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温阳益气通络法低成本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

(2014-09-25 20:47:27)
标签:

缓慢性心率失常

中医优势

低成本医学范式

方法学优势

学科价值优势

                                   左占国 高翠枝 

                                北京智康中医研究院

                                   2014922  

 

【摘 要】心律失常是西医病名属于心脏神经传导功能异常类疾病范畴,因其快慢有别而分缓慢性和快速性心律失常两大类。心律失常在众多心脏病当中占有很大比例且易诊难治中西医均感棘手,特别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由于临床几乎无药可医而成为世界医学难题,西医学心脏起搏器的出现虽然解决了一定的临床问题但由于有创治疗、限制劳动、需频繁更换和不能有效降低病窦综合征死亡率且费用高昂而不具有普适性;中医学在两千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心律失常的认识及其治疗积累了成熟的经验并形成了系统的诊疗理论,特别是在笔者防治复杂性内伤病的《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指导下用“阴阳—-体病因机脉证治药”内伤病辩证体系根据缓慢性心律失常阳虚、气虚、血於等主要病因病机,特提出以温阳益气通络为大法辩证组方,用中医药防治缓慢性心律失常具有成本低疗效高普适性强远期效果好的方法学优势,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体力体质和劳动能力,在提高生命质量的同时更赢得健康长寿。实践证明,用温阳益气通络法辨证论治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道至简,可有效降低此类疾病的防治成本健康维护成本和卫生经济运作成本。

 

【关键词】西医学;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学;心悸怔忡;温阳益气通络法;低成本防治

 

心脏因其特有的自律性而以每分钟60100次的频率进行着生理范围的节律性跳动,低于60次或高于100次无论有无症状和表现均可视为病理状态,西医临床称之为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尽管包括几十种相关疾病但因其快慢有别而被划分为缓慢性和快速性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心动过缓和缓慢性心律不齐两大类都是临床常见病,是以心率缓慢、心室率低于60/min为特征的一类疾病,表现为起搏障碍及传出障碍两型。临床常见于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室上性和室性逸搏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其临床特点为心率缓慢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临床可见头晕无力、胸闷心痛、心悸气短、夜卧憋气、善太息严重者可发生晕厥甚至猝死,心电图即可做出明确诊断。中医学在两千多年前就通过主诉和脉诊进行鉴别,并按临床表现和症状的不同将其归于心悸、胸痹、结代、昏厥、怔忡、眩晕等范畴进行了系统阐述,并通过长期而广泛的临床经验总结与求证形成了系统的诊疗理论。

1、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经典阐述  缓慢性心律失常脉证均见迟缓,属于迟脉、结脉等范畴,是以沉、迟、结、代等脉象为主的症候群。迟脉多由寒凝气滞气虚、阳失建运、血流失畅所致并多见为沉迟无力等虚证脉象。公元前医家扁鹊就通过脉诊来认识此类疾病,早在西晋王叔和《脉经》中最早提出了“迟脉”这一称谓,“迟脉,呼吸三至,来去极迟”;《内经》中更有“其脉迟者病”、“寒气入经而稽迟”、“迟者为阴,数者为阳”、“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心痹者,脉不通”等记载;汉•《难经》云:“一息二至之曰损”;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记述“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金匮要略》论其脉象曰“寸口脉迟而涩,迟为寒,则手足厥冷”,“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证治汇补•惊悸怔忡》云:有阳气内虚,心下空豁,状如惊悸,右脉大而无力者是也;宋•严用和在《济生方•怔忡论治》指出“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真血虚耗,心帝失辅,渐成怔忡”;元•滑寿在《诊家枢要》云:迟为阴盛阳亏之候,为寒,为不足;明•李时珍的《濒湖脉学》曰:“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明•李中梓在《诊家正眼》中说:“迟为血滞,亦主精伤”;清•《医宗金鉴》论及脉象时则“三至为迟,迟则为冷”“迟,阴脉也”;又“迟司藏病”、“阳不胜阴气血寒”。心律失常以六淫、七情、饮食、劳倦为诱因日渐发展而成,并有“涩脉,细而迟往来难而散,或一止复来”、“屋漏脉如乳残漏之下,良久一滴,溅起无力”等类似现代所称的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描述。古代医家大多认为迟脉是由脏腑虚损、阳虚阴盛、气虚血寒所致,治疗大多以温药。诊疗方法散见于迟脉证、胸痹、虚损、厥脱、心悸怔忡、头晕等病证门类的理法方药阐述当中。

