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创新理论的立法依据(5)--病因学研究
(2013-03-24 20:12:12)
标签:
属性病因病机经验总结张仲景三焦 |
中医学认为,人体各脏腑以及人体与外界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它们在不断地产生矛盾而又解决矛盾的过程中,维持着相对的阴阳动态平衡,从而保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当这种动态的阴阳平衡因某种原因而遭到破坏又不能立即自行调节得以恢复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而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就是病因。病因主要有: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以及外伤和虫兽所伤等。晋·陶弘景《肘后百一方·三因论》曰:“一为外感,二为内伤,三为它犯”。宋·陈无择又引申《金匮要略》“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之意,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而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则首次将病因进行了阴阳分类,如《素问·调经论》指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于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于饮食居处,阴阳喜怒。”中医认识病因,除了解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主要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既“辩证求因”。所以,立足于中医学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研究,是中医药创新理论立法和确定研究方向与范围的客观依据。
回首中医学三千年发展历程,其象思维科学体系创立与完善,是历代先贤创造创新的结果,是中国人民聪明与智慧的结晶。在外感病盛行的过去,汉·张仲景根据六淫病因的性质特点和传播途径,著成了创新之作《伤寒杂病论》并开创了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等辨证论治之先河,正如元·王履《张仲景伤寒立法考》之论述:“读仲景之书,当求其所以立法之意。苟得其所以立法之意,则知其书足以为万世法.....自仲景以来,发明其书者,不可以数计,然其所以立法之意,意未闻有表章以示人者......即病谓之伤寒,不即病谓之温与暑......夫仲景,法祖也。”随着历史更替和病因学发展,到了清代仍以外感六淫立论阐法的创新理论《温病学》问世。在清代众多的温病学家中,首推被誉为“温热大师”的叶天士为杰出的代表人物,经他口授整理而成的《温热论》是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并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发展了瘟病的诊断方法。此后,温病学家吴鞠通在叶氏学术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他自己的临床经验,编著了系统论述四时瘟病的专书——《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辩证,使温病学形成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并创制了麻黄汤、麻杏石甘汤、白虎汤(见伤寒论)和桑菊饮、犀角地黄汤(见温病条辨)等千古名方。综上所述,古代外感伤寒瘟病学术的蓬勃发展,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应对外感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医学的成熟发展和西医学的崛起,使外感类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病原病因及传变规律基本掌握,救治与预防能力逐渐增强,人类抗御外感病威胁的水平显著提高。
进入21世纪,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转变,疾病谱亦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七情、饮食劳逸和阴阳喜怒等内伤病因引起的相关疾病成为了现代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病因性质和特点发生了质的改变。死因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病、心脏病、损伤与消化系统等内伤类疾病。面对这些多因素导致的复杂性内伤类慢性疑难性及老年性疾病,原有的主要针对表里寒热虚实等外感病因病机如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辩证、六淫辩证、脏腑经络辨证显然不能适用和满足复杂性内伤病的临床需要。研究创新应对复杂性内伤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学、诊断治疗学、预防康复学、保健养生学成为了现时代医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和努力方向,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和世界医学主题转换时期,在深入研究历代经典著作和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内伤病临床观察与经验总结,撰写了这部《阴阳证治学》,系统研究内伤病的共性发病规律、病因病机演化规律、病治异同证治规律和治疗组方属性规律,系统阐述用阴阳属性观及类证方法诊断治疗和预防内伤类复杂性疾病,并创立了以主要探索阴阳病因病机变化为主体的阴阳证治体系及相应方药,用以彰显复杂性内伤类疾病异病同治、大道至简的理论智慧和临床疗效,此书集诊断治疗预防康复养生于一体,来应对内伤类复杂疑难性慢性疾病及老年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临床实践证明,立足于内伤病病因学研究基础上的《阴阳证治学》理法方药,运用阴阳证治理论指导内伤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能充分调动人体自组织、自调节、自修复、自稳态、自愈病的生物学机能,避免药源性伤害并且节能环保,能大幅度降低卫生经济运作成本并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远期效果好,治愈率高,瘥后防复作用显著,在《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指导下防治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癌症和不孕不育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所开创的阴阳证治体系初步建立,低成本医学范式正在形成。河北博雅中医阴阳证治学科远程诊疗网 www.boyazhongyi.com
,
回首中医学三千年发展历程,其象思维科学体系创立与完善,是历代先贤创造创新的结果,是中国人民聪明与智慧的结晶。在外感病盛行的过去,汉·张仲景根据六淫病因的性质特点和传播途径,著成了创新之作《伤寒杂病论》并开创了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等辨证论治之先河,正如元·王履《张仲景伤寒立法考》之论述:“读仲景之书,当求其所以立法之意。苟得其所以立法之意,则知其书足以为万世法
进入21世纪,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转变,疾病谱亦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七情、饮食劳逸和阴阳喜怒等内伤病因引起的相关疾病成为了现代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病因性质和特点发生了质的改变。死因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病、心脏病、损伤与消化系统等内伤类疾病。面对这些多因素导致的复杂性内伤类慢性疑难性及老年性疾病,原有的主要针对表里寒热虚实等外感病因病机如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辩证、六淫辩证、脏腑经络辨证显然不能适用和满足复杂性内伤病的临床需要。研究创新应对复杂性内伤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学、诊断治疗学、预防康复学、保健养生学成为了现时代医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和努力方向,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和世界医学主题转换时期,在深入研究历代经典著作和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内伤病临床观察与经验总结,撰写了这部《阴阳证治学》,系统研究内伤病的共性发病规律、病因病机演化规律、病治异同证治规律和治疗组方属性规律,系统阐述用阴阳属性观及类证方法诊断治疗和预防内伤类复杂性疾病,并创立了以主要探索阴阳病因病机变化为主体的阴阳证治体系及相应方药,用以彰显复杂性内伤类疾病异病同治、大道至简的理论智慧和临床疗效,此书集诊断治疗预防康复养生于一体,来应对内伤类复杂疑难性慢性疾病及老年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临床实践证明,立足于内伤病病因学研究基础上的《阴阳证治学》理法方药,运用阴阳证治理论指导内伤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能充分调动人体自组织、自调节、自修复、自稳态、自愈病的生物学机能,避免药源性伤害并且节能环保,能大幅度降低卫生经济运作成本并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远期效果好,治愈率高,瘥后防复作用显著,在《阴阳证治学》创新理论指导下防治复杂性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癌症和不孕不育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所开创的阴阳证治体系初步建立,低成本医学范式正在形成。
,
后一篇:妇科杂症理论与临床研究(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