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小学数学中的一些规定

(2017-07-01 08:27:23)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教学随笔

中小学数学中有很多规定,比如分数(和分式)的分母不能等于0、两条平行直线所成的角等于0度、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等等;我们不仅要记住这些规定,最好搞清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为什么要这样规定?

数学中的规定多数是为了数学理论的完善,与实际情况没有什么关系。我们都知道分数(和分式)的分母不能为0,或者说如果分母为0,分数或分式就无意义;与此相关的问题在中学生的学习中经常见到,考试中更是频繁出现,但现实中就不可能有分母等于0的情况。例如,一个单位有工作人员3人,工资总额9000元,则人均工资为3000元,这个问题很容易理解;如果某单位有0个人,发了9000元工资,问人均工资多少?这样的问题就没法想象,一个单位怎么可能有0个人?0个人怎么可能领取9000元的工资?这不见鬼了嘛。

分数有分子和分母,分子可以取任意实数,分母可以取除0之外的任意实数,这就是一个规定,当然这样的规定很有道理。如果分数的分母为0,若分子也为0,因分子和分母相等,分数的值应为1,但这与“0乘任何数等于0 矛盾;如果分子不为0,那么不论这个分数的值等于什么都会与“0乘任何数等于0”矛盾;所以我们就只能规定分母不能为0

这本来只是一个理论问题,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因为数学练习题和数学考试中经常出现,就成了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而我们中小学的考试几乎是必考这样的问题,让很多考虑问题不周全的学生吃了大亏。

再比如,我们规定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把这句话理解成零向量没有方向,但不能这样说,因为向量的定义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如果规定零向量没有方向,就与向量的定义矛盾了。中学数学教材中还有一个规定是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或共线),那么零向量与零向量也是平行(或共线)的,讨论这样的问题有意义吗?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问“零向量是不是与任意向量垂直” 这样的问题,有些教材中没有与此相关的规定,我们就自己规定“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垂直”,因为这与“两向量垂直,则这两个向量的数量积为0是相容的。好在现在的考试,命题时已经很少再出现这样的问题了,多是讨论非零向量的问题。

数学中的很多规定都与0有直接的关系。比如三角函数中,我们规定直角的正切值无意义,这个规定是分数的分母不为0的直接结果;与此相关,在平面解析几何中,我们规定如果一条直线与坐标横轴垂直,则这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直线的斜率是其倾斜角的正切值,一条直线与坐标横轴垂直,则这条直线的倾斜角为直角,它的斜率无意义,当然,这条直线本身也不“斜”,斜率不存在与人们的认识是一致的。

0是一个很神奇的数字。0表示没有,没有也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就象我们说“真空”是类似的;如果我们说“我有0元钱”,在逻辑上就矛盾了。我们中国的传统数学里没有表示零的数字,但我们有十进位置制,书写时如果某位数是0,我们处理这个问题的办法是空出一个位置以表示这里是数字0,这与0表示没有是一致的。如果运算的工具是算盘,自然就很清楚;过去中学教材中有多项式的除法,对于缺少的项就用空出来的办法处理;如果是用文字来表达的,也很清楚,比如我们要表达108,我们就写或读成一百零八,或一百又八,说书的人说《水浒传》里梁山的英雄好汉有一百单八将,注意,这里用的是汉字“单”,应该是个习惯的用法,对此我没有专门考证过。

但引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数时,我们发现数字0使用起来很方便,表示的也清楚,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于用0来表示没有

空集是一个让刚进入高中初学集合的部分学生很头疼的问题。如果一个集合中没有元素,或者说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为0,我们就说这个集合是空集,这是为了理论的完善,比如,如果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那么这两个集合的交集就是空集,如果没有空集的概念,这样的问题就不好表达了有的学生

纠结:没有元素怎么会有集合?实际上,没有元素也是一种状态,将其表示出来就是空集;不太理解的人头脑中的疑惑“我有0元钱”的问题类似。

空集由符号Φ来表示,但集合{Φ}不是空集,是有一个元素的集合,这个元素就是空集,有些初学的人难以理解这样的问题,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讲了我们生活、工作中的一个问题。我们对某一问题的态度有赞成、反对,这是两种明显不同的态度,但我们还可以既不赞成也不反对,这也是一种态度,不能说我们没有态度,我们的态度就是“既不赞成也不反对”。这种态度可以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情况,没法做出判断,也可以是了解了情况之后难以做出决断。

上述的说明问题的方法很重要。有些数学问题,用数学本身的知识很难说明白,有时甚至是越说越让人不明白,那么我们借用数学知识之外的与此相关、与此类似的问题等等来说明,数学教学时常用此方法,其它学科的学习也是这样的。罗素当年为了说明集合论中的矛盾,用了“理发师悖论”,就是这样的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