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的生活——玩的花样
(2022-11-16 11:02:55)分类: 叙事散文 |
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和同村的小伙伴们经常玩得很是开心。
我们村子很大,与我同龄的人很多,我们村上有学校,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还有高中,每个年级两个班。学校里基本上都是我们村的孩子,一个年级大概有八九十人,也就是说,全村与我同龄的男孩子应该有四五十人之多。
那个时候,村里的男孩一般不与女孩一起玩。
村子太大,我们一般也不会和距离太远的同龄的男孩玩,大多是和邻居家的年龄差不多大小的伙伴们一起玩。
我小时候(十岁前后)经常玩的有以下几种。
一、打落(佬)
“打落(lao)”是男孩子们在农闲时常玩的活动,我过去没有想过这个lao应该怎样写,现在感觉用“落下”中的“落”字比较合适,根据读音也有可能是“佬”,这些只是我个人的想法,不一定准确。
打落是这样玩的,在比较平整的地(多为打麦场)上画两条平行的线,两条线间的距离根据玩伴的体力确定,大概有十多米、二十多米的样子。在一条线的中间竖着放一块砖头,参与活动的人每人在砖头上放一粒小石子,然后大家站在另一条线的后面轮流向竖着的砖头投掷石头、砖块等东西。投掷的时候,人不能越过脚下的这条线,投掷的石头、砖块落在地上的位置不能超过竖着砖头的那条底线,否则就算犯规。犯规的人不能参与这一局后续的活动,也就是被取消了这一局后续活动的资格。
谁能打到竖着的砖头并使砖头上的石子掉落到地上,那些掉落到地上的小石子就归谁所有。如果有人打中砖头并使砖头上的小石子全部掉落到地上,这一局活动就结束了;如果有人击中砖头但只有一部分小石子掉落到地上,也就是砖头上还有小石子,活动就继续进行。
如果一轮击打之后砖头上还有小石子,那么就进行第二轮击打。
在第二轮打落中,打落的次序由距离砖头的远近决定,距离近的人先打,依次进行。
一般来说,活动会在第二轮结束,因为这个时候打落的距离很近,很容易直接击倒砖头。很少有进行第三轮打落的。
在打落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要记住自己用的石头或砖头。打落过程中如果有分歧,由大家共同裁决或由最有威信的那个人裁判,很少有人不服从裁决的。
不服从裁决的人,以后玩的时候就不让他参加了。他自己也会因为觉得大家欺负他而不再参与这一拔人的活动。
一局或多局打落活动结束时,手里小石子最少的人就算输了。输了的人按打落之前的约定会受到一定的惩罚,可以是大家轮流打他的手心一次,可以是他躺地上大家一起压在他的身上,像叠罗汉一样,也可以什么惩罚都没有。
如果有人输了以后不高兴,我们会说“又不是输金子输银子,急啥哩?!”
二、摔泥炮
小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玩摔泥炮。
自己和好软硬适中的泥巴,做成手掌大小的盆状,底要尽可能薄一些,这就是泥炮。一只手高高举起泥炮,口朝下用力摔到一块平整的石头上,泥炮四周如果同时落地,泥炮的底就会炸开并发出响亮的声音,这应该就是泥炮的名称中之所以有“炮”的原因。
泥炮做的不好或摔的不好,泥炮是不会炸开的。
泥炮并不是声音越响亮越好。两三个人(一般人数不会太多)玩的时候,如果一个人摔下去的泥炮只有底部炸开,其他的人要用自己的泥巴做一块能盖住炸开的洞口的泥饼送给摔泥炮的人,泥饼的厚薄要得到泥炮主人的认可才行,当然,泥炮主人的要求也不能太过分。
为泥饼的大小、厚薄而争执的事偶有发生,在反复争执的过程中大家慢慢就有了标准。
如果摔下去的泥炮底部没有炸开,或者炸开的不只是泥炮的底部,也就是泥炮的边也炸开了,我们称之为“豁皮了”,其他人是不给泥饼的。
做好泥炮后就可以摔,一轮活动中每人摔一次;活动会进行多轮,直到有人不愿意玩了或家里有人叫的时候活动就结束了。
