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络脉阴阳的学科价值与临床意义

(2013-06-13 07:10:58)
标签:

阴阳证治学

三维立体网络系统

中医三维思维智慧

鉴赏和探析

创新思维

络脉阴阳的学科价值与临床意义 

左占国

河北省兴隆县三道河乡撒河南卫生院(兴隆.067300

络分阴阳。络脉是广泛存在于人体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吴以岭院士从整体观出发用“三维立体网络系统”将其高度概括,并在其《络病学》中进行了科学系统的阐述,为建立络病证治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阴阳是中国古代文化内涵的核心元素,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络脉与阴阳是其学科中的重要理论概念,人体及其络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络病证治用阴阳类证进行概括具有持简驾繁的学科价值;络病辨证与阴阳证治结合更具有大道至简的临床意义;加强络脉结构与阴阳功能内在本质规律性认识与探讨,有利于对《络病学》理论及其学科贡献的整体认知,并可加强对络病学说的理解与运用。


【关键词】络脉理论;阴阳证治;学科价值;临床意义;学科发展


中医学是以 “一元两极三维全息实象中医理论思维模型”为研究方法,把人体生命看成是“一元两极三维四时五脏全息生命功能律动体”,从人与天地社会相应的整体高度探求生命现象,用阴阳辩证思维进行系统论述的人体生命科学,其哲学观点是“实象论”,阴阳是实象论哲学的重要概念,充分展现了整体观思想并广泛渗透于经络学说当中。经络学说通过“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的整体性联系,加强了阴阳气血等物质与脏腑功能之间的生物信息交流与表达。《络病学》是对中医经络学说中络脉理论的传承创新开拓与发展,络病学说与阴阳学说在整体观、运动观、平衡观及辩证观等方面的认识有很多相同之处,方法学亦相通,两者因文化同源故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深入探讨络病辩证与阴阳证治之间的内在规律,借助阴阳文化的广泛认知,必将加深中西医学界学者对络病学说的理解运用,让物化了的络病学理论指导下的科学技术成果惠及更多人群。


1 络脉阴阳的概念及其内涵


1.1 络脉的概念及其内涵  络脉是经络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广泛存在于人体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其内涵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致病因素伤及络脉导致的络脉功能障碍及结构损伤的自身病变。络有气络血络之分和阴络阳络之异。气为阳,血为阴,气络与血络共同发挥着“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的正常生理功能。络脉概念的提出首见于《内经》,随然汉代医圣张仲景及清代大师叶天士等都论及络病,但均未形成系统理论。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吴以岭院士创造性的提出了“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络病学说理论框架,从时间、空间和功能角度将其高度概括,并在其《络病学》中进行了科学系统的阐述,为建立络病证治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成功物化了通心络、参松养心胶囊等新药。络脉属结构性概念,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络体细窄,网状分布,络分阴阳,循行表里。结构决定功能,正因为阴阳络脉特殊的网络层次和空间位置,决定了络脉运输气血阴阳具有气血行缓、面性弥散、末端联通、津血互换、双向流动、功能调节等功能特点。阴络阳络协调配合按照人体生理时速与长度,共同发挥着“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的正常生理功能【1】。


1.2 阴阳的概念及其内涵  何谓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高度概括,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阴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中国的一切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都是建立在阴阳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故传统文化又可称为阴阳文化;阴阳是辨别事物及其人体的个体差异性和类分群体趋同性的智慧表达方法。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在宇宙本源于气的一元论理论基础上用以认识和解释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世界观和二元化方法论。阴阳学说首先回答了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物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发展变化及其功能是物质运动的必然结果,是其内在本质规律表现于外象的重要形式;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孳生着发展着和变化着,是阐明世间万物生化极变的根本观点。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阴和阳两种不同的属性,呈现出不同的两类状态,人体的阴气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缓慢的作用;阳气具有温煦推动兴奋急快等表现,二者制衡互用。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的一切形体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部分。由于划分的层次不同,人体脏腑经络的阴阳所指也不同。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基础上,将阴阳五行运用于医学领域,借以阐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用以指导临床的诊断治疗及保健养生,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阴阳文化,最早总结于《易经》,寓意于太极阴阳鱼图,蕴藏于河图洛书数理之中,表现于儒家文化的持中致和、中庸之道。洋溢在道家文化即“道法自然”,中医药学则把阴阳学说贯穿于始终。故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指出:“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张景岳提出:“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旨在强调医易同源承启之重要。并在《医易义》中曰:“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含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只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医易同源的真正内涵是文化同源,而文化同源的精髓主要体现于阴阳文化层面,在中医学科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无处不放射着阴阳文化的光辉。以<</span>易经》为首,《黄帝内经》为辅的医易科学是生命科学的最高理论指导,我国3千多年前的周易已经发现了生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产物,“易经”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诠释了宇宙自然人体生命和疾病生成论的概念及其本质。《内经》的“阴阳离决,生命乃决。”深刻阐明了中医发病学的科学内涵。而“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指明了中医治疗学的发展方向。


