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串,—种有效的学习研究方法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随笔 |
把我们所学的知识用一个问题“串”起来,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一)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以及在此之前课本所学的知识,可以用下面的问题很好的串起来.
如图1所示,点P是四面体ABCD的棱AB(不含端点A、B)上任一点,作PQ∥AC,交棱BC于点Q.
因为PQ∥AC,所以直线PQ∥平面ACD(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点R为棱CD上任一点(不含端点C、D),因直线PQ与直线CD为异面直线(经过平面BCD外一点P和平面BCD内一点Q的直线PQ与平面BCD内不经过点Q的直线CD是异面直线,这是异面直线的判定定理,但现在的教材删掉了),故点R不在直线PQ上,所以由点R和直线PQ可确定一个平面(公理1之推论1),记为平面PQR.

平面PQR与平面ACD有一个公共点R,所以这两个平面相交(公理2),设其交线为RS,如图2所示.
平面PQRS经过直线PQ且与平面ACD相交于直线RS,此前已证,直线PQ∥平面ACD,所以直线PQ∥直线RS(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又PQ∥AC,故AC∥RS(公理4).
四边形PQRS可能是梯形,也可能是平行四边形,这取决于点R的位置.
如果BQ∶BC=DR∶DC,则RS=PQ,这时四边形PQRS就是平行四边形;除此之外点R在棱CD上的其它位置,四边形PQRS都是梯形.
当四边形PQRS是平行四边形时,直线PS∥直线QR;那么,直线PS∥平面BCD(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图3所示.

当然,QR也平行于BD.
设BQ∶BC=DR∶DC=k(0),这是表示点在线段(也可以是直线,以后还要继续学习)上的位置的重要方法,当然也可以用BQ∶QC=m来表示点Q在棱BC上的位置,不过这时m的取值范围就是(0,+∞).
设AC的长为a,BD的长为b,则PQ= ka.
又QR∶BD=CQ∶CB=(CB-BQ)∶CB=1-(BQ∶BC)=1- k,所以QR=(1-k)b.
那么,平行四边形PQRS的周长L(k)=2[ka+(1-k)b]=2[b+(a-b)k]
可以看出,当a=b时,平行四边形PQRS的周长是一个定值;当a>b时,平行四边形PQRS的周长L随k的增大而增大,也就是说,点P越接近于点A,四边形PQRS的周长越大,点P越接近于点B,四边形PQRS的周长越小,其周长的取值范围是区间(2b,2a).
而当b>a时,也可得到类似的结论.
由上面周长的解析式还可以看出,当点P在棱AB上移动时,平行四边形PQRS的周长是一个关于k的一次函数;而当点P的位置确定时,周长只与棱AC和BD的长有关系,而与四面体其余四条棱的长没有关系。
我们知道棱AC和棱BD所在的直线为异面直线,当∠RQP为锐角或直角时,∠RQP就是异面直线AC和BD所成的角,当∠RQP为钝角时,其补角为异面直线AC和BD所成的角.
若∠RQP=θ(0°<θ<180°),则平行四边形PQRS的面积为:
S(k)=k(1-k)absinθ.
这是一个关于k的二次函数,当k=1/2即点P为棱AB的中点时,四边形PQRS的面积最大,当点P由棱AB的中点M向端点A或B移动时,四边形PQRS的面积都会减小,其面积的取值范围是(0,0.25absinθ] .
后面这一段对于面积的研究,课堂上没有进行,因为高一的学生没有学习相关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在这里整理出来是为以后的学习做个准备。
(二)
《九章算术》中,将底面为长方形且有一条侧棱与底面垂直的四棱锥称之为阳马,将四个面都为直角三角形的四面体称之为鳖臑.
图4所示四棱锥P-ABCD为阳马,从平面PAC处将阳马剖开,得到两个三棱锥P-ABC(图5)和三棱锥P-ACD(图6),这两个三棱锥均为鳖臑.
阳马和鳖臑均可从长方体中截得,图7所示即为图4、图5、图6中的阳马和鳖臑.割补法是立体几何中一种很重要的问题处理方法,“能割善补”者必为高手.
鳖臑是一个很好的研究线面垂直关系的几何载体.如图8所示,四面体PABC中,PA⊥AB,PA⊥AC,CB⊥AB,CB⊥PB,四面体PABC即为一鳖臑.
由已知可得PA⊥平面ABC,CB⊥平面PAB,所以,平面PAB⊥平面ABC,平面PAC⊥平面ABC,平面PCB⊥平面PAB.
二面角C-PA-B的平面角为∠CAB,显然∠CAB为锐角,所以平面CPA与平面BPA不垂直.
平面APC和平面BPC不垂直,为什么?
方法一,假设平面APC⊥平面BPC,交线为PC.如图9,作BE⊥PC于点E,由平面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知BE⊥平面APC.

由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得BE∥BF,这与BE和BF相交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即平面APC和平面BPC不垂直.
方法二,如图10所示,作AS⊥PC,交PC于点S;作AT⊥PB,交PB于点T,连接ST.
AT⊥PC;又AS⊥PC,所以PC⊥平面AST,则有ST⊥PC,所以∠AST是二面角A-PC-B的平面角.
因为AT⊥平面PBC,所以AT⊥ST,所以∠ATS为直角,则在△AST中,∠AST为锐角,所以二面角A-PC-B不是直二面角,即平面APC和平面BPC不垂直.
此方法中也可以作AS⊥PC,交PC于点S;再作ST⊥PC,交PB于点T,连接AT,再证AT⊥平面P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