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写作——节日风俗
(2018-06-02 16:37:23)传统文化与写作
——节日风俗
教学内容分析: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始终与民族文化相伴随。以民风民俗为代表的民间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瑰丽之宝。
学生通过教材了解了各地的节日风俗,欣赏了作者笔下一幅幅有声有色、生动奇异的民俗风情画卷,感受了祖国文化和地方民风的魅力,并且体会到了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以此为契机,利用当地的民风民俗,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描绘家乡的风土人情画卷,已达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写作的方法。但由于受现实条件限制,学生视野不够开阔,知识面较窄,且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对于写作的畏难情绪仍比较严重,且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要求其写作更是会望而却步。
针对这种写作现状,本堂课的教学设计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视频文件、图片、文字等感性材料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明白:我手写我心。写什么,不写什么,确定权由自己的内心感悟来决定。探讨中,通过学生与教师一起分析文本中经典语段中的写作技巧,让学生了解写作既要认真观察,对传统的节日习俗有准确的了解,又要找准习俗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写得富有人文底蕴,整堂课要贯穿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探究,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并认识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化。
(2)学习多角度、多手法描写事物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鉴赏、训练来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感受祖国文化和地方民风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多角度、多手法描写事物的手法。
2.激发情感,把对生活、社会、人生的真实、独特的感受细化为文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始终与民族文化相伴随。以民风民俗为代表的民间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瑰丽之宝。我们学习了《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春酒》《灯笼》《安塞腰鼓》等文章,了解了各地的节日风俗。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一幅幅满含深情的民俗风情画卷,尝一口家乡的小吃,品一口醉人的家乡酒,去感受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
二、展示教学目标
三、品味经典、探究方法
(一)写作对象——选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小事物组材
作者通过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有关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
内容分类 |
相关描述 |
蕴含的意义 |
村民日常生活 |
“我”夜晚随大人去迎接进城归来的祖父。 在村里上灯学,“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以及“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等。 |
“灯笼”与村民日常生活不可分离。
|
乡村艺术表演 |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 …… |
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成为文化符号。 |
乡村年节景象 |
“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奏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 …… |
“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日带给村民欢乐。
|
历史文化 |
“唐明皇在东官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 《宋史?仪衔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 …… |
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分析:作者在文章中除了回忆往昔的经历,写“灯笼”与村民日常生活不可分离,写”灯笼”是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写“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日带给村民欢乐。并由此引出灯笼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课堂演练:
选取日常生活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一个小时物品,如:筷子、饺子、鞭炮、象棋、书法……试从日常生活、节日、由来、历史文化等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二)写作思路:风俗——节日特别情结(感受最深的习俗)
佳作引路2: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课堂演练:大家一起来说传统节日习俗
(三)捕捉节日生活中的细节
佳作引路3:
琦君《春酒》文章主要记叙了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如今自泡八宝酒等四件事,让读者感受到了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酒却伞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母亲听了很高兴。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
分析:这一细节不仅写出了我的天真,而且写出了邻里之间的亲密随和,融洽温馨,仅表现了故乡的人情之美。小结:“情动于中而行于外”,动作是人物的情感性格的流露,来自于作者的真切的生活体验。在这样的细节中,最容易使读者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因而最容易感染读者。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小”细节描写,能起到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大”作用。
特写镜头:“年味”,描写春节中的细节。
四、方法总结:
怎样才能才能把传统文化中的节日习俗巧妙地融入写作中?
1、认真观察生活,捕捉节日生活中的细节。
2、挖掘材料的闪光点(转换思维)。
3、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五、退而结网
请任选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这一蓝本去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节课的设计旨在通过写作了解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写作内容的选择及写作手法的训练,帮助学生消除写作的为难情绪。然而,一节课的时间,学生也只是对这种写作手法有了初步的了解,至于灵活运用,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训练。