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2014-05-15 19:57:43)
标签:

教育

物质的量浓度

作者:刘武平  长安四中

 

一、概述

·课名是《物质的量浓度》,化学科、高中一年级

· 本课题来自人教版高中化学一年级教材  一课时

·本节课是在理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使学生掌握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这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一种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物质的量浓度,掌握物质的 量浓度概念,符号和单位,以及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溶液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三者的关系

3.能够熟练应用物质的量浓度处理具体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探究,使学生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方法。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的实验要求自己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方案和实验仪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化学计算的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理解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重要意义,体会化学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2.体会实验中的相互合作,学会与他人的合作学习。

3、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以及从平常上课自测中做出的。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长安四中高一年级的学生,这个班是普通班,学生思维活跃,能够非常熟练地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

·学生的观察能力欠强,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其观察能力以及表达所观察到事物的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自主实验探究、小组讨论交流策略:给学生创设大量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发挥的空间

·问题引导探究策略:通过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并逐步引导,使学习内容深入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策略:问题和实验设计尽量结合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知识和经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资源: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高一《化学》上册

·为本课专门制作的教学课件

·相关实验器材

·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初中我们学过溶液,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在实验室的试剂瓶上,我们也经常见到这样的标记:NaOH 10%HCl 20%,这些数据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回答】溶液浓度的表示——溶液的质量分数。

设置问题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探讨还有没有其他的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

创设情景

探究性实验的问题:实验室急需一份100ml含氯化钠0.04mol的溶液。

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仪器自己设计实验步骤,配制溶液。在实验过程中可参照课本中工具栏和方法导引所提供的内容。注意:把实验重点放在如何取0.04mol的氯化钠和如何实现所配溶液正好为100ml这两个问题上。

组织讨论

让同学们四人一组进行讨论,设计自己的实验步骤。在经过大家热烈讨论之后,某同学给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首先是计算,0.04mol氯化钠的质量是 2.3克,接着进行称量,在天平上称出2.3克的氯化钠,再用量筒量出100ml的蒸馏水,最后在烧杯中将两者混合并搅拌均匀。在肯定该同学的思路的前提下,让同学们深入思考,找出这种设计方案的不足之处,同学经过思考指出,当两种物质混合后,其体积就大于100ml了,不能满足要求。

接着引导学生对操作过程进行了改进——即引入容量瓶。把2.3克的氯化钠转移至容量瓶中,再向其加入蒸馏水使溶液的体积达到刻度线,这样就能配出题目所要求的氯化钠溶液了。

找到正确的配制方法后,进一步让学生细化实验过程。

学生自学

在经过实验设计的讨论之后,让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再一次快速阅读教材“工具栏”和“方法导引”,学习使用容量瓶:

1、选用什么仪器来溶解氯化钠?

2、如何尽可能的把氯化钠全部转移到容量瓶?

3、如何确保向容量瓶中加水不超过刻度线?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小结】

经过实验操作之后,让几个小组派代表进行了实验小结。同学们经过亲自动手实验,在掌握了实验基本操作的同时,又对一些细节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实验中总结经验教训,得到了许多闪光点。

学生1:在加入蒸馏水时由于没有注意加水的量而使溶液的体积超过了刻度线,再重新操作时,就注意到在水加至快到刻度线时,采用胶头滴管滴加,较好控制溶液体积,使溶液体积准确。

学生2:当蒸馏水的加入量超过了刻度线时,不能采用吸出的方式来使体积回到100ml,因为溶质会随液体的吸出而减少,从而使浓度降低。

学生3:在向容量瓶中加液体时,采用漏斗和采用玻璃棒引流都是可以的,但采用后者更为长期化学工作者使用。

。。。。。。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操作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

【创设情景】

在实验讨论结束后,通过如何书写标签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顺利引出了一种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物质的量浓度。

教师讲解

接着对物质的量浓度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对于新的化学概念的认识深刻。最后对课程进行总结,物质的量浓度和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式:nB=CB×V,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的量浓度在以后的化学学习研究中的方便性和重要性。

知识巩固

用习题进行了知识的巩固,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从而顺利使同学掌握了一个新的化学概念—物质的量浓度。

1.1 mol氢氧化钠溶解在1L水中,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否是1mol·L-12.2L物质的量浓度为0.4mol·L-1的硫酸溶液中,取200mL溶液,那么取出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取出的200mL溶液中,所含硫酸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交流。研讨】 物质的量浓度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开始

教师提问:溶液的表示方法?

(浓度,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浓度=(溶质的量/溶液的量) × 100%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 100%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课件1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

教师总结: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达式,单位。

课件1

教师展示3个例题

网络

学生根据公式练习计算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价

教师通过例题总结C的推导式

课件1

学生练习,总结,记忆

教师展示操作过程

课件1

学生操作配置过程

教师指导学生规范操作

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结束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学习参与情况:积极参加小组活动,注意吸取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的正确的地方,有根据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资源利用:利用学习资源进一步自主学习、归纳、提炼、总结的能力

·实验探究:实验设计、探究的严谨性、科学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课后练习反馈:完成课本习题34

八、帮助和总结

1.采用的方式尽量符合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对于新的化学概念讲授,不是以自己的讲授为主,而是采取层层引入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不断的思考中,在学生的思考讨论中,引出本堂课的核心知识,通过学生的讨论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意义,以及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方法,从而完成了本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设计的问题情境应当更巧妙,从最初配制100ml含氯化钠0.04mol的溶液,到标签的书写,以及最后的习题,不仅仅要在形式上起一种过渡作用,更是将学生的思考引入新的方向,解决教学重难点。

3.在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和在实验过程中,应当能够敏锐的抓住学生暴露的问题,从学生暴露的问题入手,以讨论的形式和同学一起分析,解决了实验的总体设计思路问题,并且也解决了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