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一些历史知识
一些历史知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36
  • 关注人气: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陆河一些地名之由来

(2020-03-27 10:38:03)
分类: 一些历史知识

陆河一些地名之由来

                       http://www.360doc.com/mymsg.aspx?app=4

激石溪——属新田镇,人们也称其激石溪.因其境内有一条由北向南奔流而下。穿山激石之溪水.故名激石溪.这里是有名的革命老根据地.1923年。在此成立了乡村农会,1927年农民自卫军参加了海陆丰三次起义.解放战争时期是海陆丰人民自卫队东北大队的主要据点之一.
   
黄麻地——新田镇所属.约于明万历年间,刘姓在此定居.因茅草丛生.近音,得名黄麻地.
   
屯寨一属新田镇.约明万历年间,杨姓先民定居寨顶村,后曹,赖、丘、叶等姓迁入,形成屯落,故称屯寨.
   
渡子头一新田镇所属.居螺河中游西岸,约明正德年问,张姓在此始居.因河宽水深未能架桥.常年靠渡船来往出入.故名渡子头.
   
下陇——上护镇所属,是上护镇府驻地.相传清雍正年间.谢氏先民在今护北下寨村置居.上护境内周围环山围绕形成一个盆地,平坦的田野中横卧一道山岗,客家人称其。陇以西为下陇,因后来辟为圩场.取名为下陇圩.小街道略呈形,卵石铺路面,19743月建公社后。企事业单位渐向南面和西面扩展.今天新、老圩场均铺上水泥路面.
   
麻竹径——属上护镇.相传冯,李、朱三姓先民先置居于此,后外迁.约100多年前.叶姓从螺溪、河田迁居至此定居.过去这里山深林密,盛产麻竹。路曲径狭,得名麻竹径.
   
杨家庄——属上护镇.相传400年前.杨姓先民在此建村庄而取名杨家庄,今称杨岭.
   
硁头——上护镇所属,地处螺河中游西岸,相传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朱姓率先到寨下村置居。明朝宪宗成化(14651487)年间,刘姓迁来广东省惠州府吉康都赤花硜头老屋家创基立业。

硁头岭背有处(1981年建成樟河水电站的拦水坝)约十丈河段的河床为花岗岩石结构,怪石嶙峋,形似中间有丈把宽排洪口的天然拦河坝,河面狭小、石多滩险,螺河经此骤然落差,激流漩涡、奔腾咆哮,当地人称为”(即水撞击石头之声如同敲击石头的刚劲有力的击石声),又称:赤花硜。村在硁的前头故得名硁头,又称:赤花硜头。且以螺河为界,分为东硜和硜头(西硁).

鸡栖坑——属上护镇.位于陆河至陆丰公路与上护公路交叉处.相传约600年前,李姓先民从五华携带家眷徒步到此,投宿时,恰逢雄鸡高呜。以为吉兆,遂定居于此并取名凤栖坑,以后又改为鸡栖坑.
   
樟河——属上护镇.原为潋坑.即榄坑之谐音.清末建村。约清光绪(1875年~1908年)年间 ,邓姓在此置居。1951年实行小乡制时,因其地处樟洋河与螺河汇合处而更名樟河.

下村——属上护镇.相传宋末.帝昺兵败,路经此处。见地势利于屯兵扎寨,便亲自进村巡查.得名下村.约清乾隆年间,叶姓自螺溪迁入此村置居.后邓姓迁入.
   
砬下村一属上护镇.此地山岭连绵,地势峻蛸.海拔400米以上。溪水流经此处陡然落差10余米,激漉直泻.日久天长.溪润被冲成深洞.客家人称之为.村位于砬之下侧而得名砬下村.
   
粗石坑——属上护镇.明嘉靖年间(15221566),朱姓在此置居.村有一条小河。因水土流失严重,河床存留的全是大小不一的石头.故称之为粗石坑.
   
高砂——属河田镇.由新寨、上寨、下寨、大塘肚组成.约于明嘉靖年问.高姓在此始居.因当地有错矿砂.得名高砂.后孔姓迁入定居.
   
黄沙坑——属河田镇.因属红土地带,村边有一小坑,每当暴雨过后。便遍地黄沙淤积,故名.
   
下圳坝——属河田镇.约400年前,黎姓先民在此定居.因西面有二条河和三条圳渠环绕着一个小平原.客家人称其为坝,故称下圳坝.
   
揖江村一属河田镇.相传古时候有一老翁路过此地.口渴难忍,便向村民讨水解渴.村民当即端茶水送老翁畅饮,老翁饮后站在岗上对着村子深深作揖致谢,村人视之为荣即将村子取名为揖岗,后来误为揖江,至今延用.
   
