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阐述

(2013-05-14 16:45:59)
标签:

阴阳证治学

创新学科

疑难病治疗

健康咨询策划

三大创新

                                           《阴阳证治学》

                                    总论

                                 主编:左占国

                                               2008年10月1日

                                                  前言

《阴阳证治学》是用中医阴阳证治思维方法来研究复杂性内伤病及其临床运用的临床学科,阴阳证治学说是研究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的发病特点、病机变化、临床表现、四诊方法、辨证论治、治疗原则及理法方药普遍规律的应用理论。阴阳是长期存在于体内的生理功能状态,是对人体生命活动中形神互化、脏腑运化、生理变化、质量(物质与功能)转化机理普遍规律的高度概括,是正常生命功能运动和内环境稳定状态外在表现的归类方法。阴证和阳证是广泛存在于多种老年性疾病、慢性病和内伤类疾病中的病机状态,其内涵是指内伤类致病因素破坏了阴阳生理平衡关系而引发的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过程和功能形态结构改变;外延包括导致阴阳失衡的致病因素及阴阳盛衰引起的经络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各种病变。

  阴阳及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人基于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而形成的。阴阳思想最早要逆源于《周易》和太极图,先秦诸子百家中就有阴阳家,阴阳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并用它来分析、论证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规律,成了中医学理论的指导思想。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虽然专论阴阳五行学说的篇章不多,但阴阳五行的思维方法,理论观点,是融合贯穿在《素问》和《灵枢》等各个篇章之中的,并对其概念和基本内容,以及在生理、病理、诊断、治法、药性中均作了初步论述;东汉大医家张仲景首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并在其编著的《金贵要略》中创制了主治肾阳虚衰证的肾气丸,是历代医家温补肾阳虚证的有效方剂;宋钱乙在其所撰《小儿药证真诀》中首创主治肝肾阴虚证的千古名方六味地黄丸,成为了治疗阴虚证的基础方剂;由此阴阳辨证论治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方药以具雏形,阴阳证治微露端倪,明·张景岳在继承中又有所创新,创制了左归饮和右归饮用于滋补肾中元阴元阳,从而形成了阴证和阳证证治史上的两个里程碑。可惜的是阴阳证治学说并未上升到理论高度以系统指导临床实践,虽不乏善陈,屡有验案,但未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亦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按照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创新发展阴阳证治学说,建立“阴阳证治”体系,对升华中医主体思维观念、诊断治疗复杂性内伤类疾病并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降低其卫生经济运作成本和预防内伤类病因侵袭具有独特学术价值和重要临床指导意义,也是留给当代医学工作者的重大历史课题。

    20世纪九十年代笔者开始阴阳证治理论探讨和临床运用研究。从医20多年来,始终从事内伤病临床实践观察,撰写了这部防治复杂性内伤病的专著,书中系统提出了《阴阳证治学》的科学假说,学术概念,防治原则和创新治疗方药,《阴阳证治学》理论构建及其指导内伤病恶性缓慢性心律失常、脑痴呆、肝硬化腹水、颈、腰、膝关节骨质增生病症、椎动脉型颈椎病、难愈性结肠炎和不孕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行业质价比优势,运用升阶降维的系统思维,整体把握内伤病理论证候的本质规律特征,系统归纳了复杂性内伤类疾病久、慢、杂、难病理特点,深入研究阴阳病机生化极变调和治平治疗原则和属性化组方的效应规律,实现了从抗病到调病的中医思维观念转变,系统构建了对复杂性内伤病在《阴阳证治学》理论指导下治调防养多维一体的内伤病中医药防治新策略和属性辨证论治原则与体系。

