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极拳内在的东西!“内劲、走架、根劲、横劲、丹田”孙存周手稿5篇  太极养生堂

(2017-03-14 13:05:19)

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说他都是外,筋骨皮肉。动作,也是阳.筋骨形体形态动作这些我们只要努力辛苦每个正常人都可以做得到。但这个内没有老师的传授就会让你云山雾罩啦。看碟片,看书本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

我们必须清楚。这个也就是历代先师各门各派所守秘所在,所以要想真正练好太极拳,要有明白的老师指引指导是必须的条件,我们练太极重点要练的是这个内也就是阴的一面。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要平衡。我们要知道。初级学习我们一定要在老师传授的基础上去修炼。

当基础有了一定水平后,就要发挥自己的悟性。内是什么就是意念、心神、神经、内脏虽然看不见但我们经过锻炼可以感受得到。所以我们练拳的时候要时刻注意阴阳的平衡。

拳论中说的有上有下,有左有右,就是说当你一只手向前时候不要忘了有一部分肢体是向后与前手构成平衡的。当你虚灵顶劲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下沉的平衡存在。

拳论中有:先在心后在身这样一句话。这个心就是内!一搭手,觉得不是手在动,而是丹田在动,这就是内。


我们通常都讲:天是一大天,人是一小天。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神气精。我们练拳一定要在身内下功夫。切莫外求。这样才是健康之道。


 
     天地人三才,人在其中。天大地大人亦大。要以我为中。与天地万物平衡和谐。首先要自我和谐,加强自身修养,然后方可研究心意放大与天地同体的大课题。佛家有首诗歌: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尔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快向灵山塔下修。我们不妨都看看。我觉得对太极拳的修炼很有启示。至于如何叫对或错。我个人观点凡与拳论相违背的都是错的。符合拳论观点原则的就是正确的修炼途径。太极拳是智慧拳,知识拳。全凭心意下功夫。至于我们肯用心,肯下功夫每天我们都在离太极拳的殿堂越来越近。
气血的运行都离不开心意思想的指导。性命双修就是动武结合,静是蓄养,动是运行,这样就符合了太极中的动中有静,静中生动的哲理。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养生中的不可变的哲理,适合万事万物,行动坐卧不离这个。练拳,练功行气中这些思想意念不可断,静则守窍炼丹,动则气运全身。
       所以学架容易改架难。只能一点一点的学,不能一套一套的学,3个月学一套拳,最后等于零。3个月学一个姿势,有可能太极拳内涵就懂了。小架子10年不出门,大架5年能练好。10年后该懂得一定能懂,只要学的准。太极拳必须手把手教,手把手叫正宗嫡传,跟着老师屁股后打,那你学不到内涵,必须手把手教。所以说公园学拳架的,百分之九十九,是太极操。太极拳必须精雕细刻。否则不行。
拳架也好,单式也罢,都得这么做。
        那内修炼的感觉是什么,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的精华是内功修炼,否则都是花架子。其实他们内功修炼的核心部分是相似的,即混元劲。只是太极偏柔,形意,大成偏刚,八卦善旋转,这都是相对的。  其实太极拳的精华部分和最有趣的地方是浑圆劲,是内三合,也就是神意气主导下的内劲修炼,不是一般人以为的光是把拳架撑好就可以的,那是外三合的部分。
      大多数习练太极拳的人,都可能会问同一个问题,即如何可以练出太极功夫,而不是天天打太极操。如果有人对你说,你只要专心打拳,做到松静自然,日久定会功到自然成。你相信吗?如果你打拳,全身各关节没有很强的阻力感,你就可能是在练太极操了,几十年都出不了功夫的。
       内功有专门的练法,是在松紧中求平衡,从而达到真松,不是靠练拳一味求松就行的。光练太极拳不练功,一辈子都可能得不到真松。松的状态不同层次有不同感觉,“松”应该是“蓬松”或“膨松”,不是软.举例其中一种状态,感觉周身皮肤和关节缝隙被气微微撑开,像充了气的皮球。按其中一个部位,其他部位会膨起。如别人按你手,你手不用力,腰腹“丹田”会鼓起,以腰腹之劲可以轻松将对方推出。
把内功修炼所得的“东西”加入到太极拳里,打拳时刚开始的感觉就像汽车挂上了档位,打拳有阻力感,这是得劲的标志。反之行拳就像汽车挂空挡,油门加的再大,拳打再多遍,也是空的,毫无东西。
       在这个阶段感觉主要是前臂发沉,感觉骨头发重,坚硬无比,有绵里藏针之感。然后是小腿发沉,再然后是脊椎骨发重,走路旁若两人,感觉身体饱满,力大无穷。这个阶段最大的感觉是能感觉自身的骨骼的存在,有骨肉分离之感。这个阶段习拳,外人看感觉沉稳有余而不够流畅。
       再往后,行拳时能感觉全身各关节、各部分之间似乎有无数根橡皮筋互相拉扯,弹性很足。感觉全身筋被绷紧,而肌肉放松。这个阶段习拳,外人看似乎不是很中规中矩,有些随意,感觉好像没什么膨劲,似乎很轻松,实则不然。这个阶段随着合劲质量的提高,外形越随意轻松,合劲越饱满。没练到这个层次,是看不懂的。练完之后,有时会感觉象刚练过举重一样,出现筋骨酸涨的感觉(与肌肉酸胀不同),特别是背部两根大筋,还有一些大穴,如肩井穴、手三里、足三里等等会酸胀。这个时候要开始注意“练”和“养”的关系,比如说三分“练”七分“养”,否则有可能酸的似乎筷子都拿不起来。这个阶段能真正做到上下相随,任何一部分都不会妄动(因为全身各部分已能随意相合)。
       再往后,行拳时能感觉似乎全身皮下筋膜被气撑开,与骨肉分离开来,全身像个气球,浑然一体,里外合一。能感觉全身中和无比,不偏不奇,感觉其乐融融。这阶段要求意念似有似无,勿忘勿助。习拳时感觉全身像个肥皂泡,轻如鸿毛,似乎感受不到自身的存在,行拳迈步有时如临深渊,好像稍有妄动肥皂泡会破灭。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内家拳主要练的是“筋”“骨”,绝对不是肌肉。
      最后不要太迷信什么拳是最好,什么架子最古老,什么拳最能打。这都跟拳没关系,跟人有关系。我的观点素来很明确,术业有专攻,练拳击的打泰拳,练跆拳道的打巴柔,都是一种阉割。没有最强的拳法,只有最适合环境的拳法。根据自己生存的环境,选择自己最需要和最喜欢的拳法就好了。在和平年代最好的拳,就是养生。
     如果要坚持追求“实用”,则必须对环境或者拳法进行改造。
     如果目的是传承,则要保持其原汁原味,并且了解所传承的拳法的本来面目和用法就可以。


