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练,悟
(2025-03-17 18:59:59)分类: 教学随笔 |
知识可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主要是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知识,概念、定义等都是陈述性知识,检查的标准主要是看学生能否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有关的概论、命题、规则、网络、图式等可直接陈述的知识都是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要达到成诵的水平,能把概念、定理等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主要靠“记”,记住了基本上就可以说是学会了。
死记硬背这样的方式让人听着不舒服,但事实上这样的方法却是初学者最为常用、也简单有效的记忆方式。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样的说法听起来好听,但怎么实施?记都记不住,下课铃声一响就忘得一干二净,怎么理解?
依我的经验,对于多数人来说,先想办法记住,之后再慢慢消化吸收,这才是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有一点要清楚,大多数人的记忆力是非常有限的,用死记硬背这样的方式记忆的东西不能太多,否则就记不住。
记住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之上不断扩展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生从早到晚上的每一节课,哪一节课的内容不重要?哪一个知识点不重要?但是,如果都重要,那就没有重要的了。
能区分出所学的知识中哪些是关键点、哪些不是关键点本身就是学习能力强的一种表现。
程序性知识是主要是用来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程序性知识主要是方法、技能,它们可以归结为一些规则或操作步骤,操作步骤实质上也是一种规则。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前提是先要学习相关的概念等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主要靠“练”,练习的次数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掌握好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目标是达到自动化的反应,也就是看到条件就知道应该怎样做。
有些人练习几次就可以掌握好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些人需要练习的次数比较多。如果需要多次练习才能掌握好所要学习的知识,那么,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就掌握不了多少知识,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
需要练习的次数少就学的快,需要练习的次数多就学的慢。需要练习的次数多到一定程度时,有些人就难以忍受练习过程中的煎熬,就会坚持不下去。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不是独立进行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也就是说,我们是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的。
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是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策略性知识也可以说是程序性知识中的一类。
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主要靠“悟”。
不论是看书还是听他人讲解,我们看到或听到的都是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是一个又一个成功解决问题的案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很少能听到问题解决者告诉我们他(们)是怎么想到这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
策略性知识解决的是怎么能想到问题解决方法的问题。能想到一个好的问题和好的问题解决方法,是人类智慧的终极表现。
在练习的过程中“悟”,在实践中“悟”,“悟”是总结和反思的结果。“悟”,需要足够的主动性,需要足够高的智力水平。
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是无法通过强迫完成的,这是它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个很大的区别。
把学习按在课桌上,可以促进陈述性知识和简单的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但如果一个学生没有足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是无法提升其策略性知识水平的。
能拥有高水平的策略性知识,才能成为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的人。创新型社会的建设需要的是足够多的具体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一个又一个只知道刷题的作题家。
最后作一总结,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靠“记”,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靠“练”,策略性知识的学习靠“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