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岩画中的马文化解读

包头岩画中的马文化解读
杜
(2015年发表在《中国北方及蒙古、贝加尔、西伯利亚古代文化》科学出版社)
我们所谓包头岩画,即盖山林先生称谓的“乌兰察布岩画”,它包括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境内及其周边附近的草原岩画、丘梁岩画、长城岩画。
1974年,内蒙古考古研究所盖山林先生在达茂旗敖伦苏木元代古城考古发掘时,意外发现并初步考察了那里的岩画。上世纪80年代初,盖先生对达茂草原岩画进行了系统详察。其时,达茂旗尚属乌兰察布盟管辖,历史上也属于乌兰察布地带,盖先生遂将达茂旗境内及周边地区的岩画命名为“乌兰察布岩画”。1996年,达茂联合旗划归包头市管辖,其境内的岩画如再冠以“乌兰察布”则容易使人在概念上产生错觉。为正视听,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将其更为包头岩画。
在包头岩画中,有马图形的岩画占有极大的比重,马图形的数量仅次于北山羊图形。在众多的、千姿百态的马岩画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意义,构成了完整的以马为中心的文化史和文化域。达茂草原的马岩画,就是一部草原先民从蒙昧野蛮到睿智文明的历史图解。本文从马岩画图形解读入手,力图破解其文化内涵,揭示其文化特征和文化意义,以就教于方家。
一、蒙古野马
包头岩画中的野马均为蒙古野马。蒙古野马因俄国探险家尼古拉·米哈依洛维奇·普尔热瓦尔斯基于1876年首先发现,遂被称为普氏野马。蒙古野马是蒙古马的远祖,具有6000多年的进化史。蒙古野马头大吻长,颈项粗壮,耳比驴稍短但比普通马长,腿细蹄圆,额无长鬃,颈鬃短立,直通背部。性机警,善奔跑。上世纪50年代末,其野生种群已经灭绝,仅在世界各地动物园生存数百头,是比大熊猫还要珍贵的物种。内蒙古西部地区是古代蒙古野马主要生活区,在阿拉善岩画、乌拉特狼山岩画和包头达茂联合旗岩画中,均有千姿百态的表现。它们或单独出现在一幅岩画作品中,或作为被捕猎的对象出现在狩猎岩画中,或多匹野马群悠闲地觅食啃草,或竖耳睁目表现出惊恐的状态,或四蹄腾跃健步飞奔。岩画对野马的表现,大多采用形象逼真的写实手法,局部处理较为特殊,以突出野马的特征,尤其是其直竖的鬃毛和长如鹰喙的吻,以及雄性生殖器,一般都刻绘得较为夸张。
达茂旗满都拉镇敖伦敖包苏木有一幅单体蒙古野马岩画(图1)。画幅宽50、高40㎝,画面上有1匹马和1匹狼相向而行。野马神态安祥,昂首嘶鸣,对野狼视若无物,野狼对野马也似乎只有觊觎,却下口无奈。表现了野马不畏惧野狼的习性。事实上,即使是群狼,也是不敢轻易袭击1匹成熟野马的。最称奇的是该岩画运用通体人字纹表现了野马直通背部的鬃鬣,形象而生动,极富艺术性。
http://s14/bmiddle/003wAAOmzy6Yxu6xxg13d&690
(图1 野马图)
http://s7/bmiddle/003wAAOmzy6Yxtak6j456&690 (图2 野马图)
又如位于达茂旗与乌拉特中旗交界处的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境内的一幅野马岩画,对鬃毛作了极其夸张的表现(图2)。这是一匹正在吃草的雌马,肥硕而臃肿,乳房发达,后面还跟着一匹小马驹。
达茂旗达尔罕苏木哈达哈少山梁上有一幅《双马图》,两匹野马均为长吻硕颈,一条不贴身的连背曲线,则表示直竖的鬃毛。该岩画区的另一幅《野马图》刻绘的野马图像则用一条贴身粗线表示鬛鬃。3匹马均为雄性马,生殖器坚挺突出。(图3、4)
http://s2/bmiddle/003wAAOmzy6Yxtdy8zT31&690(图3 双野马图)
http://s10/bmiddle/003wAAOmzy6YxteYL0J89&690(图5 老虎与野马群)
类似的岩画还有敖伦敖包的《单马图》图6)、推喇嘛庙南的《双马图》((图7)、南吉板登的《三马图》(图8)、达尔罕苏木的《野马与鹿》(图9)和二道梁的《野马群图》(图10)等。
http://s13/bmiddle/003wAAOmzy6Yxtf6oAk8c&690(图7
http://s10/bmiddle/003wAAOmzy6YxtfexbX89&690(图8
http://s5/bmiddle/003wAAOmzy6YxtfkDeA14&690(图9
http://s9/bmiddle/003wAAOmzy6YxtjruRO78&690(图10
二、猎马与骑猎
