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前言:今年以来,本人所在的投资机构陆陆续续多了很多主动来咨询或者寻求帮忙做市值管理的上市公司,他们有的是对自己公司目前市值不满意的(这种当然是认为自己公司目前市值被市场低估了)或者想维护住目前市值(这种当然是相对被市场高估了)。可见,现在的上市公司老总也跟国际接轨了,眼界大开了,做市值管理的目的无非是下面几种:1体现自己公司在行业的地位(这种,歌尔声学是典型),2为了股东将来能有比较好的价位套现(这种,海康威视是典型),3为了高价增发(比如定向现金增发,大股东不参与,这种,三安光电是典型),4为了并购(市值高,股权换资产并购所付出的股权比例就少了,这种,华谊兄弟是典型),当然了,有的公司还有其他的目的,这里先不谈。比如做车模的星辉车模,硬是把公司名称从星辉车模股份有限公司改为星辉互动娱乐股份有限公司,这算不够,原来简称应该是星辉互动,或者星辉娱乐,负责策划的市值管理公司语不惊人死不休,直接建议把简称改为互动娱乐,公司创始人刻意想尽办法维护住目前高位的市值的阴谋彻底暴露。再者,如宋城股份,从宋城旅游股份公司改为宋城演绎股份公司,都是赤裸裸的维护相对高位市值的体现。有机会,我会以公司做市值管理的实例和经验,写一篇做市值管理的公司和二级市场股价关系的文章,让大家对股价走势有更清晰合理的判断,也更能开拓视野,从容投机。
???????
???????上一篇,我贴了一篇市值管理方面的文章,相信如果朋友们认真研读,一定会有所收获的。你曾经困惑的比如差不多同样的股本和行业,差不多的盈利情况,为什么市值差1倍2倍,甚至3倍5倍的问题,里面会有答案,可见,弄懂上市公司有没有做市值管理的动机,为什么做市值管理,什么时候会做市值管理,对你更清晰的判断未来股价走势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下面,本篇再接着贴一篇市值管理方面的文章,让大家更深刻的领悟:
缘起:请问,目前国内很热的“市值管理”服务,是否就是帮助上市企业把市值做大?这听起来有点人为操纵股市的感觉。不知我的理解是否正确?
见解:你的理解基本正确,但太狭隘,甚至含有严重的误解。说你基本正确,是因为对某一上市企业而言,“市值管理”的确是围绕着如何把公司的市场价值(market capitalization)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长线看能不断提升这个市值。但这不是简单的主观愿望或人为操纵就可以实现的。如果股市可以被人为操纵或影响,那么股市本身就失去了它应该具有的客观性和公平性,说明这个资本市场的相应监管政策和治理环境是不合格的。从另一方面看,人为操纵股市是犯罪行为,可以被绳之以法,我相信绝大多数人或服务机构不会这样去做事情。
在国内,市值管理开始真正引起关注,应当追溯到2005年4月。这是国内启动股权分制改革的时间点,使得资本市场开始进入全流通时代。从此之后的流通股市值占总市值的比重不断攀升,到2009年年底这个比重就已经达到74%。因此无论是机构还是上市企业都越来越重视市值的概念和市值的管理。
市值管理从广义上讲,可以是国家行政部门对股市宏观的调控和管理,比如通过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来实现对股市波动的影响。对于上市公司或提供“市值管理”服务的咨询公司和证券公司来说,市值管理是一个狭义的定义——即针对某一家具体上市公司,如何维护和提升公司市值。
进一步讲,即使在这个狭义层面上的“市值管理”也有至少两类不同的见解:一类是把上市公司的“投资人关系管理”、“危机公关”、“年度、季度业务信息披露、路演”等归纳为市值管理;另一类则是把可能影响公司市值的所有重大活动、举措、项目都划入到市值管理范畴,比如上下游企业的兼并收购、多元化业务投资、创新技术孵化项目、退市(私有化)和二次上市、股票回购、套期保值、股权激励设计等。如果把“市值管理”定义在后者的范畴,那么要实现对市值的人为操纵几乎不可能,因为这里的“市值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长、中、短期的工作都有,很难只依靠一项或几项短期工作就能影响市值。
理论上,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由其增长性、经营性现金流、净资产回报等因素决定。但从市值管理的角度来看,你还需要搞清楚的是投资人如何评价你这类的公司。比如,对你的公司来说,“应收帐款天数”和“毛利”可能是两项硬条件,必须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相反,对另一家公司来说,“单位时间服务客户数量”、“每平米销售额”、“每平米利润”是基本要求。
上市企业的高管和投资人关系管理部门(Investor Relations)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公司的关键评估指标都有哪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和重要的投资者进行沟通来验证这些指标。纵观国内外优秀的上市企业,他们都不会等到公司的市值出现大幅下滑时才开始去“管理市值”。除去市场大势、行业环境变迁、政府相关政策等宏观因素外,公司市值基本上由企业自身的财务表现、业务竞争力、未来成长性等因素所决定。因此,那些能保持相对高位市值的企业,在这些基本面上都是过硬的。当然那些处于未来成长性极为不确定但前景光明的企业,比如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市值可能会被高估或无法准确估值,阶段性的市值波动就变得很正常。
多数上市公司犯的错误是对所有的投资者都重视,都视为其“金融客户”或“上帝”。其实,一家市值在10亿元上下的公司、一家市值在100亿元的公司、一家市值在1,000亿元左右的公司,所面对的投资者结构会很不一样。每家上市公司的投资者结构都有自己的特点,需要细分这些投资者才能做到有效沟通。
比如,对上市公司股价影响力(或杀伤力)最大的投资者占比可能很小,但他们是投资于你的公司和你的行业的“意见领袖”。他们拥有深刻的行业知识和对你的公司的相对深入的理解,如果他们的投资策略是长线持有,那么他们就是“长期价值投资者”。其它投资者基本上是短线交易或“跟投”,虽然投资量值较大但对你的股价没有决定性影响力。因此,发现你公司的“长期价值投资者”是极其重要的!遗憾的是,多数上市公司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从与资本市场的沟通来看,和该类投资者建立畅通、信任的渠道和关系,可能是董事长、CEO、CFO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当然,从部门职责来看,上市公司的投资人关系管理必须承担起开发“长期价值投资者”的责任。这是一项短时间内看不到成绩的工作,不像“危机公关”那样容易看到你救火的场面,因此许多IR经理不愿在这方面下功夫。
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开发“长期价值投资者”呢?泛太平洋管理咨询团队的多年实践总结了UBIC四个原则。
U是指你的企业持续发展战略的独特性,即Uniqueness。作为上市公司的IR部门,必须尽全力和投资者沟通清楚企业的发展战略的特色。长期价值投资者和短线股票交易套利者最大的不同是他们会研究、理解你公司的发展战略。比如,对一个整体上市的大型集团企业来说,集团个子单元的经营战略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协同效应,以及在各自业务市场上的盈利模式和手段与同行竞争对手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绝招”?如果这些投资者找不到一个清晰而且强有力的答案,你公司的战略会很容易被标签为“无特色”、“无核心竞争力”,当然也就“不值得持有或投资”。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行业排名第二第三的企业与第一名的市值差距大得不成比例,因为长期价值投资者不会认可“跟随者”或“模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