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彻底搞清楚
(2020-09-30 17:38:11)分类: 教学随笔 |
前两天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中有这样一道题:求证函数y=2x4在(0,+∞)上是增加的。
与以往各界学生一样,作业中的问题比较多,尽管课堂上已经做了解释,但仍有一些同学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不得要领。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普遍存在的情况,那就是有些学生所写的原因与所得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充分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
所写的原因是结果的充分条件,这样推理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不过,用充要条件推理比起用充分条件推理,更能让学生明白条件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能使学生更清楚数学证明的要义所在。
比如,有学生的作业是这样的:因为x1> x2>0,所以x1- x2>0.
这样的推理没有问题,但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要得到x1- x2>0,只需x1>x2, x1、x2大于0与x1- x2>0是无关的。
x1> x2>0是x1- x2>0充分条件,x1> x2是x1- x2>0的充要条件。
还有学生的作业是这样的:因为x1> x2>0,所以x12+ x22>0.
这样的推理也是有“瑕疵”的。要得到x12+ x22>0,只需x1和 x2不同时为0即可,不需要x1> x2>0;“x1> x2>0”是“x12+ x22>0”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将上面的推理改一下会更好。
由x1> x2知x1≠ x2,所以x1和 x2不会同时为0,所以x12+ x22>0.
这样做不是吹毛求疵,是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认识到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在学习数学证明的时候,这样要求学生是有好处的。
条件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不明确,甚至故意模糊条件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现在常见的“讹人”问题的根本所在。为自己的不当言行承担相应的后果,大多数人会认为是应该的、必须的,是不会有怨言的;如果人们觉得事件中当事人的言行与当时的结果之间并无关联,或者当事人的言行不是导致当时的结果发生的主要原因,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要当事人承担责任或承担主要责任,人们就会认为当事人是被讹的。
讹人的事太多,真的是令人防不胜防,善良的人已经不敢再随便善良了,有些人甚至有不敢出门的感觉,因为有时会莫名其妙的被讹上。
完全彻底地弄清楚条件和结果之间的关系,该谁的责任谁承担,“弱”不是理由,更不能成为讹人的原因,这是恢复、培养社会正气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