 


“内劲、走架、根劲、横劲、丹田”孙存周手稿5篇

内家拳术。乃动中求静。强身固气之学也。能使吾人之精神。藉拳法之姿式。顺逆伸缩。阴阳变化之姿式。于无思无意之中得以修养也。其法(姿式)简易。既无折腰曲腿之苦。复无奇异难能之态。虽男女老幼皆可习之。


身体遇懦者,可以使之强。遇刚者可以使之柔。即或身体极弱及有劳伤病症者。因其不尚血气不努力。纯任自然。故亦能练习。有百益而无一害。久之气质中和。胸宽腹实。气固神完。却病延年。可操左券。


太极拳。又名十三势。即掤、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是也。练习姿式。约有百余手。初练似繁难。殆少入门径。知其总枢。则不难从事自习也。其枢在腰。力起脚跟(即呼吸以踵之意)。形于四肢。心静意专。一气贯穿。形以意运。不断不滞。气如车轮,动作不散乱。总要在○中求方法。所谓得其环中。则应变无穷也。


练拳必须心静。心静则意专。意专则举手动足左右前后伸缩往来上下相随。内外一气。变换姿式无不如意。意之所至。即力之所至也。


变换在腿。含蓄在胸。两肩松开。气往下沉。力起于脚跟。主宰在腰运用在两肩。伸缩如前面有物。彼退我进。彼进我退。有不丢不顶之意。


  内劲

拳中之内劲,是将人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着,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其理无非动中缩劲,使气合一归于丹田。

  以修内劲为宗,不求奇异之形.惊人之式,则修习之法必能简约。内家明劲、暗劲、化劲,随气机饱满卒级而上,由公尺劲,进而为尺劲,再进而为寸劲分劲,周身一气.是不加力而力自彰的自然之力.

