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2016-09-25 14:46:06)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题研究 |
西安市第一中学刘跃红课时教学设计
|
课 题 |
小说整体阅读 及应考1 |
课 时 |
2课时 |
|||||||||||||||||||||||||||||
|
课 型 |
复习课 |
授课时间 |
第 周 |
|||||||||||||||||||||||||||||
|
考点及考纲要求 |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和戏剧作品。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
|||||||||||||||||||||||||||||||
|
教学重 难点 |
1.了解高考的命题特点。 2.掌握小说阅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掌握小说阅读的策略和解题思路及方法;熟练掌握小说类文本的答题模式和答题方法。 |
|||||||||||||||||||||||||||||||
|
学情分析学法指导 |
学生对小说欣赏有初步认知,尚缺乏严密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及高考技巧的梳理,在术语的运用、形象分析、技巧运用、主题评价等方面还需引导、训练。拟给学生一个知识框架。学生再结合复习书理解巩固。最后师生再通过《课时作业本》的讨论分析将知识化为能力。 |
|||||||||||||||||||||||||||||||
|
教学方法 |
讲练结合、启发式、讨论法 |
|||||||||||||||||||||||||||||||
|
教学过程设计 |
第一课时 一、高考对小说考查的要求及命题情况 (一)新课标《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的考查规定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近三年全国卷及各省市命题使用的文本
二、小说基础知识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这三者共同服务于小说的主题。在解答小说阅读的形象类、情节类、环境类题目时,往往最终都要归结到小说的主题上,所以,人们习惯上又把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称为“四要素”。 (一)人物形象 1.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又称为典型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采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艺术手法创作出来的,与生活原型相比,往往具有更集中、更普遍的代表性。 2.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及其作用 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其中正面描写又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几种。 (1)正面描写 ①外貌(肖像)描写: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 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 ②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人物的语言要体现个性化,符合人物身份。 作用: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促进情节的发展,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③动作描写: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 作用:使人物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从举手投足中窥见人物的心态、心境、性格等。 ④神态描写:是对人物的面部表情的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⑤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的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交叉在一起。 作用: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2)侧面描写 即不把笔墨用在要描写的对象上,而是通过对环境或其他人物的言行进行描写,从而突出所要描写的对象的特征。这种描写方法不仅是对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还是塑造人物形象、增强其立体感的重要手段。侧面描写主要有环境烘托、人物衬托、人物对照等。 作用:往往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3)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环节或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作用: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二)情节与线索 1.线索的特点 小说的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故事中的时间、地点,还可以是小说中的事件、作者的情感。 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又有明暗线、双主线、主次线三种。 线索的作用是贯串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2.情节的构成 (1)基本模式 情节基本的组成部分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使结构和情节更完整,在结尾加上“尾声”。 (2)特殊模式 ①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是一条直线,作者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让人物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②欧·亨利式: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为美国小说家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所以称为“欧·亨利式”。作者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一真相又符合情理,结尾的突转会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3.情节的展开 (1)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事情。好处是可以使文章显得井然有序,文气自然贯通。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只是把要强调的东西提到前面。倒叙可以使文章曲折有致,形成悬念,引人入胜,避免平铺直叙。 (3)插叙: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主要情节相关的片段或事件,对主要情节进行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或说明,使故事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 (4)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大都没有情节,前后也没有过渡的语句。 (5)平叙: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有两种形式:①“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说甲事,再说乙事;②时而说甲事,时而说乙事,按照情节进行轮番叙述。平叙可以使文章脉络清晰,照应得体。 4.情节安排上常见的技巧 (1)伏笔 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出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作用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严谨,让读者看到下文是豁然开朗,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 (2)突转 即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改变。在篇幅较短的小说中,大多由突转引发推动,所谓“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转。而高考所选的大都是篇幅不长的小小说,此种技巧为设题重点。 (3)悬念 悬念是一个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问号,它无疑是为了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 (4)巧合 巧合也是常见的情节组合方式,它应当是在必然性(包括性格逻辑与具体情境的发展趋势)基础上出现的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 (三)环境描写 小说的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件发生的背景进行的描写。它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表现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作用:①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节令等;②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所,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暗示社会环境;⑥深化作品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和情节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状况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 作用:①展示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②揭示产生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③揭示决定人物行动的因素;④预示人物或悲或喜的命运;⑤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凸显小说主题。 第二课时 三、微型小说 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应充分认识其特征。 1.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微型小说篇幅短小,常常精选细小而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中折射出重大的主题。它撷取的多半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概括力的某个场景、某个细节、某个侧面,或者是生活中的一帧速写、一幅剪影、一个镜头、几段妙趣横生的对话,从而反映大千世界、时代风云。 2.人物典型,情节紧凑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微型小说凸显主题的主要载体。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是其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方法。受篇幅限制,微型小说大多浓墨重彩地描写人物在某特定时间的某一侧面,很少铺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微型小说的情节一般发展比较快,前后事件较为紧凑,整个情节常突破思维定势,给读者以惊异感。 3.结构严密,结尾新奇 微型小说尽管篇幅短小,但结构严谨。它不是靠情节的复杂取胜,而是靠精心布局,做到主次分明。 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是微型小说的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微型小说的结尾讲究语结而意不结,意在言外,给读者留有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四、小说的整体阅读 高考虽然是全面考查考生阅读小说的能力,但命题却往往只是从小说中选择若干“点”作为切入点。这不仅因为小说这一体裁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小说中“情节”“人物”和“环境”的任何“点”都是牵动全篇的,还因为小说中的“情节”“人物”“环境”三者也是密切相关的。从“点”上命题却能辐射全篇,就是这类试题的特点。因此,在解答小说阅读题时强化整体意识、善于从“篇”中寻求“点”上问题的答案就显得尤其重要。 1.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考生在答题之前,必须先快速浏览整篇文章,大致弄清楚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小说写了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②小说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③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还要初步思考一下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获得对小说的整体感知,准确把握住主题,是解答所有阅读题的基础。获得“整体感知”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在解答内容复杂、关涉全篇的试题时,能迅速在文中找到试题的对应点。 把握小说的主题,是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对小说的深度理解。解答小说阅读题,必须首先抓住“主题”这一核心,否则答题就容易走偏。 2.整体着眼,理清情节 情节是小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小说的人物塑造、主题揭示都是在情节的展开中进行的。关涉“情节”的试题,可能在整个情节链中的某一个“点”(开头、结尾或“拐点”等)切入,但答题却必须从整体着眼。这是因为情节中的任何一个“点”只有置于整个情节链中才能显示出其意义,至于要求解说某一情节设置的“作用”的试题,就不仅要关注整个情节链,还要联系小说的主题进行思考。 3.整体把握,分析人物 人物是小说的又一重要因素。对一篇小说而言,如果不能塑造出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那么这篇小说就是很失败的。