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5.1电能表与电功》的教学设计

(2013-01-22 22:01:31)
标签:

杂谈

分类: 课题进展

15.1电能表与电功》的教学设计

寿春中学 何胜方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九年级学生在学习欧姆定律基础上,把知识拓展到了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生活用电常识,知识运用的综合性强,和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是电学知识的难点,也是电学的核心部分。本节所讲的电功,是后面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更广义的功的概念做好了必要的准备。所以无论从课程标准,还是从物理学知识发展的角度看,本章和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以和学生生活经验较为密切相关的电能作为开始,虽然没有给出明确定义,但已经和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了,自然而然引出了有关电能表的知识;电功概念的建构对学生而言缺乏具体的认识,而且探究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但可以依靠丰富的动画设计、及教师的引导来化解这一难点,把学生带入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知道电能表的作用,认识电能表的常用参数意义

b.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电流做功的常见形式

c.知道电功的单位——焦耳和常用单位——千瓦时(度)及换算

d.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影响电流做功的因素,会用电功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经历探究电功公式得出的过程,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电功的概念、公式。    

难点:探究影响电流做功的因素。

五、教学设计思想

  1、设计意图:本节课是以解决问题为主导的思想,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首先让学生完成一张残缺的电费单引入课题,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来解决一个新颖的问题,把学生思维调动起来直接进入角色,继而联系生活感知一度电能量的大小,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培养他们节能环保意识,再引出功的概念,把学生带入探究的氛围中,解决系列探究问题,最后得出结论。

2、教学流程图

 

影响电功因素

合作探究学习

得出结论

填完整收费单

认识电能表

展示电费收费单

认识“一度电”

小结本课

 

 

 

 

 

 

猜想假设

 

 

 

 

 

 

 

 

 

 

 

 

 


六、学习资源与器材

    多媒体投影仪、实物展示台、电脑、电池(盒)、两个不同的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各两个、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七、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问题1屏幕展示给各位同学的是我家6月份的电费单,请仔细观察,从中你可以获取哪些有效的信息?

          第二张图片是我家9月份的电费单,但被我顽皮的儿子涂去了两项数据,你能不能帮助我补全这两项数据?填在导学单上,填写完交流。

   (二)新课教学

 1、认识电能表

    其实这两项数据在在一个专门记录家庭消耗电能的仪表上显示的,那就是电能表。

请看图片,这就是电能表。要认识电能表,我们就需要读懂它上面的一些参数、示数的意义,下面请大家阅读书本P2-3页,并且填写在导学单上,填写完交流。

2、感知一度电

   问题2一度电能为我们做什么?由动画演示40W灯泡工作,讨论消耗一度电要工作多久?……相当于 400克优质煤炭燃烧放出的能量,煤在燃烧时要污染环境,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鼓励使用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另外需养成节能减排的习惯。

3、探究电功的影响因素(引导式探究活动,要让学生走向自主式探究)

   问题3:探究什么?

   大家猜想一下电功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呢?并且说出你猜想的生活依据。

(小组学习、组内交流、班内交流、实验探究)

   可能因素:电压、电流、通电时间……

   问题4:怎么探究?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设计方案:电功与电流的关系;电功和电压间的关系。

   设计电路图:

   交流论证:

   阶段性结论1、电功和电流间的关系;2、电功和电压间的关系;3、电功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4问题5:结论是什么?

若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为U,通过用电器的电流为I通电时间为t则电流所做的功W=UIt

单位

     5、例题

        自主学习

(三)结束小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