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证治学》具有文化、哲学与医学三维属性
(2013-04-12 18:18:50)
标签:
《阴阳证治学》创新性传承创新与发展时代发展历史的必然 |
五、《阴阳证治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提出和分析问题是为了寻求更好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中医学理论的发展,表现为理论体系的建构(肯定)--解构(否定)--重构(否定之否定)的认识发展过程,自我超越则是自我否定的内在必然。当理论滞后于临床的时候,将使许多患者“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故一些往圣医家明确提出了“古方新病不相能”的敬意的质疑与呐喊,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二十一世纪是人体生命科学时代,在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中,健康长寿已成为人类的在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中,健康长寿已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人类具有认识一切客观世界奥秘的能力,认识活动始终充满终极指向性与现实局限性的矛盾。每一个具体时代,人们总会被新的疾病所困扰,旧的理论不可能对一切疾病予以解释和说明,目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饮食结构改变,生活方式病、精神情志病、富贵病及其癌症成了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面对新的医疗困惑,随着疾病谱的变化,社会老龄化,根据内伤类疾病的病因病机特点,研究创新指导复杂性内伤病防治规律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这种理论由谁提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认识的真理性、内涵阐述的科学性、外延指向的有用性和对研究对象的指导性。《阴阳证治学》及其相关证治组方,能显著提高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与老年病的临床疗效、诊疗水平和整体服务能力,并对养生长寿有重要指导意义。而阴阳证治体系的建立,对治疗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和养生医学提供系统而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流程自然,低投高效、低碳环保、疗效神奇。用全息实象诊疗技术建立起来的阴阳证治学远程诊疗平台,将使《阴阳证治学》理论所物化的中医药创新科技成果惠及更多人群。
时代的更替,疾病谱的变化,社会老龄化,需要赋予中医学科气化阴阳概念新的内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改变,复杂性内伤病大量涌现,如何根据我国国情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与条件,如何用一种低成本医学范式来满足人民的医疗保健需求和社会需要,在深刻解读传统文化、阴阳哲理和中医典籍的基础上,撰著了防治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的创新性理论增强内伤类疾病的防治能力,在其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证明能显著提高此类疾病的临床疗效、防治能力和综合医疗水平。《阴阳证治学》就像《伤寒论》和《温病学》的问世一样,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常言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中医药学诞生于人类第一次文化复兴秦汉时期,经历了两千四百多年的时间历史与实践检验,其理论智慧、特色与魅力正在向世界展现其学科价值;而西医学的兴起刚刚接受百余年实践检验其科学价值就遇到了复杂性内伤病的挑战其治疗费用高昂,当西医的微观研究进入到今天的分子水平、基因水平仍不能解决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问题的时候,也在向中医宏观整体思维回归,难怪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盛赞:“传统医疗历史悠久,是数千年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渊源,上下传承三千年历久弥新,医易同源,故中医不仅是医学更是文化,具有文化、哲学、医学三维属性,传统中医药学为丰富传统文化,护卫民族繁衍昌盛和增进人类健康与长寿做出了不朽贡献。而今,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疾病谱发生了明显改变,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生活方式病、富贵病集中涌现,排在死因前几位的是心脑血管病、癌症及脑痴呆等疾病。面对这些病因不明、靶点不清、多系统发病、多病位损伤、多诊疗费用高昂等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如何让这群人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生病、不得病,左占国教授用20多年时间,撰著了《中医思维创新概论》和《阴阳证治学》专著两部,系统提出并阐述了科学假说、理论框架、学科概念、创新方法及其创新技术,在《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指导下所产生的全息实象诊疗法通过远程诊疗让您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诊疗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亚健康调理,还包括养生长寿与优生优育策划。
中国的一切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都是建立在阴阳思维基础之上的,故传统文化又可称为阴阳文化,最早总结于《易经》,寓意于太极阴阳鱼图,蕴藏于河图洛书数理之中,表现于儒家文化的持中致和、中庸之道。洋溢在道家文化即“负阴而抱阳。”《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医药学则把阴阳学说贯穿于始终。故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指出:“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张景岳提出:“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旨在强调医易同源承启之重要。并在《医易义》中曰:“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含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只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天地变化,圣人效之”,“易穷则变,变则通。”并在《大宝论》中强调:“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阳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阳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火为阳,水为阴.....。人体结构属实物质,五脏六腑一目了然。阴阳功能属虚物质,须意会其实象而悟其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