要求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试题,就须根据小说的主题,结合小说的情节,从对人物的具体描写中去概括。显示人物性格(或心理)变化的试题,就更须依托文本,否则就无法发现“变化”。有些关于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的试题,只有将手法与人物、情节和主题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准确、全面地确定答案。 4.整体观照,赏析局部 不少小说阅读题会涉及小说的细节和具体手法。整体阅读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基础。其一,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考生就能按照题干要求,快速、准确地从文中检索到试题的对应“点”,并筛选出对答题有用的相关信息。其二,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就能从整体着眼,将分散的“点”串联起来,找到准确的答案。 解答关涉小说的“具体表现手法”的试题,则应侧重对小说用到的某种具体表现手法的“作用”作分析。“作用”可以从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安排、小说主题的揭示与深化等方面考虑,或分条列陈,或择其要点阐述。 五、考场上如何快速读懂小说 考场阅读与复习课、练习课阅读一样,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要求同学们能够在10分钟以内把一篇千字左右的小说读两三遍,如果缺乏平时的快速阅读和整体阅读训练,是很难读懂读透的。 快速阅读的目标是在答题前整体把握文本,对小说的内容、结构和突出的表达技巧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将文章的血肉、骨架、精髓看得明白、透彻,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要领看得清晰、领悟到位,从而准确迅速地解答问题。 因此,快速阅读不是粗线条浏览,而是阅读中能够迅速、敏锐地抓住小说中有价值的信息。首先是按照记叙文“发生、经过、结果”或小说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思路把握文本内容,并且在文本中粗略划分层次、概括大意。阅读中还要关注标题、开头、结尾和情节变化、内容特殊意蕴深刻处,在文中圈点勾画出重要的段落和词句。 理解小说的主题最为困难,需要通过关注下列信息反复体会:题材内容、主要事件、情节变化、人物行为和经历、人物之间的关系、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多是间接的)、环境特征、背景信息、精彩语句等等。 六、学生用书P158 (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走 眼 王伟锋 ①老街两边,一溜儿开有十多家古玩店。“珍宝斋”的门店在老街的最里面。老板姓赵,做这一行已经有20多年了。赵老板内行,眼力好。据说,好东西只要打他眼前一过,没有看走眼的。 ②一次,老街有家店收了一件钧瓷,吃不准货色。半条街的人都看过了,但谁也不敢拍板下结论。店主亲自出马,恭恭敬敬地请赵老板赏脸,过去给看一眼。赵老板热心,当即过去,反复把玩了,淡淡地说:“收着。” ③店主心中一喜,禁不住颤声问:“能收?” ④赵老板朗声道:“能收!”后来,那件钧瓷出手,价钱竟然翻了10倍。自此,赵老板名声日隆。 ⑤但是,新近开张的“云芳斋”的李老板却偏不信这个邪。李老板的店原本开在省城,不知怎么一时兴起,在小镇开了一家分店。他初来乍到,想干一件露脸的事,好在老街尽快站稳脚跟。 ⑥这天,“珍宝斋”来了个外乡人。看打扮,像是落难之人。一进店,那人便掏出一个精巧的盒子,说盘缠儿不够了,身上有块玉,想换俩钱花。伙计打开盒子,一看,心里一惊,赶忙一溜小跑,把正在后院竹椅上闭目养神的赵老板请了过来。 ⑦赵老板拿过那盒子,看了一下玉,又盖上盒子,端详良久,问卖家:“想淘换多少钱?” ⑧卖家说:“少说也得这个数。”说着,伸出五根手指。 ⑨赵老板不语,站起身来,踱了几步,站定,对着卖家伸出了三根手指。 ⑩卖家摇摇头,固执地伸出五根手指,神色凝重地说:“这可是家传的宝贝,低于这个数,免谈。” ⑪“收了。给客人添茶。”赵老板微微皱了皱眉头,不动声色地吩咐道。客人走后,赵老板拿了盒子,低声嘱咐了伙计几句,然后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回后院品茶去了。 ⑫卖家出了古玩街,在镇上拐了几个弯,又勾回头,一闪身进了“云芳斋”的后院。伙计远远地看得仔细,回来向赵老板汇报。赵老板低头沉思良久,叹了口气,说:“这个李老板,不怎么地道啊!” ⑬隔天,李老板和街上的几个店主来到“珍宝斋”,进门便嚷:“听说贵店新近收了件好东西,拿出来,让大家开开眼!” ⑭赵老板拱手道:“小玩意儿而已,不值一提。”见赵老板不肯拿出玉,李老板暗自得意,忍不住大声嚷嚷:“赵老板,您不让我们开眼,莫非您这一次走了眼,收了个扔货?” ⑮赵老板干咳一下,默不作声。李老板愈发得意起来:“呵呵,想不到,老街赫赫有名的赵老板,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⑯这可关系到“珍宝斋”的声誉,连伙计都急了,赵老板依旧笑而不答。 ⑰李老板恣意取笑一番之后,领着一群人得意洋洋而去。伙计实在忍不住了,说:“老板,您怎么一句话也不说啊?莫非咱们真的着了人家的道,收了个赝品?” ⑱赵老板粲然一笑,说:“玉的确不怎么样,但盒子实实在在是个好东西。上等的古檀香木,名家雕刻的纹饰。你说,究竟是谁走眼了?”伙计明白过来,心里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不解地问:“既然如此,你为何不说,羞辱李老板一番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⑲赵老板长叹一声,说:“都在这个圈子里混饭吃,得饶人处,且饶人吧!” ⑳一个月后,“珍宝斋”做成了一笔买卖,一个雕工精良的古檀香木盒子卖了个好价钱,整条老街都轰动了。 不久,老街的人发现,“云芳斋”的牌子在夜里悄悄摘掉了,店面转给了一个本地人。 (本文有删改) 1.“买玉”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所谓“欧·亨利笔法”,就是文章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合乎逻辑。解题时需指出“买玉”情节中,什么地方出人意料,什么地方在情理之中,同时要注意一些情节的铺垫作用。从“伙计都急了”,李老板带人看玉“恣意取笑一番”等,可看出“玉”“的确不怎么样”,让读者以为赵老板“走眼”了,但结局是李老板“走眼”了——结局出人意料。但从前文对赵老板眼力的描写,后文对檀香木盒子的描写(“精巧的盒子”),以及赵老板看见檀香木盒子的反应(“端详良久”)可知,此结局合乎情理。 【答案】 ①以为赵老板会走眼,结果是李老板走了眼;以为价值在玉,其实价值在盒,造成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赵老板在钧瓷鉴定中表现出来的眼光,以及在收玉时他对玉盒端详良久的细节,这些铺垫使结局合乎情理。 2.小说结尾处,李老板为什么会悄悄摘牌走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李老板做了哪些事致使他“悄悄摘牌走人”。由文章可知,李老板未能看出古檀香木盒的价值说明他“技不如人”;在知道玉是赝品的情况下还故意派人拿去与赵老板做交易,说明他不守行业规矩;李老板恣意嘲笑收了玉的赵老板后知道自己看走了眼而羞愧不已……这些均是李老板摘牌走人的原因。 【答案】 ①自感技不如人。②自觉羞愧。③不守行业规矩,终究难以立足。
|
|||||||||||||||||||||||||||||||
|
作业 |
学生用书页 |
|||||||||||||||||||||||||||||||
|
教学反思 |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