    在阴阳证治学研究中提出了“一元两极三维全息实象中医理论思维模型”和“一元两极三维四时五脏全息生命功能律动体”理论框架,从人体生成学和疾病发生学中医学理论高度,俯视并探讨阴阳类证在内伤病和慢性病中发生发展转归预防等奇恒极变的医学规律,依次切入系统研究阴阳平衡生理功能、阴阳失衡病理变化及其病因、发病、病机、辩证与治疗,总结阴阳失衡发病与病机特点,阐明六大基本病机变化,概括阴阳类证主要临床表现,创立了阴阳辩证四要和承制调平治疗原则,归纳传统阴阳证治方药经验,提出经络脏腑阴阳证候、临床表现及相关辩证论治原则,使阴阳证治体系初步建立。运用阴阳证治思维指导临床内伤类慢性病的治疗,研制出了在阴阳证治学理论指导下治疗老年骨骼退行性变、恶性缓慢性心律失常、消化系统病妇科经带病及其杂症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系列属性化创新中药组方,反证了阴阳证治学的重要临床价值。对阴阳证治理论代表方药正骨态、脂肝泰、泻速停和正心律开展了长期而广泛的临床观察与研究,初步建立了‘阴阳证治’体系,首次形成系统阴阳证治理论,为阴阳证治学科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属国内外创新性科研成果,反映该课题成果的《阴阳证治学》则是系统论述阴阳类证思维方法临床应用及其指导养生的专著。

    2005年以来,连续参加每年一届的国际络病学会议及其他学术交流性会议,《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2)(3)(4)(5)(6)(7)(8)(9)》集常务编委,发表中医理论研究性论文十余篇,其中,《补肾通络法治疗骨质增生》、《肝络癥瘕及治法》、《补肾通络畅气法治疗脑痴呆》、《中医治疗脂肪肝的理法方药理论诠释》、《络病学对妇科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等论文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一等奖,求证“一元两极三维全息实象中医理论思维模型”概念的研究性论文《气、络、气络与NEI网络医理同一性探讨》一文被2009年第五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征载并邀请到广州参会,《络脉阴阳的学科价值与临床意义》一文被2011年第七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征载并邀请到郑州参会。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与中医三维思维智慧赏析》一文被2012年第八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征载并邀请到北京参会。《络脉全息及其全息元区的中医诊疗学价值》一文被2013年第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征载并邀请到上海参会.在《阴阳证治学》一书中系统阐述了阴阳证治的学科概念、内涵与外延,提出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衡、疾病丛生、阴阳可调、疾病可治、调平阴阳、长寿健康”的科学假说和阴阳“和合生命,失和生病”重要学术概念;发现了‘阴阳失衡——内伤病病机’和‘阴阳证治---属性组方’科学规律。创制了‘阴阳类证诊断法’和‘属性组方调治法’并建立了阴阳证治体系。提出了“阴阳承制调平”防治原则,总结出了‘调和治平’的用药规律和‘治调防养’防治原则,通过对“一元两极三维全息实象思维模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积极开展阴阳证治学基础与临床实践观察,深入研究阴阳类证病机规律、临床表现、鉴别方法、诊断标准与证治组方,并对《阴阳证治学》理论及其假说进行科学求证。从属性观逻辑思维出发,系统研究内伤病的共性发病规律、病因病机演化规律和异病同治的临床证治规律,以明辨体质、病种、病因病机、脏腑经络等阴阳盛衰盈亏状态的理论证候并调平而致和合以达到治疗、预防、养生、康寿之目的;以补肾通络、温阳化气、养阴全形法在应对老年内伤类疾病、慢性病、生活方式病、精神情志病方面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纵观2千多年的中医学发展史,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疾病谱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截止到19世纪70年伴随着代现代医学的成熟与发展,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外感类伤寒与温病等传染病已得到有效控制,随着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人类社会的经济变革和物质生活的空前丰富,使伤于七情、饮食居处和阴阳喜怒等内伤类疾病成为了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面对老年病、生活方式病、富贵病、代谢综合征、骨骼退行性病变及心脑血管病等内伤类疾病的大量涌现,对这些病因不明、靶点不清、多因素致病并造成人体结构形态功能多重损伤性疾病,如何用低成本高疗效的智慧医学来应对,是摆在学医人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当西医学认识达到细胞水平,基因水平的今天,仍不能解决内伤类复杂性医学难题,也在向整体医学、系统医学回归。笔者根据二十多年的中西医内伤病临床研究,结合现时代内伤类疑难重症及慢性病、老年病防治乏术和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而编写了关于探索中医学思维创新的《中医思维创新概论》和关于探讨研究临床内伤病共性发病规律和异病同治共性证治规律的学术专著《阴阳证治学》。旨在发挥中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转换诊疗思维与方式,用阴阳证治思维和“阴阳承制调平”方法,使用‘调和治平’阴阳证治系列组方来充分调动人体自然愈病能力,让内伤类疑难重症及慢性病患者达到自修复、自调节、自适应、自稳态的生物学效应——阴阳平衡而愈病疗疾、强身康寿,更加彰显中医药整体、系统、辨证、衡动的学科特色。

