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定律及感悟
(2019-10-16 10:04:26)| 分类: 人生感悟 |
美国两位畅销书作家,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与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的一本类似“成功学”的书《异类》,其核心都是“一万小时定律”,就是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上面的话是我在百度上搜索的结果。
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差不多五年的时间就可以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从这样的计算结果看,只要一个人能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一领域,那么,他就很有可能会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如果按我们很多的努力对待工作的中国人的工作习惯计算,一天平均工作十小时,一年工作330天计算,差不多三年的时间就可以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一年能有35天左右的休息时间,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是比较奢侈的事。
为什么这个一万小时定律在很多人身上看起来并不成立?我想,应该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专家这个称谓显得很是高大上,使得很多人不敢承认自己是专家。比如,恐怕很少有人会认为做家务、带孩子水平高的人就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是,现在的人才市场中,这些人比我们眼中一些传统意义上的专家的劳动价格要高不少,也就是说,市场已经认为这些人就是这方面的专家,至少市场给出了这些人专家的待遇。
第二,有些人虽然长期从事某一行业的工作,但是,他们并没有认真钻研该行业或领域内的一些问题,他们很少考虑为什么要这样做、还能怎样做、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等问题,他们只是在重复工作,这样的人,最多也就是一个熟练的劳动者,到不了专家的水平。
第三,有些人对待工作三心二意,他们的注意力并没有长期集中于所从事的工作上,也没有长期集中于工作之外的某一件事情上,也就是说,他们对于某一领域的累积投入时间并没有达到一万小时。
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一工作或领域是成为该领域专家的必要条件,只要我们对某一领域内的问题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足够多,就很有可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在学校里,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注意力能长时间地集中于学习上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多数平时就比较安静,也有少数平时比较活泼的学生,但这些学生一旦进入学习状态,他们就能很快地安静下来。对于学习来说,最忌讳的是注意力易分散,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于学习上。
一万小时定律还告诉我们,读书好也只是读书好,读书好的人并不见得会在其它方面同样好,或许,正是因为读书好的人其注意力长期集中于做学问上,并因此而忽略了社会生活中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
读书的人大多很傻、很天真,概源于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死读书,读书死,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想到这里,我也就释然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