新圩——属河田镇.相传600多年前.河田镇尚未建圩场之时,农村集市贸易即在此地,称之为新圩.清初曾在此设过衙门.统管陆丰北片政务.
   
东坑圩——属东坑镇府驻地.境内有一条坑直向东流,称之为东坑.
   
大溪一属东坑镇.相传明崇祯年间(16281644).江、杨、汪.谢,张.欧.孙七姓在此居住.因境内有一条河流.当地人称之为大溪.由于其时捐税沉重,村民只得开山种杂粮度日,故称大溪.
   
郭公田今名丰田,属东坑镇.清初郭姓先民迁此始居,耕地种田.后有吴、罗.宋、陈、彭、朱、邹等姓迁入.故后人称郭公田.
   
石塔村——属东坑镇.约于明末清初.吴、江、汪、藏、邓诸姓在此置居.后外迁。现为黄姓居住.该村是丰田坑,禾坑、水岸洋坑三坑汇合处,这些坑全是石坑,到合口处聚石成塔,形成塔形结构的石山.而禾、塘湖水两边形成石塔溪口,故得名石塔.
   
茅坪村——东坑镇属.因该村境内无平坦之地,故客家话称茅坪(无平)之意而得名.
   
草鞋窝——东坑镇属.因该村地貌形似草鞋而得名.
   
凤凰山——属东坑镇境内一高山,因其貌酷似凤凰而得名.
   
良洞——螺溪镇属.相传明嘉靖(1539),叶姓在此定居.其西.南,北三面群山环绕。境内有二条小河流人螺河,水源充足,内中田洋开阔,地势略呈长形,客家人称之为洞.故曾有西洋洞之称.解放后建乡时定名为良洞
   
郭安圩——今各安圩,螺溪镇属.相传明嘉靖三十年(1551),郭姓先民在此安居.取名郭安,喻郭姓安居之意.后郭姓迁走.叶姓接居,取其谐音改称各安.村背有一座高山与五华县交界.名为葵头蟑(海拔517)。其时山路崎岖.曲折坎坷。是两县唯一交通要道.解放前。食盐、木材等都由老百姓用肩挑经此地交换转销.后渐成小圩场.后称各安圩.
   
正巷村——属螺溪镇.相传明朝中期,叶姓迁此.屋后有树林,居民养鸡,常有母鸡在林中下蛋.视为好地,即选此置居建祠.并将老妇找鸡时与他人的对话正上,取谐音正巷为村名.
   
太平围——属螺溪镇.明末清初.江、施.涂、赖、郑、梁诸姓在此聚居,房屋环绕而建,形状似寨,大家和睦相处,太平无事,故得名太平围.后以上诸姓相继外迁,叶姓接居至今.
   
热水坑——属螺溪镇.约于明嘉靖四十年,叶姓在此置居.因这境内有温泉,水温较高.农作物较之早熟.称之为热水坑.
   
书村——螺溪镇属.400多年前,叶姓在此置居,村中读书成风,有多人外出教书,得名书村
   
欧田圩一属螺溪镇.明末欧、田姓在此定居以姓取地名.后迁走.罗、叶姓相继迁入接居,此处临螺河边沿水运方便。农贸集市频繁,渐成小圩场,建有店铺儿十间.后来人们习惯称其为欧田圩.
   
万东——南万镇属.约于250年前.高、叶、廖三姓在此聚居,以三姓取为村名.取方言谐音为蕉叶寮.清雍正年间(17231735)三姓迁走,陈、叶.范、汪等姓接居.1951年建乡制时,因是从万全分出,取万字为头,又因当时人们崇拜毛泽东。故称万东.
   
铺子里——南万镇属.约100多年前.陈姓在此开小店铺经商.后陆续有人到此开店营生,取名铺子店.今南万镇府驻地.
   
梅子角——属南万镇.相传清末.罗梅有、罗梅青等四兄弟在此创建私立学校.校名为梅子阁.后以地方语言谐音,改为梅子角.
   
罗庚坝——南万镇属.约300年前,李姓到此定居。四面群山围绕。村中有一小山.山脚呈方形.山顶圆平,整座小山酷似罗庚。在两条较宽阔的河中间有一寒阔地带.像个小平原,客家人称之为坝,后被辟为农田,故取村名为罗庚坝.
   
南各村——南万镇属.约于300年前。邓姓在此定居,以种植靛青,开设染房为生,故称蓝房各,后取谐音为南房各,解放后简称南各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