摔泥炮一般都是在家门口玩的,摔泥炮的大多是年龄比较小(一般十岁左右)的男孩,女孩子或大一点的男孩是不玩摔泥炮的。
三、滚铁环
小时候常玩的还有滚铁环。
铁环是一个用铁制的圆圈,这个铁圆圈是过去人们制作木桶时套在木桶外固定木桶上的木板用的,一个木桶应该有一道或两道铁箍。我小的时候,村上的人们已经不用木桶了,人们普遍用的是白铁皮做的水桶,白铁皮做的水桶比木桶轻很多。
我爷把不知道闲置了多少年、已经基本腐烂了的木桶拆了,拆下来的铁箍给我和我哥当铁环玩。
木桶上拆下来的铁环因为是生铁打制的,又放置了很多年,在大一点的石头上碰了几次就断了。
后来大家用的铁环很多是钢筋做的。
滚铁环还需要一个把,把是用七号或八号铁丝做的一个长约三十厘米左右、有简单的握把、头部左侧弯成一个与杆垂直的U形口的工具。
使铁环所在平面垂直于地面,用把在距离地面略高一点的地方推动铁环向前滚动,我们随着铁环的滚动或走或小步跑动。滚铁环是需要一点技术的,玩的好的人,即使路面不平整也可以使铁环长时间不停地滚动而不倒下。
同伴之间可以比赛滚铁环,谁先到达提前约定的地点谁赢。比赛过程中铁环不能倒下,铁环倒下即为输。
四、跳方块
在平地上画一个大方框,将其均分为四个小方格,每一格的边长大约四五十厘米,在一个方格的外面画一个半圆,这是入口。站在距入口一定距离的地方把一块巴掌大小的瓦片扔到入口当中,瓦片不能落在线上,落到线上即为输。
一只脚离地,一只脚着地,单脚跳着前进。跳到入口后,用着地的脚踢着瓦片前进,人和瓦片依次进入每一个方格,每一方格只能经过一次,最后将瓦片踢出方框,这样就完成了一次跳方块。
此过程中,瓦片不能停到线上,脚也不能踩到线上,离地的脚也不能触地,人也不能摔倒,违反任何一个条件就算输,就要停下来。
地上画的是四方格还是九宫格,我已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似乎两种都有。
看起来很简单的游戏,年龄不太大的小孩子完成一次并不容易。
男孩、女孩都可以玩跳方块,还可以一起玩。
五、抓五子
找6个手指大小的小石子,撒到地上,从中取出一个石子,我们把这个石子叫作天子。把天子抛起,然后用刚才抛天子的同一只手在地上抓起至少一粒石子,然后反手接住天子,抓起的石子和天子不能落地,抓地上的石子时其它的石子不能被触动,违反要求中的任何一条就停止。满足这些要求就继续抓地上的石子,直至地上的石子被抓完。
抓五子可以一个人玩,但更多的时候是两三个人一起玩。
两三个人一起玩的时候,每人准备数目相等的10到20粒小石子,每人拿5个或6个石子先后撒到地上,按约定的顺序第一人开始抓,抓到的石子就是自己的。一个人停下来后就由下一个人抓,依次进行,直到地上的石子被抓完,这一局就结束了。
然后开始下一局抓五子。
如果有人手里的石子输完了,这个人就输了,然后重新开始活动。
活动结束时,如果大家手里都有石子,那么谁手里的石子少谁就输了。
抓石子抓的好的人,可以一次抓起好几个石子,可以一次抓起一大片范围内所有的石子。
可以规定一次只能抓一个石子。在这样的规定下,要想抓那些挨着在一块的小石子就有相当大的难度了。
还有其它的活动方式,我记得还有摔包子、打猴(猴是自己用木头做的陀螺)、顶牛、狼吃娃、捉迷藏、打仗等,听起来很是丰富多彩,但实际上我们玩耍的机会并不多,因为我们平时要帮家里干很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或农活,玩耍的时间大多是在农闲的时候、出去放羊割草的时候、在学校的时候。
那个时候的学校,很少有作业。我们用的作业本和练习本大多是用8分钱(我记得是这样)一张的1K的大白纸自己裁成32K的纸装订而成的,不要小看只有这么一点钱,这也不是我们随便可以有的。
现在的孩子,吃的好、穿的好,被照顾的也比较周到,但作业太多、玩的时间太少,他们的青少年时代的快乐不见得就比我们那个时候多,但我依然不希望孩子们生活在那样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