2、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近现代中西医研究进展 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心脏起搏传导系统功能障碍。心跳缓慢的直接后果就是心脏向全身泵血量减少,所以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除了会表现出心慌、胸闷等一般心律失常症状外,还会出现一些全身血液循环不好的症状如手脚发凉、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甚至昏倒既阿斯综合征。随着现代西医学诊疗技术手段的发展包括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电生理检查以及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心脏起搏器植入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认识前进和发展了一大步并弥补了中医对微观认识的不足。现代医学常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作为应急治疗或口服麻黄素、舒喘灵、山莨菪碱、氯喘安慰性选用,尚无长期应用安全有效的药物。因此,探索安全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学最早对心律失常的认识主要来自切诊及其望问合参,相关论述散见于文献中。中医认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病症群属于复杂性内伤病范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疾病谱变化和社会老龄化,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集中涌现并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缓慢性心律失常等内伤病明显增多,病因多起于阴,得之于饮食居处与阴阳喜怒,临床需要全息思维辨病和辩证结合进行诊疗并创立了有效方药用于临床,现代医学界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几乎为空白。吴以岭院士在《络病学》理论指导下自主研发的参松养心胶囊成为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创新药物,经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等全国36家三甲医院循证医学研究均显示,参松养心胶囊具有整合调节的优势,能够明显增强心脏的起搏电流,改善心脏传导功能,从而调整与缓慢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的心脏起搏传导系统功能。另外,参松养心胶囊还可以改善心肌供血,消除各种心律失常引起的失眠、心慌、气短、乏力等症状,是经循证医学证实有效治疗各种早搏、阵发性房颤、复杂性心律失常的有效药物,改善和加快窦房及房室传导。笔者在《阴阳证治学》内伤病创新理论研究中用“阴阳--- 体病因机脉证治药”辩证思维体系为指导研创的心动力方药用于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更具有温阳益气通络多维效果,在控制病因逆转病机恢复健康方面具有成本低治愈率高远期疗效好普适性强等特点。 

3、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阐述与辩证论治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是由外感和内伤两类病因病机杂和以至的一类疾病,分功能性和器质性两类。本病与饮食失宜,七情失和,劳倦内伤,久病失养,药物影响有关。近年来按照内伤病创新理论《阴阳证治学》辩证思维模型“阴阳---体病因机脉证治药”研究,通过辩体质,本病与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和血瘀质等体病相关;辩病,本病常继发于肺心病、冠心病、心肌病、心衰等亦可见于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引起窦房结功能障碍,又称功能性病窦、“结外病窦”;辩病因,可概括为阴盛阳虚、气虚血瘀、痰湿阻络几方面,皆因阳不胜阴气虚血瘀所致;辩病机,与阴阳失衡---阳虚寒凝血滞、气虚运血无力、内生痰湿阻络相关;辩脉,主要见沉迟结代脉象;辩证,主要与心脾肾阳虚甚或脏腑阳虚、阳气欲脱、心血瘀阻证有关;病位在心;病机本质是本虚标实并具有“久、慢、杂、难、缠”等特点。本虚是脏腑阳、气、络皆虚以气阳不足为多,标实是阴盛及痰浊瘀血阻络;治疗法则为温阳、益气、通络;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生脉散、阳和汤、参附汤、桂枝加桂汤辩证加减。如心阳亏虚,证见心悸怔忡,头昏眩晕甚则晕厥、胸憋心痛气短、神倦乏力、四肢逆冷、舌质黯淡、脉象沉迟或结代治宜温补心脾肾或脏腑之阳为主。若心气不足,证见胸憋气短、心悸怔忡、活动加剧、头晕乏力、自汗神疲体倦、脉迟缓无力者则以补益心脾肺气为主。痰瘀心络,证见心悸心痛、舌苔滑腻、舌质紫暗、脉象沉迟滑涩治宜逐痰化瘀通络为主辨证组方。

4、结论   心律失常属于西医病名,中医将其归于心悸、胸痹、结代、昏厥、怔忡、眩晕等范畴进行了系统阐述。心律失常属于内伤病范畴并具有内伤病多因素致病、多病机复合、多系统发病、多病位损伤、一体多病、多维治疗靶标和久、慢、杂、难、缠的病因病机特点,这让西医学的线性思维还原论方法和单靶点治疗技术表现出了明显的思维局限而使临床治疗陷入了尴尬,特别是对一些内伤病病因病机特点显著的复杂性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来说不仅出现了理论空白临床乏术更是无药可医。就拿缓慢性心律失常来说,尽管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用心脏起搏器进行治疗,但由于有创置入、限制劳动、需频繁更换和不能有效降低病窦综合征死亡率且费用高昂而不具有普适性,属高成本医疗且对生活和劳动有诸多限制而难以普及。中医学是诞生于生产力十分落后的远古农耕时代,属象思维科学体系,具有道器合一且精于气化而略于形质的学科特点,主要通过哲学思辨充分发挥中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并通过四诊合参、医药合一、药食同源的方法与手段对客体无特殊限制,治疗工具就地取材所耗物质绿色天然整个过程环保节能属低成本医学范式价值追求简便廉验,最终实现的是大道至简。从公元前的中医大家扁鹊到近现代医学发展,中医学在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恶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诊疗方面,不仅有强大的理论支撑更有抗御此类疾病的有效方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温阳益气通络为大法结合临床辨证,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生脉散、阳和汤、参附汤、桂枝加桂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杂合以参辩证加减。事实证明,用中医药理论方法与技术及其现代创新成果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可有效降低防治费用,并可保持人体完整性且有效提高患者的体力、体质和劳动能力同时更赢得健康长寿,不仅具有成本低治愈率高远期疗效好的方法学优势,更具有大道至简、简便验廉、绿色天然、普适安全的学科价值优势。

 

http://s7/mw690/003ww6iHzy6ZEd4rw6W76&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