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巴黎圣母院》导读教案

(2016-09-23 10:33:38)
标签:

教学设计

《巴黎圣母院》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周至县第一中学    蔡兢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在课堂导读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自主阅读。

2、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手段,自读与导读相结合,文本语言的揣摩与视频直观引领相结合,大致了解小说的人物、情节及欣赏的角度。

3、指导学生如何运用任务型阅读法、圈点批注动笔阅读法阅读长篇

4、理解和领悟正确的美丑观、善恶观。

【教学重点】1、培养阅读兴趣,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作品主题、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感受和创造性解读。

2、指导学生如何运用任务型阅读法、圈点批注动笔阅读法阅读长篇

【教学难点】理解和领悟正确的美丑观、善恶观。

【导读教学策略及设想】

(一)课内导读:第一课时解决阅读时的基本障碍,以了解故事情节、初步感知形象和品味语言为主;第二课时进行深入研读,通过对作品表现出的浪漫主义特征,特别是美丑对照的写作手法进行阐释,对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辨证、全面的思考,加深对《巴黎圣母院》的理解。

(二)课外阅读:

1、第一阶段:课前要求学生阅读名著文本,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摘抄在自学卡片上,通过自读、自思、自悟,初步了解名著内容,理解人物形象,明确主题思想,提出问题。

2、第二阶段:学生围绕第一课时布置的问题,以小组形式进行有的放矢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人人动笔,写读书笔记,进行组内交流。形成研究成果,确定小组发言人。

(三)成果汇报:除学生独自撰写的读书笔记外,主要体现为研究小组的书面报告。

(四)活动时间为半学期,前期以文本的阅读为主,后期以合作交流探究为主;活动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影视频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余秋雨先生曾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 在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的冲击下,经典名著遭到我们的冷落,但没有经典相伴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是缺乏个性的人生,也是暗淡的人生,阅读可以点亮生命,使生命灵动起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推开巴黎圣母院的大门,一起探寻这院内的旖旎风光……

二、阅读调查、方法指导

1、哪些同学看过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2、你是如何阅读的?(了解学生的阅读方法)

    学生谈谈自己课外阅读的习惯方法,教师当场指点及评价,同学们互相学习丰富。

    3、指导方法,培养习惯

    1)简介一般阅读的方法习惯。

      方法类:(1)、粗读“四法“。①扫视式②选择式③借助式④闭目猜书法;(2)、精读八法:①参读法②勾划圈点③赏析式④比较式 ⑤探讨对话式⑥寻根究底式⑦摘录式 ⑧笔读式。

       习惯“三做到“:①心要“静”②善于挤时间③学以致用。

2)明确本次导读的阅读方法:任务阅读法、圈点批注动笔阅读法。

三、阅读任务安排

(一)阅读任务(1)初步了解

    1、作者及其生活背景

    2、了解并复述故事情节

(二)阅读任务(2)自我思考

    1、情节的荒谬,不可理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故事存在?

    2、如何欣赏小说中关于建筑、历史、政治以及新的技术近三分一的内容?

     研读重点语句,如“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愈来愈少,人们似乎看着它们逐渐被侵吞,终于淹没在那些房屋之中,我们的祖先有过一个石头的巴黎,而我们的子孙将会有一个石灰的巴黎了”“这个将毁灭那个”等。

(三)阅读任务(3)交流探讨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深入解读文本。

 1、说说本文在情节的设置上如何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征。

 2、我发现的文中的对比

 3、关于本文人物形象再思考

四、视听写活动导读(安排在课余时间)

 1、组织观看《巴黎圣母院》电影(利用课余时间)

 2、探究:影视作品和原著有何区别?

 3、指导组织撰写影评或读后感:

    可多角度撰写影评,如主题、人物、细节、场面、艺术特点、电影语言的运用、美感效果、导演、演员、摄影、美工、音乐等,抓住影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为深刻、最感兴趣的问题来写。

五、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在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查阅的资料后,按学习合作小组形式,鼓励学生在小组协作学习中互相学习交流,互通有无,要求活跃参与,流畅表述。教师适时进行协调、指导。预先物色一位学生主持小组资料展示活动。学生简明扼要介绍雨果及其作品、复述情节。

1、作者及其生活背景介绍   

2、故事情节复述

3、问题一:情节的荒谬,不可理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故事存在?

4、问题二:如何欣赏小说中关于建筑、历史、政治以及新的技术近三分一的内容?

1)“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愈来愈少,人们似乎看着它们逐渐被侵吞,终于淹没在那些房屋之中,我们的祖先有过一个石头的巴黎,而我们的子孙将会有一个石灰的巴黎了。”

2)这个将毁灭那个  十八世纪开始的欧洲宗教改革在当时已现端倪,文中预言印刷术将毁灭宗教、毁灭建筑的见地决非危言耸听,历史沿着雨果的思想和预言一步步地走了过来

3)雨果在小说中有时候忍不住要说上两句,评论一番,写上一篇小论文。当我们平心静气地往下阅读的时候,就不得不佩服作者真正的博学以及对世间的洞察能力。

(二)讨论话题

【设计意图】三个讨论话题的设置,目的在于初步了解作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品味语言,这将降低学生的阅读“门槛”,为学生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1、内容概说

   课堂讨论:请用一句话来概括小说《巴黎圣母院》的一个方面。

例如:这是个关于        )的故事,这里有(                                 

参考: 爱情、亲情、人格分裂(神性与人性的争斗)、荒谬的司法、暴力与反暴力(封建与反封建,奇迹宫廷的互相救助)……

 2、人物素描

    “我眼中的        ”要求学生围绕前面所列出的主要人物进行讨论,也可谈谈对其他人物的理解,比如乞丐国王克洛潘。最后应以“他(她)是一个          的人。”作为结语。

