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适度的约束
(2017-12-06 18:48:08)|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随笔 | 
读书是自觉自愿的事,强迫不得,年龄越大、自主能力越强的人强迫其读书的效果越差,甚至会适得其反;但是,对于青少年来说,读书学习的时候必须有适度的约束,完全依靠自觉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是不现实的。
这一点大家都知道,所以不论什么样的学校,都有对纪律的具体要求;任何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有对纪律的要求,区别只是有的严一些,有的宽松一些。
每一次提到这个问题,有人就说“那我们就不管了”,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这当然是错误的做法,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孩子有适度的约束和要求。
何为适度?怎样做合适?我想这样的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要因人而异,需要教师和家长在实践中去摸索和总结。
我之所以要在这里这样说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中的很多人对问题的认识很极端,要么是完全意义上的自觉自愿,要么就是要逼死人命的节奏。
适度的约束不是强迫,约束过度了才是强迫,把握好这个度是教育教学很关键的一点。但这的确是一个比较难处理的问题,因为不同的人可以接受的约束程度和约束方式是不同的,而对纪律的要求却是统一的,这看似矛盾的问题实际上没有那么复杂,有一定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再加上一定的教育教学的知识和经验,相信绝大多数的教师是可以把握好这个度的。
没有约束是不可能的,完全依赖自觉自愿是不现实的,但纪律的要求和执行应该有限制,不能随心所欲亳无节制。
我之所以强调自觉自愿,是因为自觉自愿的学习才是效率最高的学习,学习才能持久,学习者才能达到很高的水平,学习者也会更有创造性一些,更为重要的是,在没有了外界的督促的情况下,人们仍能自觉自愿地学习。
这里说的自觉自愿并不是不受一点约束的完全意义上的自觉自愿,只要约束的程度不会让人有不舒服的感觉就行;或者,约束的程度虽然使人感到不舒服,但还能忍受,大多数在校的学生是处于这种状态的,他们对学习的认识不是很清楚,学习有点吃力,成绩也不是很好,但在纪律和各种外在的约束条件之下他们也能坚持学习。
说到底,我们的目的仍是要一个坚持学习的好习惯,要一个好成绩,而不是不让学生学习了。区别只是怎样做才能让学生更好更持久地学习,怎样做对学生的伤害会更少一些。
 
我常想一个问题,假设没有学校纪律的约束,就目前中国的教育教学情况,还有多少学生会坚持学习?
现在的相当多的学生习惯了在教师和家长监督下读书,一旦没有人督促就不会主动去读书,这实则是不正常的结果,结果也是可怕的,因为这样的学生一旦上了大学或进入社会,在没有了强有力监督的条件下,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会不读书、不学习,他们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已被应试教育压榨干净了。
当然现在有些大学针对这种情况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办法就是大学管理向中小学看齐,这是进步还是倒退?
目前中国教育的情况是约束越来越严。在学校和家长越来越严厉的要求下,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作业越来越多,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尽管多数学生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但由此而造成的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越来越差,教育环境也是越来越不公平,这是对越来越严厉的要求的最为明显的反作用力。
一些学校和教师的做法的确有些过头了,只知教书,不知育人,只知道严格要求,不知道灵活处理问题,眼里只有规矩而没有学生,一味地严格要求,这样的做法极易激化矛盾和冲突。这几年发生在学校的师生间的冲突屡屡见于报道中,有教师督促学生过于严厉而导致不幸的事件发生的,也有因学生的反抗而伤害教师、家长和同学的,造成这些不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过于严格的要求是直接和主要的因素。
尽管有很多的专家学者对目前教育的一些过头的做法提出了中肯的批评,但与其强大的势力相比较,这些批评的力量还是很弱的,还无法改变现实的状况。不过,有一点值得我们大家注意,就是越来越多的家长明确反对目前学校无节制的上课补课,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地成长,而不是成为一个只知道读书的呆子。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