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惯不好的一些表现
(2019-12-04 21:05:28)分类: 教学随笔 |
最近觉得我们的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有的学生不把老师的学习方法指导当回事,不按老师的要求做。
数学学习有普遍的规律,但是,不同模块知识的学习在方法也会有一些差异,比如,数列的学习要多探索、多试,立体几何的学习要在定义、定理的记忆上多下一些功夫,解析几何对运算能力的要求很高,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运算的问题。
不论是新授课学习,还是综合复习,老师都会讲一些学习时应注意的事项,都会提一些要求,按老师的要求做,学习的效率会高一些。
有的学生,学习是一阵松一阵紧,典型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老师和家长督促的紧了,就抓紧时间补,经常处于“拆东墙补西墙”的状态,如果一段时间老师和家长的督促松一点,就会“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这样的学生,如果老师和家长天天督促,他们是不是就会天天学习?
有的学生,上课时只是听,不动手做,个别学生上数学课时连演草纸都没有。尽管我多次强调上数学课时一定要有练习本,并且还专门检查过几次,但个别学生就是不按要求做。
有的学生,上课时对于自己听不明白的地方,不是积极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或把不明白的地方先记下来,而是转而做其它事情,或与其他学生说闲话。我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他们说听不懂,想一想,是因为听不懂才不听,还是因为没有坚持听才不懂的?
我在课堂上多次讲过“听是听不会的”,甚至于说过“一听就会?你有那么聪明吗?”等不太合适的话,但个别学生依然如故。
听一听就能懂?数学有那么容易吗?也许,他们根本就没有打算学懂。
一节高中的数学课,所讲的知识学生当时就全都明白了,那是因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少、知识也很简单,高中数学这样的内容很少,大部分内容、特别是综合性复习时所讲的内容,都有相当大的难度,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练习巩固提高。
数学课经常会讲习题,高三的习题课更多。我一般都会把要讲解的习题提前至少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先做,这样,有些简单一些的题目上课时就不用讲解,课堂上重点讲解的是那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发下去的习题如果不做,能知道哪些题简单、哪些题难吗?能知道难题具体难到哪儿吗?能知道自己到底是哪儿做的不合适吗?
再怎么强调,有些学生就是不提前做,个别学生有时连发下去的题都找不到了。
上课时,有些习题我都讲完了,个别学生题还没有看完呐。这样学习数学,能学会才是奇怪的事情。
一道综合性问题,其解答过程有多个环节,课堂上讲解这样的习题往往需要十几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师不会一直在讲,而是一边讲解一边引导学生完成。上课时能认真听讲、按要求做、能跟着老师教学节奏的学生,都有可能会有一些不是很清楚的地方,上课时把不明白的地方简单地记下来,课后再认真思考,或请教老师或同学,问题很快也就解决了。
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畏难情绪,对于老师所讲的难题他们不愿意听,不少人有“听了也是白听”、“反正不会做”或类似的想法。
我在上课时说,那些难题没有要求大家都能独立完成,但遇到了不能不讲,因为班上还有相当数量的同学要求老师讲解。如果听的时候感觉有困难,可以先简单的记下来,课后再仔细揣摩,即使不能独立完成解答,至少可以看看一般是怎样分析题目、探求解题思路的。
有些习题,做一遍、两遍甚至更多遍都是有必要的。
有一次上课时我说:“就算我把明年的高考题猜中,也在课堂上讲了,但你没有听,或听了仍不会做,有什么作用?”
实际上,班上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那些难题他们也不见得听一遍就会做,但他们会在课后再下功夫研究这些题。也许,这就是造成同一班级的同学间成绩差异的重要原因。
有些学生,对于没有听懂的问题,说不清楚解决问题的哪一个或哪几个环节有问题,这实际上是没有深入思考的表现和结果。我要求学生把他们想的写出来拿给我,有些学生不愿意动手写,他们只是在说自己的想法,但很多时候又说不清楚,他们不理解写的过程就是整理自己思路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不能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也是学习习惯不好的表现之一。晚上熬夜时间太长,第二天上课时老打瞌睡,学习的效率自然不会高。
学习不能一直老是处于绷紧的状态,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合理地安排学习和休息,学的时候认真学,休息的时候彻底放松,才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