    先让学生独思默想,再请学生发言。

3、语言品味

  将电影片段与文本比较,以作为切入口感受小说语言的魅力。

(1)爱斯梅拉达救助受刑法的卡其莫多(眼睛的描绘)(第六卷

(2)拯救爱斯梅拉达于绞刑架下(动作、心理)(第八卷

(三)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个有针对性的题目,将阅读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回到原汁原味的小说本身,同时指点阅读外国名著的门径、方法。将以下问题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深入解读文本。

 问题:

 1、说说本文在情节的设置上如何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征。

 2、我发现的文中的对比

 3、关于本文人物形象再思考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课堂背景音乐:法语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单曲《美人》

    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钟楼怪人(卡其莫多)是世界文艺长廊中的经典形象,一个无与伦比地美,一个世所罕见地丑。但人们熟悉了解他们的途径更多是通过电视、电影、音乐剧甚至是动画片。《巴黎圣母院》是各种艺术门类改编 “永恒的主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巴黎圣母院》,回到最原汁原味的小说本身。

二、各抒己见  百家争鸣

    小组代表发言,而后再请其他学生点评或发表意见。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感受和创造性见解。

1、故事情节解读:想象奇特    构思巧妙

 【设计意图】这一问题从情节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浪漫主义的特征。

2、艺术手法解读:美丑对照    相映生辉

 【设计意图】学生在这一问题上都能有所发现,教师应强调进行对比时的层次性、条理性和完整性。而要做到这一点,不细读原著是无法做到的。

1)人物形象上的美丑对照

  阵营内部:

①爱斯美拉达无与伦比的美与卡西莫多世所罕见的丑的对照。

②弗罗洛与弗比斯在外貌上——一个虔诚、严肃,一个英俊潇洒;在生活上——一个刻板、清苦,一个放纵无度、花天酒地;在对待爱斯美拉达上,一个专一(甚至可以用专制来形容)、执著,一个肤浅、庸俗。

阵营之间:

①作为善的化身的爱斯美拉达与作为恶的代表的弗罗洛的对照。

②爱斯美拉达的爱上,卡西莫多天使般的爱与弗罗洛魔鬼般的爱的对照;卡西莫多的真诚、无私与弗比斯的虚伪、自私的对照。

③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爱斯美拉达的忠贞不渝、痴情纯真与弗比斯轻薄自私、淫邪卑鄙的对照。

人物自身:

①人物行动前后不同的对照:弗罗洛青年时期曾经是一个有良知、有理智的静杖师,抚育兄弟,收养弃儿等善举,表现出宗教的仁爱,但遇到爱斯美拉达后人性冲破了教规,他疯狂追逐爱斯美拉达,遭拒绝后,兽性泯灭了人性,亲手将她送上绞刑架,成为恶的化身;卡西莫多原来凶恶愚昧,曾在弗罗洛的指使下劫持爱斯美拉达,而爱斯美拉达的仁义之心使他变成一个高尚的人,成为爱斯美拉达最忠诚的保护者。

②人物仪貌外表与内心世界的对比:如卡西莫多、弗罗洛、弗比斯与甘果瓦。

2)情节上的美丑对照  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种法庭、两种审判

法国法庭的审判:表面公正庄严实则荒唐残忍

奇迹王朝的审判:似有悖常理却隐含着真正意义上的公正。

3、人物形象解读:打破成见    思考全面

【设计意图】这一问题有助于学生将实践升华为理论,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有更深入理解,这也有助于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相联系,避免写作中刻画人物形象的片面、单调,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三、交流感受

1、探究:影视作品和原著有何区别?

2、品评 :开展影评或者读后感交流。

   要求:在观看电影或阅读原著基础上,学生就印象深刻或感触颇深的某一片断或章节拿出来与同班同学进行品读欣赏。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

   参考角度

   1)主题内涵:

    小说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国路易十一统治时期宫廷与教会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英勇斗争的历史真实,无情地揭露了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罪恶。小说中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和面容丑陋的卡西莫多是美与善的化身。爱斯梅拉达是作者理想的化身,在她身上体现了雨果心目中最崇高的感情和最美的形象,体现了雨果的善、恶、美、丑的观点。

   2)人物形象:

    ①、卡西莫多:流浪的吉卜赛人的弃儿,被副主教弗罗洛收养,是个丑陋的畸形人:独眼、驼背、跛足、耳聋,心地善良。

    ②、爱斯梅拉达:流浪人,善与美的化身,年轻、美丽,能歌善舞。

    ③、副主教弗罗洛:宗教恶势力的代表,道貌岸然,阴险毒辣。 

    ④、弗比斯:忘恩负义、轻薄。

    ⑤、甘果瓦:怯懦、苟且偷生。

 3、你的收获

四、小结

    正如编者所说,一部书代代相传,任何一个国家都翻译出版,都受到欢迎赞美,都被人们当作心爱的东西传阅收藏,那就是真正的永久不衰的艺术珍品,指的就是如《巴黎圣母院》这样的名著。

 五、课后拓展    

  1、课外从内容和人物设置上对《巴黎圣母院》和《达•芬奇密码》做一次有趣的比较阅读

  2、教师将自己或班级的网页、电子邮件或电话号码公布给学生,开展多种形式延续互动教学活动,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及时为学生答疑解难,让学生通过课后的再度反思、对比、剖析进行纵深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