包头人称狩猎为“打牲”。狩猎是北方岩画中最为广泛的题材,也是贯穿于整个猎牧文化时期的岩画题材。在狩猎岩画中,马,是重要的刻画对象,主要为猎马和骑猎。马,从捕猎对象,变为行猎工具,通过长期驯化,变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依靠和朋友。
达茂旗的狩猎岩画最早可达晚更新世到全新世时期,即距今10000年到6000年的时期,一些披毛犀、大角鹿等动物岩画为此作了最有力的诠释,而为数更多的,最早的猎野马岩画竟与这些动物岩画同一时代(图11、12)。
http://s14/bmiddle/003wAAOmzy6Yxtjw09f0d&690http://s5/bmiddle/003wAAOmzy6YxtjAJb614&690(图12 大角鹿)
比起狼山岩画,达茂草原岩画中的狩猎场景岩画要少得多。这是因为在狩猎时期,人们多在山地生活,创作了大量狩猎岩画,而达茂属低山丘陵草原地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正处于从山地狩猎采集向游牧的过渡带,狩猎岩画自然相对要少一些。
世界上本没有为艺术的艺术。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原始社会,整日为填饱肚子而劳作的人们,绝不可能费时费力地去用石头凿磨石头创造什么艺术供人们欣赏。俄国伟大的思想家普列汉诺夫经过对大量岩画的分析后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中国思想家鲁迅也这样认为,他在《且介亭杂文》中说:“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是‘为艺术而艺术’,原始人画着玩玩的。但这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十九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有闲,他的画一只野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许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在岩石上凿刻野牛是这样,凿刻野马也是这样。野马岩画和猎马岩画,是原始先民们在猎获野马的劳动中创作出来的。当他们的生产方式从以狩猎采集为主的经济变为以游牧养畜为主的经济形态后,狩猎仅是其辅助性的经济方式,这种辅助性的经济形态,一直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数千年的历史,直到近现代,草原各民族仍有捕猎禽兽的习俗。因此,狩猎岩画也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表现,直到人们不在石上作画为止。
1、猎马岩画
在达茂旗西部乌拉特境内的巴音哈太苏木莫若格其格山野的岩脉上,有一幅《围猎野马图》(图13),画面中有10匹野马和4个手持棍、杈和石块的猎手。其中一猎手飞石投向一匹公马,一猎手正在用棍棒击打一匹母马,图形上面的猎手将杈状工具刺入一匹马的胸脯。画面生动,气势磅礴,表现了原始时期捕猎野马的紧张和惨烈气氛。
http://s13/bmiddle/003wAAOmzy6YxtjCM8s6c&690(图13达尔罕苏木推喇嘛庙有一幅《套猎野马图》(图14)。这是利用套索和跘马绳等工具捕猎野马。大约是想不伤害野马而抓捕活牲用来养育的吧。
http://s10/bmiddle/003wAAOmzy6YxtjIbzz39&690(图14 套猎野马图)毕其格淖嘎查有一幅《射猎野马图》(图15)。画面中共有5匹野马,一猎人张弓搭箭,正向一匹雌马射去,雌马保护着幼马企图脱逃,其余野马有的惊呆,有的逃奔,有的在远远地张望。画面动感强烈,野马情态各异。该幅岩画表明,猎者已经有了狩猎的重要工具——弓箭。值得注意的是,其弓长大超过人身,其箭也是长长的、如标枪一般的矛箭,这应该是狩猎民族最初使用的弓箭,它的使用,无疑大大地促进了狩猎生产力的发展。
http://s14/mw690/003wAAOmzy6YxtjwyTjbd&6902、骑猎岩画
骑着马儿狩猎的岩画在达茂岩画中极普遍。先民们将猎获的野马经驯养和一代代繁殖后用于骑乘,在狩猎生产中则为骑猎。骑猎使狩猎的区域扩大,效益也大大增加,在文化层面上,是人类继弓箭发明后的又一大进步。
达尔罕苏木推喇嘛庙有一幅骑猎岩画十分有趣。猎手乘1匹腰身修长的牝马,弯弓描准一只卷尾的鬣狗(图16)。
http://s4/mw690/003wAAOmzy6YxtjS6RR43&690(图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