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脉阴阳的学科价值与临床意义
(2013-06-13 07:10:58)
标签:
阴阳证治学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中医三维思维智慧鉴赏和探析创新思维 |
络脉阴阳的学科价值与临床意义
左占国
河北省兴隆县三道河乡撒河南卫生院(兴隆.067300)
络分阴阳。络脉是广泛存在于人体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吴以岭院士从整体观出发用“三维立体网络系统”将其高度概括,并在其《络病学》中进行了科学系统的阐述,为建立络病证治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阴阳是中国古代文化内涵的核心元素,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络脉与阴阳是其学科中的重要理论概念,人体及其络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络病证治用阴阳类证进行概括具有持简驾繁的学科价值;络病辨证与阴阳证治结合更具有大道至简的临床意义;加强络脉结构与阴阳功能内在本质规律性认识与探讨,有利于对《络病学》理论及其学科贡献的整体认知,并可加强对络病学说的理解与运用。
【关键词】络脉理论;阴阳证治;学科价值;临床意义;学科发展
中医学是以 “一元两极三维全息实象中医理论思维模型”为研究方法,把人体生命看成是“一元两极三维四时五脏全息生命功能律动体”,从人与天地社会相应的整体高度探求生命现象,用阴阳辩证思维进行系统论述的人体生命科学,其哲学观点是“实象论”,阴阳是实象论哲学的重要概念,充分展现了整体观思想并广泛渗透于经络学说当中。经络学说通过“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的整体性联系,加强了阴阳气血等物质与脏腑功能之间的生物信息交流与表达。《络病学》是对中医经络学说中络脉理论的传承创新开拓与发展,络病学说与阴阳学说在整体观、运动观、平衡观及辩证观等方面的认识有很多相同之处,方法学亦相通,两者因文化同源故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深入探讨络病辩证与阴阳证治之间的内在规律,借助阴阳文化的广泛认知,必将加深中西医学界学者对络病学说的理解运用,让物化了的络病学理论指导下的科学技术成果惠及更多人群。
1 络脉阴阳的概念及其内涵
1.1 络脉的概念及其内涵
1.2 阴阳的概念及其内涵
《黄帝内经》基于医易阴阳之理提出:疾病诊治必求阴阳,或本于阴或本于阳,求其故而施治之,并将阴阳列为辩证八纲之首,在诊法上提出了“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无谬,治焉有瘥.”并据此确立了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治疗原则,故辨别阴阳和论证其状态是临床之大道,而调平阴阳是中医治疗学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阴阳理论既是宇宙万物发生学理论,也是生命起源的生成学理论,阴阳和德产生气化,气化产生生命,人的一生就应该自始至终以恢复阴阳的涵藏为宗旨,故阴阳涵藏则生,阴阳耗散则亡。阴阳失衡则病疾,阴阳平衡则健康。阴阳失衡的程度决定着疾病的轻重与病程之久暂,阴阳平秘的程度决定着抗病力(或免疫力)的高低。通过四诊全息所得综合归纳,准确判断出疾病特别是内伤类疑难重症的阴阳证治,针对疾病发生发展的病机本质以治病求本,这也是中医诊断治疗学的重要任务。气化阴阳理论对研究人体生命现象及其规律有重要启示和贡献,是人体生命科学实象论研究的重要方法,阴阳文化对中医学的哲学思维、诊疗理念、四诊辨证方法以及防病养生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正因为阴阳文化广泛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认知,阴阳学说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概念,故络分阴阳被包括《内经》在内的历代医家所阐述,《络病学》更对阴络、阳络的空间位置做出了界定并就其形态结构与功能作用进行了详细说明,就络脉与阴阳比较而言,络脉主要体现的是结构性特点与内涵,而阴阳则侧重于功能性运动状态描述,人体是一个形态结构与功能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络脉结构与阴阳功能互补共享,共同赋予了络脉阴阳理论丰富的学科价值与内涵,共同维护着人体生命的内环境稳态与生理平衡,集中体现于《络病学》对“脉络——血管系统病”、“气络——NEI网络系统”两大概念的阐述,故借助阴阳文化的广泛渗透力与影响力及其在中医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必将加深中西医学界学者对络病学说的认识理解掌握与运用,让物化了的络病科学技术成果惠及更多人群,加强络脉阴阳内在本质规律性认识与探讨有利于对《络病学》理论及其学科贡献的整体认知。
2.络脉阴阳理论的联系性及其共性特征
2.1 络脉阴阳理论的联系性 络脉与阴阳概念同出于《内经》,《内经》将阴阳文化升华为阴阳科学,为中医学科整体观的形成和系统方法论的建立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创造性的提出了“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框架,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络脉是《络病学》重点研究对象,《络病学》是对经络学说在承其源、继其流的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在系统阐述络脉与络病的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同时并提出了“三维立体网络系统”,建立起了以络脉概念为基础的整体观。阴阳的生理功能需要经络结构的营输才能实现,而经络结构功能作用的发挥只有在阴阳协调与平衡的状态下才能保持其生理性时速与长度,两者融通互用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及内环境稳态,其内涵在《络病学》、《内经》及其它典籍中均有阐发,深刻探讨络脉与阴阳之间的关系,对加深理解络脉空间位置、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辨证论治均具有重要学科价值与临床意义,上述说明络脉与阴阳学说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规律性联系,
