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研究实践之六——《伶官传序》问题设计
(2014-05-26 22:54:55)| 分类: 课题研究 |
我的课题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一课问题设计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请同学翻译此句。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
——明确:国家的盛衰在于人事。
2.提问: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本文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概括:通过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运用了例证法和对比论证
3. 再自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来写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朗读第二、三段
由时间理出过程,概括出和庄宗有关的时间点和相关事件。
(1)在这几个时间节点上,在庄宗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908年(23岁),接受遗命,“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灭后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926年(41岁),身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概括:从这四个时间节点上的四件大事来看,庄宗的人生其实就是两个过程——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
(2)问: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3)庄宗的“忧劳”体现在哪些方面?
——“劳”:→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身先士卒)
(4 ) 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明确: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更好地突出“忧劳兴国”,突出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4.写庄宗由极盛到极衰,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论证的?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面对唐庄宗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发出怎样的感慨?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通过庄宗的事例我们看到的还是成功与失败都是由于“人事”。
(回应论点)
6.学生齐读第四段,思考: 既然已经强调了“盛衰之理在于人事”,为什么在第四段中还要加上“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这一结尾?
——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仅是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拓展: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对于我们有何启示?
课文小结:
身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编《伶官传》并作序?
以史为鉴,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后人尤其是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本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结构紧凑;叙事生动形象,精警有力;抒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明•茅坤《唐宋八十家文抄》卷七十一评:“这等文章,千年绝唱。”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读本》卷十四评:“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第一篇文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