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极端状态说明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
(2023-10-08 10:41:04)分类: 教育随笔 |
“想学的(学生)不用老师教,不想学的老师教了也学不会”,“聪明的(学生)不用老师教,愚笨的老师教了也学不会”,不知道大家听到这样的或类似的说法,会怎样想?
说这些话的人,主要目的就是要否定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上面的说法有什么问题?
第一,想学的或聪明的(学生)真的不用老师教吗?想学就能学会,多聪明才能做到这样?不用说过去知识传播渠道不通畅的时代,就是在信息爆炸、信息传播渠道通畅的现代社会,有谁能真的做到无师自通?
还有一点,“不想学”是什么样的状态?是一直不想学,还是时断时续不想学?是不想学某一门学科或某几门学科的知识、某一项技能或某几项技能,还是不想学任何知识和技能?
世界上有什么也不想学的人吗?
“愚笨”是什么状态?普通中小学的学生能愚笨到怎样的程度?他们怎么可能什么也学不会!
我理解有些人的抱怨,他们所说的“学不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不会,而是指学习成绩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或者没有达到他们对升学考试的要求。
第二,除了“想学的”和“不想学的”、“聪明的”和“愚笨的”等极端情况以外,更多(80%左右的)的人处于中间状态。
两个都处于中间状态的人,他们之间的差异也可能非常大。
一般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处于两个极端的学生的影响的确不大(但不能说没有影响),这也是本文开头几句话有合理之处的原因。
教师的工作,更多的是促进了处于中间状态的大部分人的发展。教师的工作,不是没有用,而是作用非常大!
与此类似的问题很多。
比如,医生能治好人类已知的大多数的疾病,但健康的人不需要治疗,对于病情严重到一定程度的人,医生也回天无力。
再比如,通过公检法系统工作人员的努力,可以使社会治安保持在良好状态,但他们再怎么努力工作,也无法杜绝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只注意到两种极端状态,而忽略了处于中间状态的更大的部分,这样的人很容易走极端,很容易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