵葬制,帝陵和后陵应该相距不远。按照这个原则,考古专家在刘恒之妻窦皇后陵以西,凤凰嘴东面发现了一片宽敞的塬地,在这里也发现了大量的丛葬坑。专家推断这里才是真正的霸陵所在地。所谓的依山为陵只不过是后人对史料记载的误解和讹传。至于霸陵为何没有封土,这就体现了刘恒一贯的低调作风,节俭,爱惜民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