提出和分析问题是为了寻求更好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中医学理论的发展,表现为理论体系的建构(肯定)--解构(否定)--重构(否定之否定)的认识发展过程,自我超越则是自我否定的内在必然。当理论滞后于临床的时候,将使许多患者“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故一些往圣医家明确提出了“古方新病不相能”的敬意的质疑与呐喊,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二十一世纪是人体生命科学时代,在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中,健康长寿已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人类具有认识一切客观世界奥秘的能力,认识活动始终充满终极指向性与现实局限性的矛盾。每一个具体时代,人们总会被新的疾病所困扰,旧的理论不可能对一切疾病予以解释和说明,面对新的医疗困惑,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根据内伤类疾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创制新的辩证论治方法既《阴阳证治学》及其相关证治组方,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和增强复杂性内伤类疾病的防治能力。而阴阳证治体系的建立,将对治疗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和养生医学提供系统而科学的理论智慧与技术支持,流程自然,低投高效、低碳环保、疗效神奇。

作者在多年的气化阴阳类证理论研究中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探索生命科学的途径不是只有一条,生命科学的探索不仅是以西方思维分析的还原的微观的和实验的方法,还存在着以气化阴阳实象论为特色的全息的、整体的、归纳的和综合的东方研究途径,这两条途径应该是优势互补,而不是相互取代。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中西医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中西医结合。充分说明中医药学对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地位作用和贡献。医学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真理。从《周易》“一阴一阳谓之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医易义》中说:“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含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只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等著名论断中得到深刻启示,深入研究气化阴阳类证证治理论,为传承开拓创新中医学术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阴阳证治学》旨在传承中医药文化,彰显中医学科生命智慧,用阴阳证治之法、廉验之道,努力降低百姓看病成本,积极应对疑难病困扰,将四诊辩证类证化,用阴阳证治之法,凸显简便特色,以一元论二元化的诠释方法,类证直观的图表,让每一位医生包括患者一看就懂,一用就会。同时配有相应的专用组方,让阴阳证治理论广泛惠及疑难病患者,是实现中医药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是传统医学的奠基之作,历经2千多年历史时间与实践检验而长盛不衰,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其科学真理性毋庸置疑。《阴阳证治学》是对中国古代阴阳文化和内经中气化阴阳学说的传承与发展,突出了哲理医理生理与病理的纵横研究,用气化阴阳唯物的整体的系统的运动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重塑大道至简的医学诊疗观和方法论,以适应现时代快节奏高效率低耗能节约型的社会发展要求,抗御内伤类复杂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笔触,从世界观到方法论,从理论到临床,从认识到实践,从社会现实需要、人类多元化健康需求、卫生主题转换、循证医学分析到医学发展趋势展望均做了系统探讨,即具有很高的理论与临床价值和浓厚的学术气氛,又对医疗医药行业相关人士皆有启示,更对患者及亚健康人群的科学防治提供了技术指导。其理念先进,时代特征突出,价值观鲜明,内涵丰富,学术性文学性可读性强。

由于认识水平有限,写作时间所限,故出现谬误在所难免,肯望慧眼卓识者不吝赐教。 
                                      河北博雅中医
--阴阳证治学科远程诊疗网:www.boyazhongyi.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