《黄帝内经》基于医易阴阳之理提出:疾病诊治必求阴阳,或本于阴或本于阳,求其故而施治之,并将阴阳列为辩证八纲之首,在诊法上提出了“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无谬,治焉有瘥.”并据此确立了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治疗原则,故辨别阴阳和论证其状态是临床之大道,而调平阴阳是中医治疗学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阴阳理论既是宇宙万物发生学理论,也是生命起源的生成学理论,阴阳和德产生气化,气化产生生命,人的一生就应该自始至终以恢复阴阳的涵藏为宗旨,故阴阳涵藏则生,阴阳耗散则亡。阴阳失衡则病疾,阴阳平衡则健康。阴阳失衡的程度决定着疾病的轻重与病程之久暂,阴阳平秘的程度决定着抗病力(或免疫力)的高低。通过四诊全息所得综合归纳,准确判断出疾病特别是内伤类疑难重症的阴阳证治,针对疾病发生发展的病机本质以治病求本,这也是中医诊断治疗学的重要任务。气化阴阳理论对研究人体生命现象及其规律有重要启示和贡献,是人体生命科学实象论研究的重要方法,阴阳文化对中医学的哲学思维、诊疗理念、四诊辨证方法以及防病养生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正因为阴阳文化广泛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认知,阴阳学说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概念,故络分阴阳被包括《内经》在内的历代医家所阐述,《络病学》更对阴络、阳络的空间位置做出了界定并就其形态结构与功能作用进行了详细说明,就络脉与阴阳比较而言,络脉主要体现的是结构性特点与内涵,而阴阳则侧重于功能性运动状态描述,人体是一个形态结构与功能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络脉结构与阴阳功能互补共享,共同赋予了络脉阴阳理论丰富的学科价值与内涵,共同维护着人体生命的内环境稳态与生理平衡,集中体现于《络病学》对“脉络——血管系统病”、“气络——NEI网络系统”两大概念的阐述,故借助阴阳文化的广泛渗透力与影响力及其在中医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必将加深中西医学界学者对络病学说的认识理解掌握与运用,让物化了的络病科学技术成果惠及更多人群,加强络脉阴阳内在本质规律性认识与探讨有利于对《络病学》理论及其学科贡献的整体认知。


2.络脉阴阳理论的联系性及其共性特征


2.1 络脉阴阳理论的联系性 络脉与阴阳概念同出于《内经》,《内经》将阴阳文化升华为阴阳科学,为中医学科整体观的形成和系统方法论的建立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创造性的提出了“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框架,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络脉是《络病学》重点研究对象,《络病学》是对经络学说在承其源、继其流的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在系统阐述络脉与络病的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同时并提出了“三维立体网络系统”,建立起了以络脉概念为基础的整体观。阴阳的生理功能需要经络结构的营输才能实现,而经络结构功能作用的发挥只有在阴阳协调与平衡的状态下才能保持其生理性时速与长度,两者融通互用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及内环境稳态,其内涵在《络病学》、《内经》及其它典籍中均有阐发,深刻探讨络脉与阴阳之间的关系,对加深理解络脉空间位置、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辨证论治均具有重要学科价值与临床意义,上述说明络脉与阴阳学说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规律性联系,


2.2 络脉阴阳理论的共性特征 络病学说与阴阳学说的共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整体观、运动观、平衡观及辩证观几个方面的医理相通,共同体现了中医学整体、系统、辨证、衡动的学科特色,这说明与两者思维模式及文化的同源有关。


2.1.1 络脉阴阳整体观相通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由阴阳二气为物质基础构成的。《内经》站在人与自然的整体高度提出了“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框架,体现了“人与天地社会相应”“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络病学》在系统研究经络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立体网络系统”,对网络全身的络脉系统进行了高度概括,充分体现了对络脉认识的整体观,故两者整体观相通,并且是动态、协调、变化中的整体,可谓殊途同归。


2.1.2 络脉阴阳的运动观相通 阴阳是物质,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物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人体五脏阴阳之气随四时而化,始终保持“阴平阳秘” 的动态平衡才能赢得身心健康与长寿。阴阳的运动观主要表现在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及相互转化几个方面,络脉是逐层细分的网络系统,络脉的运动观主要表现在空间结构与形态的运动变化上,“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理论的时空观是对络脉运动的最好诠释,由此可见,络脉与阴阳的运动观相通。