  养气的人擅长竖劲,因为气沉到足,一踩地力由脊发,可打双手劲;练气的人擅长横劲,内气出入丹田,贯通手足,丹田劲就是腰力,腰带手足合一,就是身力。

  一搭手身力一横,就可以轻易破开对方的手,滚动进去力如巨蟒,是因为手力抗不住腰力之故。横劲的好处是大吃小,因为腰比手粗。竖劲的好处是意在先,因为能发竖劲,表示气已沉至足,枪声一响就可以蹬地跑出,气若不沉,还须先沉身蓄力方可跑出。用横劲破势,是得心应手.用竖劲攻敌,是势如炮竹。而万一横劲遇阻,硬行不得,就迂回转圈再进横劲,就又是缠丝劲.

  缩谷道使丹田之气经过聚炼,达到一定能量,通过缩谷道,使气通过此处,上行于后督脉,过此关以便达到小周天的运行,体内阴阳二气的和合,产生出内劲,此劲发放出去,似惊雷,威力无比,却又不伤肝。

  提肛帮助腰马合一,能令全身结构连为一体.同时也有助于腿部肌肉在马步时放松,从而使整个身体达到高度警戒和完备的状态.

  入门以先修外家为尚,此指筋骨肌肉力道劲道之锻练,有此基础未来入了内家,先有劲道力气且外形强健,身手敏捷,奠基之后,犹有内功一法,在松静中求养,此时周身越自然越好,无拘则自然易入道。

  直入内功者非不可行,只修者非直线成长,其关卡甚多。故古之学武者,无论内外家都必然先修外功技艺,几年后再入内功,内功成熟圆融即是内家,苟有道心再参道门。内家功夫不一定得有外家硬功练法才能打人,凡认为不练硬功不能打人的,均是未得内家心法者。

  走架

  走架,重心只在一只脚,所有活动全由脚底涌泉带动,全身全部松掉.此时是全身舒服畅快,气机腾然,做的好时,有时置身空山灵雨,每脚踩出去有如踏在水中。

  发劲全部动力,只在脚底涌泉,走化腰胯带动,全身放松不施丝毫之力。应敌时,敌若推之,则把力量导引到脚底涌泉,如泥牛入海,应拳击脚踢,则迅速欺身向前,如发箭冲进对方门户,在对方力量还没发出(还在根节)就将对手发放出去。

  如果对方能守,只要有任何接触面,即用此接触面将对方发出.重心完全放在一只脚上,左右旋转,起落钻翻,如龙卷风,如水之漩涡,气沉入脚涌泉。以重心在左脚为例,身体向下向左钻下,乃接地之力,身体向右向上,乃吞天之气,此时全身力量只放在一只脚底涌泉,故其酸楚无比,很吃功夫,由于全身松透至极,故打人发人,如水如风,无形无象,无有招式,对手在毫无感觉不见招式下,如被风刮起,被水冲走。

  经内功训练后,走架已不重外形的规矩,而重内在气机鼓荡的感应。吸气入丹田,同时全神贯注,气走满入全身,胀如气球。蓄存气不出,神感觉全身外面皮肤接触空间之气流或温度;吐气身体感觉体内萎缩向丹田,而气体由各毛孔泄出。空体无气尚未进气,要感觉体内有万千气流在体内,乱闯钻探各部位。不要管呼吸,注意力在呼吸上,其式必空,主要是式要整。

  拳术惊炸力和穿透力基础都是整劲。练整劲中长力气,并非是为了练力气而去练力气。为练劲而去练劲,就把劲练拙了,这样练出来的劲用处不大。练拳拼命的发劲,练拳太猛力,容易伤害自己身体,只要一动起来浑身都有那个意思,就起到作用了。

