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教育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宋江的故事贯穿了整部《水浒传》,是小说中最值得研究的人物之一。
思考和研究宋江的文章非常多,众说纷纭,各有各的道理,因为宋江本身就是一个集多种矛盾和冲突于一身的很复杂、很神秘的人物。
宋江因为杀了阎婆惜被通缉,跑出去躲了几年,后被他老父亲宋太公骗回家,并因此被官府逮捕归案,官府只是追究了他杀阎婆惜的事,再加上朝廷的赦宥,因此将他发配到了江州,否则,就宋江犯的事,按当时的律法判他个斩立决,一点都不冤枉他。
在江州浔阳楼上,宋江喝醉了酒,回顾自己三十多年来的经历,“感恨伤怀”,做了一首《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然后又续了四句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宋江醉酒后写的这些诗词,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分析和认识宋江。
宋江“自幼(曾)攻经史”,但非常遗憾的是,他没有通过科举考试,作为一般的乡村小地主的子弟,宋江没有其它的进入仕途的路子,所以,即使他“有权谋”,他也只能在县衙做一个刀笔小吏。
宋江内心纵有千百个不服,又有什么办法改变这一切呐?他还有其它的想法吗?为什么黄文炳和蔡九知府(蔡得章)会认为宋江写的是反诗?
黄巢就是一个少年有为,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的人,宋江和黄巢的这些经历基本相似,这就是宋江的诗被认为是反诗的原因。单从文字看,黄文炳和蔡九知府并没有冤枉宋江。
可是,宋江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是被陷害的?
宋江宁愿坐牢也不愿意落草为寇、与朝廷为敌,这一点是非常清楚的。但是,这是他清醒时候的想法。
在宋江的内心深处,有没有想过推翻这个让他无法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的社会制度?或者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有过这样的想法?从他写的诗来看,宋江内心深处有过这样的想法,至少在醉酒的那个时刻有过这样的想法。
想一想问题不大,也没有人知道,但是,把这个一闪而过的想法写出来,并且写在公共场所,麻烦就大了。
历朝历代,谋反都是最大的罪,蔡九知府能不管这事吗?
如果黄文炳和蔡九知府不把宋江逼到死路上,宋江是不会上梁山的,甚至于他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曾经写过这样的诗词、有过这样的想法。正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在看《水浒传》的时候才会同情宋江,仇恨黄文炳和蔡九知府。
黄文炳和蔡九知府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这件事能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他们对宋江和宋江背后的势力还是不够了解啊!
宋江的确有权谋。我在看《水浒传》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很难理解,在交通和信息都很落后的北宋,宋江为什么能在江湖上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很多人只是听说过宋江,连宋江的面都没有见过,他们就对宋江顶礼膜拜,愿意为他赴汤蹈火;更奇怪的是,好汉们所说的也只是宋江能仗义疏财、扶危济困等,并没有其它的令人特别感动的事情。
看了宋江写的“长成亦有权谋”这一句,我明白了。宋江的确会笼络人心,会利用信息闭塞条件下人们的迷信思想蒙蔽大家,很多人到死都没有醒悟过来,只有武松等很少的几个人到最后才看清楚了宋江的真面目。
此前,宋江是真的不想上梁山,还是觉得自己在梁山的势力不足够大,不能左右梁山的局面,所以才不上梁山?从“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这两句看,后者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宋江一直在积蓄力量,尽管他自己也不一定明确地知道自己积蓄的这些力量将来会有什么作用。
被宋江笼络、归到宋江旗下的人,杀人越货、打家劫舍、占山为王,还有地痞流氓,什么样的人都有,只要愿意站到他的队伍里,他是来者不拒。
多亏科举制度将宋江拦挡在官僚队伍之外。宋江如果当了官,一定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官匪勾结、黑白通吃,比梁中书、蔡得章等人好不到那儿去。
《西江月》的最后两句“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清楚、准确地反映出了宋江的分裂人格。
宋江有什么冤仇?得罪过他的阎婆惜早都被他杀了,从书中看,再没有人得罪过他。
难道宋江和常仁尧一样,一直记恨着小时候的老师?
看起来一团和气的宋江,内心充满了仇恨和不满,“血染浔阳江口”的想法也是非常的血腥和暴力,十分可怕。
宋江在仇恨什么?是他的那些杀人不眨眼的兄弟?还是仇恨社会?还是仇恨让他难以如愿的科举制度和官僚制度?
宋江恨的估计不是某一个人。在江州的时候,虽然生活得挺滋润,但是,他感觉自己从此再也没有机会弄个一官半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才会心生怨恨。
宋江不想造反,更不想当贼寇,他想的是做官,想的是荣宗耀祖。最初,他没有想过上梁山,他给晃盖通风报信,让晃盖赶快跑,但他没有想到晃盖他们去了梁山;后来,他不想上梁山,即使到了梁山,他也不想在此停留。最后,他实在是没有了办法,不得不上梁山以保全性命。
宋江在上梁山之前,就知道可以通过“招安”进入他梦寐以求的国家队,在梁山掌舵之后,他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沿着“招安”这条道路走了下去。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和“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对于宋江来说,所要表达的想法完全一致,只是前者听起来更豪迈、更有气势、更上档次一些。宋江在醉酒的状态下,依然想着把自己表现的更完美一些,所以才写下了后面的反诗。他在写最后两句的时候,不会想到他差点因此而掉了脑袋。
宋江的命运因这些诗词中的最后两句而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不过,宋江没有真正地学黄巢去造反,而是选择了“招安”。
难道宋江所谓的“笑黄巢”是“笑”黄巢不知道“招安”?若如此,黄文炳和蔡九知府等人还真是把宋江冤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