2.1.3 络脉阴阳的平衡观相通 平衡观是建立在对立统一基础上的一种自然观和生命观。阴阳的对立统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功能的重要稳态机制,《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道出了人体阴阳平衡的真谛。络脉具有保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机制,吴以岭院士在其《络病学》中,就“气络——NEI网络”概念,系统论述了生命运动的稳态机制相关性,更是络脉平衡观的具体展现,上述均说明络脉与阴阳的平衡观相通。


2.1.3 络脉阴阳的辨证观相通 下面仅从 “久”字切入。《络病学》在“络病辩证六要”中明确提出要辨“病程久暂”。久病、久痛、久瘀入络是络病的重要病机特点;阴阳失衡导致疾病也突出一个“久”字,久病伤阴损阳,阴阳互损最终导致阴阳盛衰失衡而致病,其中可能要经历几个月甚或几年的时间,这一病机特点在内伤类慢性病及老年病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故从辨病程久暂这一侧面即可体现出络脉与阴阳的辨证观亦相通


3. 络脉阴阳的学科价值


 既然络脉与阴阳均是中医学科中的重要理论概念,两者必然涵藏着丰富的可以互用共享的学科价值。


3.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络脉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状态的网络结构。阴阳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故《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络分阴阳历代医家均有阐述,早在《内经》的经络学说中,就是将十二正经以手足三阴三阳分类展开论述的,明代张景岳亦在其《类经》中曰:“以络脉而言……深而在内者为阴络,……浅而在外者是为阳络”,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便血》亦言:“阴络乃脏腑隶下之络”,吴以岭院士在其络病学说研究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理论框架中对阴络、阳络的空间位置亦做出了明确界定。就经络本身而言,经脉为阳,络脉为阴。气络为阳,血络为阴。就脏腑隶下之络而言,腑络为阳,脏络为阴。就空间位置而言,表(外)络为阳,里(内)络为阴。就其形态结构而言,别络为阳,孙络为阴,络脉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综上所述,尽管络脉庞大繁杂,遍布全身并缺乏明确的循行路线,成网状分布,如环无端并逐级细化的网络层次和空间结构特点,通过阴阳概念的分类表述既“络分阴阳”,使络脉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理论画卷更清晰而简约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吴以岭院士在其《络病学》中阐述络脉空间位置时更是用阴络和阳络来分类概括【1】。


3.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络脉具有行气血而营阴阳、发挥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及其生理衡动状态的重要功能。吴以岭院士将络脉功能在体内复杂而特殊的运动方式用时速与常度将其概括,并指出经络之络(气络)运行经气,脉络之络(血络)运行血液并进行了系统论述。运行于络脉中的经气由于其物质基础和生成来源的不同将其分为真气、宗气、营气、卫气四类,仍可用阴阳类分。《素问•气血形志篇》亦曰:“夫人之长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此天之常数。”此论述更蕴含着络脉阴阳生理运动变化之理


3.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机状态。就此吴以领院士在其《络病学》理论研究中提出了《脉络——血管系统病》和《气络——NEI网络》两大学术概念并进行了系统研究与科学求证,在研究中将络病病因归纳为五大类,将络病病机变化从八个方面概括,并归纳出了与络脉生理结构和气血阴阳循行特点相适应的三个病机特点。尽管络病病因病机复杂,病理变化表现多端,借用阴阳类证思维可持简驾繁以加强理解。正如《素问•调经论》所曰:“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素问•百病始生》亦曰:“阴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妞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郑钦安亦提出“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然千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        


3.4 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络病学是探讨络病发生发展规律及辨证治疗的理论。吴以岭院士在其《络病学》中根据对络脉生理、病因病机以及络病与病络的主要临床表现等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又详细阐述了“络病辨证六要”,并根据络病八种基本病机变化及临床表现出的八种症候特征,确立了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淤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脉损伤与络虚不荣八类络病辨证论治总纲,并从脏腑及其相关络病切入,系统创立了络病证治体系,提出了“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和“络以辛为泄”的用药观点。尽管络病种类繁多,广泛涉及经络脏腑正邪盛衰,阴阳失调及气血失常,但仍可用阴阳类证思维从阴(血)络、阳(气)络两大类别进行认知和把握,将络病证治从阴阳辩证高度将其归纳和概括,并在络病临床的辨证论治及组方选药过程中巧妙运用阴阳类证思维则思路会更加清晰。