2.2 络脉阴阳理论的共性特征 络病学说与阴阳学说的共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整体观、运动观、平衡观及辩证观几个方面的医理相通,共同体现了中医学整体、系统、辨证、衡动的学科特色,这说明与两者思维模式及文化的同源有关。
2.1.1 络脉阴阳整体观相通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由阴阳二气为物质基础构成的。《内经》站在人与自然的整体高度提出了“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框架,体现了“人与天地社会相应”“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络病学》在系统研究经络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立体网络系统”,对网络全身的络脉系统进行了高度概括,充分体现了对络脉认识的整体观,故两者整体观相通,并且是动态、协调、变化中的整体,可谓殊途同归。
2.1.2 络脉阴阳的运动观相通 阴阳是物质,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物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人体五脏阴阳之气随四时而化,始终保持“阴平阳秘” 的动态平衡才能赢得身心健康与长寿。阴阳的运动观主要表现在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及相互转化几个方面,络脉是逐层细分的网络系统,络脉的运动观主要表现在空间结构与形态的运动变化上,“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理论的时空观是对络脉运动的最好诠释,由此可见,络脉与阴阳的运动观相通。
2.1.3 络脉阴阳的平衡观相通 平衡观是建立在对立统一基础上的一种自然观和生命观。阴阳的对立统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功能的重要稳态机制,《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道出了人体阴阳平衡的真谛。络脉具有保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机制,吴以岭院士在其《络病学》中,就“气络——NEI网络”概念,系统论述了生命运动的稳态机制相关性,更是络脉平衡观的具体展现,上述均说明络脉与阴阳的平衡观相通。
2.1.3 络脉阴阳的辨证观相通 下面仅从 “久”字切入。《络病学》在“络病辩证六要”中明确提出要辨“病程久暂”。久病、久痛、久瘀入络是络病的重要病机特点;阴阳失衡导致疾病也突出一个“久”字,久病伤阴损阳,阴阳互损最终导致阴阳盛衰失衡而致病,其中可能要经历几个月甚或几年的时间,这一病机特点在内伤类慢性病及老年病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故从辨病程久暂这一侧面即可体现出络脉与阴阳的辨证观亦相通
3. 络脉阴阳的学科价值
3.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3.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3.4 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 络脉阴阳的临床意义
既然络脉理论与阴阳学说在理论上结下了不解之缘,就注定了两者在临床实践中有互相启迪的重要意义
4.1 络病病因的阴阳分类
4.2络病病机的阴阳分类
4.3
4.4络病治疗药物及其方剂的阴阳分类
5. 结语
《易•系词》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概括宏观与微观物质运动的规律,中医学是运用阴阳运动规律阐述生命科学的典范。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虽然中医学的经络阴阳理论,用现代实验手段尚不能完全揭示其结构与内涵,特别是她整体的、联系的、多维的、全息的、动态的运动特点,还不能被目前的科学手段完全证实,但络病学科的广泛求证在这方面却做出了实质性的探索。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中医学的指导哲学是“实象论”,阴阳是实象论哲学的重要概念,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方法即高度综合有可无限细分,但因其唯象研究而导致对物质实质微观领域的认识不足。络脉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络病学》中“脉络——血管系统病”、“气络——NEI网络系统”两大学术概念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正是从微观领域和分子水平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学求证,两者之间体现了宏观领域的高度综合与微观领域的深入细分的完美结合。络脉阴阳理论中的络脉实质研究使络病辨证论治在微观领域逐步清晰起来,而阴阳理论的宏观探讨则使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及辩证思维特色更加彰显,络脉与阴阳不仅在理论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及共性特征,在临床实践中亦相互启迪医理互用,故“络脉阴阳”蕴涵着深刻的学术内涵。存在决定意识。深入探讨络脉阴阳内在联系与本质规律,最终实现物质与意识、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把客观规律转化成科学规律,使中医学术与络病学科有更大发展,让络病理论与阴阳证治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让络脉阴阳的学科价值与临床意义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得以求证与彰显。
参考文献
[1]吴以领、.络病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5(此论文刊载于《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7)》【M】•中华中药学会络病分会出版社、2011:6:12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