  刚劲与用拙力、求迅猛是两码事。练刚劲也要顺乎自然,在轻松、和谐中按照技法要求,逐渐去追求上下内外.完整一气所形成的刚劲。体会把劲含在身上练拳的感觉.多看孙禄堂先生的照片,多体会拳中的意和劲。练拳要明拳理和含义,不然和做体操没区别。

  根劲

  内功最基本的就是根劲和放松,放松之后出根劲,有了根劲更放松。放松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自信,做自己得心应手的事就会放松。人要是腰腿有力,跳得远,蹦得高,动作快了,别人一拳打来,要躲要打随心所欲,心情当然不紧张了,一放松就解放了脑,人就健康,思想和心态也变化,内功让人沉着,思维敏捷,用在打斗中远比力量更有效,也更可贵。内家功夫里"硬碰硬"招法诀窍就是,一定要用上根劲,碰撞时骨头一转,看是两个人碰骨头,其实是我小小打了他一下.骨头一转就把横向的来力变成了纵向的力通过骨架传走了,纵向承力再大骨头都不会断的.对方骨头若是不动,只有吃打伤了。

  腿之根在胯,内家高手劲路打通,外形不动,身势一沉脚就上去了,根本不须摆腿加速,力量还大得很.最关键是这种踢腿法,可以近踢身前,远踢丈外,任何距离都发得出劲,让人无法阻挡。

  不懂内劲的人发腿很难用上力,即使有力也只在腿脚最终摆开抡圆的时候,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对手胆大的上步一堵就完了。内家发腿在未起脚之前就完成了加速的过程.想去堵内家踢腿的人,再近都正好撞到枪口上。

  外家拳人才,全靠在实战中把劲路打通.实战时,心到手不到,天生腰腿有力的人一急就把根劲找到了。根劲打通,手的速度和力量如有神助,干什么都心想事成.功夫上身后,心中不知觉地生出豪气,遇事临敌眼毒神聚.毫不慌乱,每每有英雄之举。

  横劲

  横劲是一种全体拧转的裹合劲。起手时有横,入手时有横,身起时有横,身落时还有横,足进时有横,足退时也有横。

  周身横劲为先天之横。太极称为周身掤劲,练内家拳即可得周身一丹田,即周身一太极。可护体,兼以虚实、虚灵之用。即变成极善沾粘,吞吐以胸腰,进退以步,此即善化善护之功。

  气动即韧,指相互间之运动。即使不动,敌人快速打来,碰着身间架骨棱,亦如中铁骨铁壁,周身亦如皮革(高者),若以此韧劲拳掌臂足,挥向刺向敌手,稍近即可伤之。

  绝劲,称为寸劲。抖劲,称为急刚劲,冷脆劲。绝劲的主要来源在于龟尾之急剧转抖和丹田之气的集聚吐发。抖劲在臀。翻浪劲理很简单,波浪拍岸的劲力很强,但它的劲源并不在其表面,而是起源于大海底部的运动,活跃转化于海洋中层,进而作用于表面,其理就在于此。寸劲不只是外家以掌根沉按人、伤人,而是以柔掌发人,已周身整劲且神气纯,能震身猛抖而发跌人。

  更上即为分劲,功夫火侯更纯故,微颤不见猛烈之形,跌人更妙,故曰沾粘颤。此劲打的是阴阳返复劲,其发人能让人双足同时离地。抖震劲可在一接手以内劲破开对方的手直取要害,而且抖劲还有防守功用可以将来力滑开。

  内家功夫以松柔为本,混身肌肉一紧就松,十秒里有九秒都是松的,如闲庭信步,越战越勇,打个通宵都不累。松是很难练的,腰胯上的肌肉,没练到时,感觉不到,怎么能让它松。脊椎上有很多肌肉,特别是腰下部和髋关节附近的肌肉,在练到之前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存在,练到之后才知道原来那里也是可以动的,而且还力大无穷,内功的力量全是从那几块脊椎上来的。

  人体是个大弹簧,就是说的那几块脊椎上的肌肉.这几块骨头有了开合,动起来了,人就能生出胆色,碰着老虎都敢咬一口。龙形搜骨,发劲讲求骨力,髋部也就是腰椎、骨盆上的肌群丹田。中节能够发力,腰胯关节可以开合.周身骨架筋经贯通,丹田力可以顺达周身各个部位,没有内耗,劲路打通。