 3.5 指导保健与养生 络以通为用。经络气血阴阳的流通畅达与阴阳的“阴平阳秘”相对平衡状态是人体获得身心健康远离疾病重要保证,两者均具有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机制,认识同源,医理相通,深入探讨络脉阴阳的理论价值对指导保健养生亦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4. 络脉阴阳的临床意义


既然络脉理论与阴阳学说在理论上结下了不解之缘,就注定了两者在临床实践中有互相启迪的重要意义


4.1 络病病因的阴阳分类  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络病学》中将络病病因归纳为外邪袭络、内伤七情、痰瘀阻络、病久入络与饮食起居、跌仆、金刃伤络等方面诸多因素,可用外感、内伤、它犯来概括,更可用阴阳将其分为两大类,正如《内素问•调经论》所言:“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人群中阴阳两种不同的体质状态,决定了易感某类疾病并可形成同气相求的疾病发生发展环境,可直接决定着不同体质状态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以及患病后疾病的转归和方向。由于病因不同,引起阴阳失衡变化导致疾病的种类也不同,络病也不列外,尽管络病病因复杂,用阴阳类证思维可将其简化。


4.2络病病机的阴阳分类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络病病机则是指广泛存在于内伤疑难杂病与外感重症中的络病这一病机状态的基本类型及其发展演变状况,《络病学》中将络病病机归纳为络气郁滞(或虚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阻、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脉损伤与络虚不荣八种变化,但概括起来总离不开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与脏腑经络功能紊乱等规律,其中,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以及气机失常的概括。由于各种病因作用于人体后,是通过引起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而致病,而络脉是广泛存在于人体中的组织结构,阴阳失衡必然影响络脉损伤及功能改变而引发络病,但阴阳可调决定疾病可治,络病亦不列外。


4.3  络病辩证的阴阳分类 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两个主要特征,传统的辨证论治强调从宏观整体研究人体反应状态、运动与变化,其代表方法就是阴阳辩证,阴阳证治广泛应用于内伤类疑难重症、慢性病、老年病及其骨骼退行性病变,上述病变又均可导致络脉损伤而属络病研究范畴。《络病学》中系统归纳并阐述了络病辨证六要,即辨发病因素、辨病程久暂、辨阴阳表里、辨寒热虚实、辨气病血病、辨络形络色。尽管络病错综复杂,络病证治内容广泛,用阴阳思维加以分类概括则更简约,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4.4络病治疗药物及其方剂的阴阳分类  通络药物与方剂是治疗络病的主要手段与措施,《络病学》将通络治疗用药特点分述为辛味通络、虫药通络、藤药通络与络虚通补四方面。而阴阳用于疾病的治疗,不仅用以确定治疗原则,而且更用来归纳和概括药物的性味和功能,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明确了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选择相应的药物,来纠正由疾病引起的阴阳失衡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这同样对选择通络药物及其组方来治疗络病有重要指导意义。


5. 结语


《易•系词》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概括宏观与微观物质运动的规律,中医学是运用阴阳运动规律阐述生命科学的典范。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虽然中医学的经络阴阳理论,用现代实验手段尚不能完全揭示其结构与内涵,特别是她整体的、联系的、多维的、全息的、动态的运动特点,还不能被目前的科学手段完全证实,但络病学科的广泛求证在这方面却做出了实质性的探索。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中医学的指导哲学是“实象论”,阴阳是实象论哲学的重要概念,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方法即高度综合有可无限细分,但因其唯象研究而导致对物质实质微观领域的认识不足。络脉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络病学》中“脉络——血管系统病”、“气络——NEI网络系统”两大学术概念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正是从微观领域和分子水平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学求证,两者之间体现了宏观领域的高度综合与微观领域的深入细分的完美结合。络脉阴阳理论中的络脉实质研究使络病辨证论治在微观领域逐步清晰起来,而阴阳理论的宏观探讨则使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及辩证思维特色更加彰显,络脉与阴阳不仅在理论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及共性特征,在临床实践中亦相互启迪医理互用,故“络脉阴阳”蕴涵着深刻的学术内涵。存在决定意识。深入探讨络脉阴阳内在联系与本质规律,最终实现物质与意识、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把客观规律转化成科学规律,使中医学术与络病学科有更大发展,让络病理论与阴阳证治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让络脉阴阳的学科价值与临床意义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得以求证与彰显。


参考文献


[1]吴以领、.络病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5(此论文刊载于《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7)》【M】•中华中药学会络病分会出版社、2011:6:126—130.)                      


 河北博雅中医--阴阳证治学科远程诊疗网:www.boyazhongyi.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