  丹田区域的肌肉,平时人们根本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除非扭伤了腰,但练到之后就会体会到人身上这几个最死的关节里蕴含着最强的力量,那是原始的野兽之力.真正的本能之力.虎豹奔袭猎食时那种惊人的速度.力量和协调性,都是从这几个部位发动的.有了这种力量作后盾,文人学士也敢沙场一搏.形意拳讲龙虎二气,这龙跟虎,最强的就是脊椎和腰胯,身上有龙虎之能,胆色怎能不壮。

  丹田

  丹田发力是指腹腔隔膜以下,骨盆以上的这个球状空腔,得像皮球那么富有弹性(筋膜之功),像钢球那么坚固(骨架之功)。所以内家一脉,首重丹田开合,所谓"一年打死人",就是因为从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这个部位。有丹田之开合,才有全身骨节协调一致的开合,有了内开合,才能谈到胸背.四肢的外开合,没有丹田开合带动全身内变,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滔滔不绝翻浪力的。如果不得法,容易把劲挂到胳膊腿上,不易往内里深入。

  圈内打人,圈外推人。所谓圈内,即盘骨发力范围,所谓圈外,即盘骨发力范围以外。力量的终极来源,就是盘骨,古说腰胯只是笼统的讲法,实则只指盘骨,就是用盘骨来打你。这个部位,一女流只要懂得开胯,以盘骨的收束,开张以致旋动来发力,带动通身骨骼出击,那么纤纤玉手一掌打死你不奇。盘骨的发力,外表上看不到,所以对手被打得折肢断臂,仍不知何事。

  成人的盘骨,尤其是男人,已经硬化,其构合缝隙的软骨,也已钙化,连成一起,所以成年后才学太极,不易开胯.两年而能开胯,已经算快。学懂用盘骨运动来发力,还同时要学脊骨的节节用力,节节贯通.由盘骨带动脊骨,再带动四肢筋骨发劲.

  真正的内家发力,内压集中点在腹部,以髋关节带动下半身,腰椎骨节带动上半身的运动带动全身的运动。关键在于腹部的抟气,腰腹肌均衡收紧,内压增大,给腰椎的内动提供一个有力的内在支撑。尾椎的惊乍,以骨盆为轮,脊椎为轴的发力,腰.腹.股肌肉搓动骨盆,力量沿脊椎上升,传至两手.整体的感觉是劲力从尾锥或是叫裆内像龙卷风一样升起来,两腿的筋被抽紧,两只脚不得不抓住地,否则就要被这股力量给带的腾起来.这样练下去,直到力量大的十趾再也抓不住地为止,就会出现《神运经》上的飞腾之功,或叫轻功。像鬼魅一样飘忽,野兽一样协调的身法。

  内家暗腿就是指开发出这种力量后,贴着地走就是步,脚一离地就是腿,力量来源于腰际.所以有前辈能做到手足打法互换.但这种用力方式,对身体的综合要求极高,首先是周身筋膜(胸背腰腹裆胯)的拉伸量,再有就是骨节间关节囊的韧性强度,要达到内在的骨架贯通.隔膜要下沉,裆胯要上翻,腰椎要拉开、后倚,形成丹田的中空内实,就像两胯之间夹了一个充足气的大皮球,这个球又抱着肋骨.这样髋关节,腰椎的运动才会有可支撑,力量才能上肩背,贯四梢,身法运动才能涵上劲.

  招法会因人而异,不切实用,故强调找劲、发劲,做到自然合谐,才能使外形合顺,劲从中来,内质中和,气自然生,四肢百骸气质归一,摒除后天拙力.任何门派真传功夫都是一气所成,内劲所成,此为本.至于应用手法,有了完整圆融之内劲,简单手法即可成极高妙之手法。

  按规矩操练,逐步找出上下相随.内外合一的先天真劲.使人身散乱之气,纳入丹田,运之周身,成为完整一气.以身体中心为活动起点,能使整体力量连贯运作,使身体每一部份都拥有整体力量,使对手与自己身体任何一点接触,都受到整体力量的反击.当整劲没有练到自如的水平时,实战时就要放弃练拳时练习整劲的要领,怎么好打怎么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